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三百一十七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对王钦若获释一事, 陆辞暂且不知。

赶在新年到来前、这最为繁忙的年末来到汴京的, 还有一批稀客长途跋涉、来自高丽的使节。

因他们的来到,不仅宫中需为接待使节筹备, 宫外的大小驿所忙碌起来, 就连得知这一消息的普通百姓们,也对此颇为期待。

当然,对他们而言, 最值得看中的并非是差不太离的长相,也不是完全听不懂的古怪语言。

而更多是为了争取这些不甚挑拣,对寻常事物也颇为稀罕, 甚至愿为此出大价钱的肥羊了。

这趟前来的高丽使节们,也的确没让眼巴巴等着的他们失望在等待宋廷派人接他们入宫期间, 仅在驿站稍加安顿,他们便纷纷出门,四处选购要带回高丽去的物件了。

因高丽国主素来最重宋土的典籍著作, 他们头个去往的, 便是位于集市中的大小书铺。

表面上瞧着一切如常,实则早对他们的到来做了十足准备的店家们, 热情无比地招呼了他们, 又笑眯眯地搓着手,推荐了一大堆在他们口中近年来在京中最为畅销的书籍,全给兜售了出去。

当然,这些高丽使节对他的话也只是半信半疑,不过国主有令, 他们又时间紧迫,唯有暂且听取建议,将这大堆大堆的书搬回了驿馆。

因两国间路途遥远,要想将这些书籍尽数带回无疑是痴人说梦,他们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便是要竭尽可能地粗略翻阅一次,好将真正值得带走的书归类出来。

读着读着,几人便不约而同地翻到了出自柳鸳鸳之手的话本系列了。

“柳鸳鸳”

使节中官位最高的金悌一愣,心里不由泛起了一阵好奇。

一看便是女子的名字,也知是多么出彩的书,才能被刊印多达二十多本。

他简简单单地一翻开,不料一读便入了迷,竟是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分,才在部下的唤声中猛然惊醒。

“这话本”

他一言难尽地拧了拧眉,还有些不太情愿地放下书册。

待意识到时辰之后,那点意犹未尽,登时就被震惊所取缔了。

真要概括起来,明明只是说些儿女间的恩怨纠缠,却因那优美得不可思议的文笔,细腻而优雅的诗词,还有那鲜明生动的人物,而变得难以言喻的出彩。

竟令身怀正事的他都释卷不得。

也难怪能印上这么多本,还于城中极为畅销了。

就在打发走部下的金悌还为是否要挑灯将这堆话本读完、以解那股猫爪挠心一般的瘙痒感时,宫里的小皇帝也召来了将在明日走马上任的御史大夫陆辞,以一吐内心的紧张。

陆辞听他乱七八糟地说了一大堆,不禁哭笑不得地问道“远道而来,肩负重任的高丽使者未曾紧张,怎陛下身为泱泱大国之主,反倒坐立不安起来了呢”

听他说得轻松,赵祯赧然道“我还是头回接待高丽使节,恐不晓得,叫他们拿去与先帝时的情形比较,闹出笑话来。”

大宋与高丽之间,一直维持着颇为密切和友好的往来,不仅常派使节互访,还会有高丽的留学生前来太学、国子监读书。

有些成绩极为优异者,中举后留在此处做官,蒙高丽国主召也不思归的情况,亦不鲜见。

只是自赵祯继位以来,分明在先帝真宗在位时还来过好几回的高丽使节就未曾出现过,不免让小皇帝有些耿耿于怀。

结果高丽人真来后,小皇帝又难免慌了手脚,唯恐分寸掌握不对,坠了大国的威风。

陆辞莞尔道“官家多虑了。在下官看来,官家只需将上朝时的七分威风拿出,添一分不苟言笑,再按惯例回赠礼物便是。”

见赵祯还是眉头紧锁,陆辞又开导道“况且高丽使节一直未来,也另有原因在,而同官家无关。”

赵祯纳闷道“此话当真”

陆辞颔首“高丽同宋土间,可还隔了一个辽国。在中原局势不明,相对弱小的高丽要想求存,要么需作一根两边倒的墙头草,要么就得装聋作哑、作壁上观了。”

尽管高丽素来对大辽和大宋一视同仁,以求书画、雕塑、技艺和宗教为主,哪怕有所交流,也全然谈不上军事上的援助。

但在战事一触即发的敏感时期,高丽为了稳妥求存,定也不愿得罪近在咫尺的这一庞然大物的,不得不避嫌的。

赵祯听完,先是恍然大悟,接着不知想到什么,就更疑惑不解了“现西北战局虽已逐步明朗,可我们与契丹之间,仍是冰冻三尺,他们怎就敢在这节骨眼上来了”

陆辞笑了“这群高丽使节,我听说可是早在两个月前就出发了。要真是一路直奔汴京来,哪怕路途崎岖难行了些,到底未到冰天雪地的寒冬,又怎会在路上耽搁这么久他们这会儿虽无意声张,但多半是已先去了辽国一趟,探出几分那边的态度,才敢继续南下,往我们这来的。”

因契丹国主耶律隆绪自知,离跟李元昊这便宜女婿撕破脸的时候已经不远了,要同还未真正翻脸的大宋修复关系、确保要紧时刻不腹背受敌,就成了当务之急。

只是两边关系既未真正破裂,仅是双方心知肚明的地步,便也不好光明正大地上门尤其契丹国主也自诩强邦之主,又如何愿意能当自己孙辈的幼小宋主赵祯先行弯腰

这才有了要借高丽使节之口,先同宋庭进行一番你来我往的暗示,再正式派使节上门的打算。

见赵祯气鼓了脸,重新陷入深思的模样,陆辞才想起补充一句“这些说来,不过是下官越俎代庖的些许猜测,那边究竟是打得什么主意,建议陛下还是以诸位宰辅的商议结果为主。”

“他们的话,我自然会听。”赵祯老气横秋地摆了摆手“小夫子的话,也得听。”

不管是真是假,有小夫子这一席话垫底,原本还有些焦虑不安的赵祯顿时安下心来了。

刚好礼部已然筹备 ,后天夜里,便要在宫中大摆筵席,以款待远道而来的金悌一行使节。

这场宫宴,升朝官们皆需出席,陆辞身为从二品的御史大夫,自也在赴宴之列。

因他才在御史台上任一日,给他打下包票、要提升大夫职权范畴的小皇帝也还没来得及有具体行动,在那形同虚设、只空有名头的职位上待了一天的陆辞,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清闲。

也令他颇感别扭不知不觉中,他都习惯了赴任的头一天,都将忙得焦头烂额、分身乏术的状态了。

许是因忌惮他深得圣心这点,哪怕御史行事无需关白长官,除了面对这空降的大夫全程沉着脸、必要的行礼和问候外对陆辞完全刻意回避的御史中丞韩绛外,其他御史们对他还是恭恭敬敬,不敢轻忽慢怠的。

陆辞看出他们的口不对心,也毫不着急,只微微笑着一一回应。

等到这日结束,他虽还未对御史的工作完全熟悉,但包括所有人名和面孔对应在内的基本情况,已是了然于胸了。

只是在沐浴更衣后,前往宫中赴宴的陆辞由内侍领着,准备在座位上落座时,看着身侧笑吟吟地冲他点头示意的参知政事王曾时,不由语塞。

“你这是,”陆辞无奈地看向这脸既嫩又生、不敢直视他的小内侍,心里隐隐有了对方受人指使,要阴谋害他乱序而坐的猜测,婉言提醒道“弄错了吧”

不等内侍开口,王曾已笑着解释说“他未曾弄错,这可是官家亲口下达的指使。且官家还猜出你心思细密,不会轻易坐下,才特意向我也交代了这么一声。”

小皇帝又想做什么

陆辞微微蹙眉,无奈地抱怨了句“王参政,怎不劝劝陛下”

“并不是多不得了的事,你坐下便是。”王曾很是放松地一笑,几是拽着陆辞坐下后,才说道“真论官阶,你也是从二品的大夫;要轮职权,你可是连寇老西儿那暴脾气如今都得敬三分的御史台之长,怎坐不得”

要换作别人说这话,难免透出些暗讽的挖苦气,但王曾神态轻松,口吻亲近,又与陆辞有称得上有点交情,陆辞自不可能真正误会。

陆辞叹了口气,望了眼还空着的主位,徐徐坐下“既然如此,我也只有从善如流了。”

王曾笑着看他一眼,并不言语。

他认为的是,官家年岁虽小,心思却是不少。

会将陆辞的座次提前了七八位,安排在自己身边这一颇为显眼位置的目的,应不止一个。

恐怕既是为了弥补将陆辞遥命为节度时错失的宣麻风光,也是为了在高丽使节前炫耀一番,自己最为得意、也最为心爱的才俊吧。

王曾待人素来不远不近,摆明不涉入党政的纯臣立场,哪怕面对是他相对欣赏的陆辞,态度上也未有多大的偏转。

在劝陆辞坐下时说了那么几句后,之后的等待期间,他就只与陆辞偶有交谈了。

文武百官很快由内侍们有条不紊地引领入座,紧随其后的,便是坐在客席上的高丽使节。

待人皆到齐后,自是一身隆重仪服的大宋国主赵祯,与郭皇后驾到了。

看赵祯神色如常地接受众人起身行礼,开宴之后,又从容自然地与高丽使节简单交谈,赐下礼物的模样,陆辞不由眨了眨眼。

看赵祯这成熟镇定得不可思议的模样

他居然丝毫不能将对方,与昨晚还紧张得连呜呼哀哉的那个小郎君联系在一起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跟高丽的交往

据不完全统计,自宋建隆三年高丽朝光宗十三年,962十月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毅宗十八年,1164三月,这二百零三年间,高丽遣使来宋达六十七次,宋朝正式遣去高丽也有三十四次以上。通过非正式外交途径,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显宗三年,1012,到南宋帝昺祥兴元年忠烈王四年,1278,这二百六十六年中,宋商以民间贸易形式去高丽达一百三十次,人数有五千余人。两国交往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为其重要方面。

宋丽之间的文化交流多种多样,内容广泛,而典籍包括印刷术交流则是其中极重要的内容。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典籍交流由来已久。据史书记载,随着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汉籍就广为传播。

2高丽使节买书

当时,高丽使节入贡常来求书,宋帝则先后把许多重要典籍赠与高丽。双方还把书籍与作“贡”、“赐”的一种文化精品来对待。高丽求书,宋廷除赐予之外,又开放书籍市场,让高丽使节自购书籍。例如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入宋朝贡的使人曾往国子监买书。自宋至明初,高丽通过秘密渠道所得的大批典籍珍藏于高丽王朝的国家图书馆秘阁、御书阁,以备参阅。

宋丽典籍交流,不仅限于官方渠道,高丽朝还通过僧人、留学生和民间贸易搜集购买中国书籍。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高丽不仅获得元帝的大批赐书,还专门派人来江南购书籍,虽因船破未达,仍在南京购得经籍一万八百卷而还。

3留学生

中国与高丽自古交往甚密,人才交流众多,史不胜记。据不完全统计,自高丽朝时起,至南宋孝宗以前,中国文人包括有功名的进士等、武士前往高丽并在高丽朝做官或安家立业有十六人次,高丽到宋朝的文士也有十八人次。例如,后梁贞明五年919,高丽二年九月,后梁龙德三年923,高丽六年六月,先后有吴越国文士酋彦规、朴岩投归高丽。后周显德三年956,高丽光宗七年,原后周武胜军节度巡官双冀随周册封使薛文遇到高丽,以病留。光宗“爱其才”,表请后周准予留在高丽,擢为翰林学士,不到一年便授以文柄,知贡举。

高丽到宋朝的文士,主要是高丽朝所派的留学生。例如,高丽景宗元年976,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派遣金行成入宋国子监求学。次年977,行成擢进士第,授以官,在宋累官至殿中丞。高丽成宗曾来表要求放还本国,行成不愿归国。宋太宗淳化初年通判安州,死于任所。行成有二子宗敏、宗讷。宋廷给其子宗敏补官太庙斋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又有高丽人康戬参加宋科举考试,登进士第。康戬是高丽兵部侍郎康允之子,曾与契丹打仗。在宋开宝年间,戬随高丽宾贡入宋肄业国学,即于此年980登进士第,在宋做官,至工部郎中。

4 关于高丽忌惮辽国而不与北宋来往

义天10551101俗名王煦,字义天,因避宋哲宗赵煦之讳,以字行。他是高丽朝文宗王徽第四子。文宗在世时,义天要求入宋学法,文宗不许。宣宗王运,义天之兄即位元年1084,义天又多次诚请入宋。因当时中国北方有强大的辽朝或称北朝存在,高丽唯恐得罪于辽,故群臣议论,“极言不可”,始终未能获准访宋。义天遂予宣宗二年四月庚午宋元丰八年四月初七,公元1085年5月3日夜,留书上宣宗及仁睿太后,潜与门徒寿介等人微服至贞州,随宋商林宁船离开高丽。其所乘船,到山东密州板桥镇登陆,再由陆入汴京。

以上皆出自两宋文化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