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三百一十六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陆辞由宫中归家时, 正见柳七捧着他那张告身, 看得聚精会神。

听得他的脚步声, 柳七才舍得将目光从告身上移开,夸张地双手抱拳, 笑着恭贺“恭喜摅羽,看来从今日起,你又得留在京中, 与我一道了”

虽说对此早有预料,但陆辞太能折腾, 直到告身送到, 尘埃落定的这一刻, 柳七才真正宽心。

至于陆辞那吓人的升迁速度这么多年下来, 柳七也从最早的瞠目结舌、难以置信,到如今近乎平静的对待, 算是将心态锻炼出来了。

横竖他早看清了,就陆辞这牲口的官运,是常人无论如何也羡慕不来的。

“单是口说, 何来诚意”陆辞懒洋洋地坐下,将手冲他一摊,理所当然道“贺礼呢”

“好你个陆摅羽,”饶是柳七平日总是大手大脚,还是被这索要的话给无耻到了,震惊道“身上揣着那丰厚胜我十数倍的月俸,还好意思向我要什么贺礼”

为了不让心爱的小夫子受委屈, 小皇帝想的极为周到不仅特意将定俸的节度使的加官给保留下来不说,又及时给他安排了差使,以确保俸禄照常发放。

“不给”陆辞微眯起眼,冷笑一声,抓来身侧软枕,做了个极其标准的投掷长\\枪的动作,正正砸到柳七身上“那你就等着被弹吧。”

“”柳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你说什么”

“我不在京中数年,虽未详细过问,但你会如何行事,也可想而知。”陆辞凉凉道“身为馆职人员,花酒怕是喝得不少吧”

“那是”柳七先是哑口无言,忽地恍然大悟,羞恼道“你又诈我”

“兵不厌诈。”陆辞大大方方地承认了,睨他道“并且,效果奇佳。”

柳七心虚地撇开视线,不服地哼哼道“人尚未上任,官谱倒是摆起来了,官家知道你这欺男霸女的嘴脸么”

对他的不满质问,陆辞连眼皮都懒得抬,只轻轻地呵了一声“相聚会饮的确无妨,但你可别掺和到召官妓歌舞佐酒、或是受美色所惑,任其自荐枕席的糊涂事里去。”

柳七听到这里,倒是底气足了“这都是你以前说了好多回的老话了,我哪儿还记不住”

不论如何,被陆辞这几天那死气沉沉的模样吓到的柳七,重新见友人恢复狡猾狐狸的从容自在,虽斗着嘴,心里还是感到宽慰的。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封由绫锦制成,隐纹精致的陆辞告身重新放回桌上,情不自禁地又读了一遍。

那爱不释手的郑重模样,令陆辞颇感不可思议,哭笑不得道“告身需经那么多手,是不可能出什么差错的,你怎还翻来覆去地看”

“你当我是怕告书出错”柳七嗤了一声,故作财迷道“我毕竟是头回摸着从二品官的黄麻诰命,自得多看几眼,沾沾你的官运。”

他迁任馆职时,当然也有过告身。

但跟陆辞这封由官家亲口授命,甚至亲自起草,又有翰林学士修饰,得宰执大臣署名,再是冗长繁复一道程序走下来的不同,他那封可要简单得多由吏部注拟,尚书省具钞上奏,以御画奏钞授官,也就完成了。

甚至连他的任命状,都是与其他同样从地方上通过馆阁试、一道获得升迁的同僚共用的。

陆辞嘴角微抽,看他那着迷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再多劝了。

反而是柳七读着读着,又琢磨出了什么新乐子,一边抬眼偷看陆辞,一边偷笑得合不拢嘴。

陆辞习惯他一些故意惹人注目的搞怪举动,故意不去搭理他,只随意取了本搭在架子上的杂书看。

还没看多久,柳七果然自己就憋不住了,主动开口道“一封告身上共十三个书读,其中至少有十个是眼熟的,纵观朝中,这点上能与你比肩的,怕也不多了。”

陆辞拧了拧眉,顺着他的话接过这封任命书来,仔细看了一遍。

之前他才看了开头,解了大意后,就急着进宫寻小皇帝要说法去了,并未放心神在底下的那一长串签名上。

这会儿仔细读了一通,才发现柳七还真未夸大其实。

第二个和第三个签名的首相李迪和次相寇准,第四个签名的权给事中晏殊,第五个签名的中书舍人杜衍,第七个签名的左司员外郎钱惟演,第八个签名的、新由集贤校理升迁至权工部侍郎兼权吏部侍郎的王质,第九个签名的副宰相王曾

十三个署名里,竟多达十位是同他或多或少有着交情,平日至少能相邀着去喝杯酒的。

柳七说着说着,又留意到这封告身的制作时间,距离官家亲自起草的那日,竟是在同天完成的,更是忍不住咋舌。

“你这人缘好得,真是让人没话说。”他再看向陆辞时,已带上十足的佩服了“平日告身走完这一整趟,再快也得个两三日,你这倒好,加赶加急,当天就给通过了”

柳七将此归功于陆辞的交友广泛上,陆辞却对此不置可否,心里另有猜测。

按他对心机渐长的小皇帝的了解,自己那些友人会凑巧赶在同一日轮值,又都恰好接手了他这份告身的可能性,并不大。

怕是心眼多的那个小鬼头的有意安排,才会让这流程走得无比顺畅,从上到下找不到一个反对的来。

赵祯用心至此,饶是陆辞再不想接过御史大夫的这块烫手山芋,此时也推拒不得了。

他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将告身收好,就要回到书房,准备动笔写例行推辞的奏疏。

跟他还在秦州、属于临危受命的那次不同,这回不管是形式上的谦刺,还是事后的上表谢恩,是一个都逃不掉了。

陆辞认命地准备上表推辞的文章时,还战战兢兢地在秦州看门户的滕宗谅也收到了被快马加鞭送来的委任书。

把锦囊捧在手里,他还没打开看,突然想到陆辞久久未归一茬,心里就油然生出几分不好的预感了。

不会吧

朱说见他久久僵着,半天一动不动,不由开口询问道“滕兄”

滕宗谅被他这一声惊醒,手一抖,就将装着告身的锦囊给打开了。

朱说顺手接了过来,低声念了一遍后,先是讶然,再便是展颜笑道“恭喜滕兄。”

张亢听完后,头个反应也是一愣,而不是得到擢升的欢喜,紧接着火速看向滕宗谅。

不好的猜想得到应验,滕宗谅这会儿的脸色难看得像刚蘸了墨汁似的黝黑,哪儿有半分升官的喜悦

“给我看看。”

滕宗谅好半天才缓过来这口气,哆哆嗦嗦地伸手接过告身,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地读了四五次,手顿时抖得更厉害了。

这天杀的小饕餮,竟然坑我

他万般悲愤,心里无声呐喊着。

当初骗他当了这个战战兢兢地看守秦州的临时掌柜,害他期间还被李元昊那个厚颜无耻的混账玩意儿当软柿子捏,带兵前来急袭、耀武扬威地带走了那批假粮草。

他苦苦等着顶头上司回来,好卸下这一身重担,结果却告诉他,这陆节度直接就回不来了不说,还顺理成章地就将知州一职丢他身上了

看他一副欲哭无泪的表情,朱说不解之余,还是好心地开口劝导一二“滕兄不必过于忧虑,我等皆会尽心尽力,从旁协助的。况且不日后青弟也将来了,我等齐心协力”

在朱说看来,相比起陆辞担任知州时面对的严峻局势,现在已好上太多了。

毕竟西北的党项强敌,先是错食野草导致腹泻,又遭到唃厮啰和曹玮里外夹击,不得不败退回老家去。

面对来袭的严冬和告罄的粮食,短期内应该是没有再进犯宋土的精力了。

他与辽国主的亲睦关系不复存在,而他向来是个能屈能伸的主,在意识到不得不低头的情况下,他毫无硬撑之意,而是果断向最好糊弄、也最富裕的大宋求和。

只是他所赠的诚意,就透着十足十的恶心人的意思了被他拿来作为进献礼的不是其他,正是在吐蕃赞普唃厮啰坚壁清野的战略下,故意舍弃的那数座吐蕃城池,以及年前被他亲自俘获的宋臣王钦若。

事情发展至此,李元昊不可能不清楚,手里这个叫王钦若的筹码非但不能让他有跟宋廷谈判的分量,除了激怒那个脾气软乎乎的宋主,和一干文臣外,换取不来任何好处。

他能那般顺利掳走对方,保不准也是那个阴险狡诈的陆辞当初蓄意为之。

既然现在有心同宋廷修好,再留这么个人在手上,就既费粮食,又显麻烦了。

就如他手底下那拿下得轻松,却犹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吐蕃城池一样,除了要浪费兵力去守、又不了任何收益外,也就剩个名头好听。

还不如全推到大宋那头去,看宋廷如何应对。

要是大宋贪婪,真要收下这份大礼,那有心收复失土的唃厮啰断然忍不下这口气,势必要与宋人撕毁盟约,兵戈相向;若是大宋窝囊,送到嘴边的肥肉都不敢吃,选择将城池归还于唃厮啰,心里也难免梗上一根刺,不上不下。

只要宋人与吐蕃人不复现在的亲密交好,他便有喘息功夫,专心防备虎视眈眈的大辽。

经朱说这么一提醒,滕宗谅又想起了昨天才让人护送回京、比从前要圆润了一大圈,连脖颈上的瘤子都被肉给淹了大半的王钦若,不由摇了摇头。

人在敌营,也不知他是怎么吃这么胖的。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告身

宋朝的官员任命书,叫作“告身”。根据授官形式的不同,宋朝告身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制授告身,通常由皇帝授命、翰林学士制词,用于对执政大臣的任命;一是敕授告身,由中书舍人草拟敕命、宰相机构直接除授,一般用于对中级官员的任命;一是奏授告身,由吏部注拟、尚书省具钞上奏,以御画奏钞授官,用于对中下层官员的程序性的转官。

2任命流程

宋代人事任命程序

在司马伋告身上的“侍中”与“中书令”签名处,都填上“阙”字;作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魏杞、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蒋芾二人,则代表相权在告身上签字第一、二个签名,表明发布这次敕命的机构是宰相而不是皇室。依照宋制,尽管所有的诏敕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必须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用宋人的话来说,“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

理论上皇帝可以绕过宰相,直接下诏给某人封官,即“御笔”“手诏”,但这类手诏往往会受到臣下抵制,甚至被宰相扣留下来,不予颁行。

司马伋告身上的第三个签名“权给事中陈岩肖”,是这次敕命的审核人。宋朝的给事中拥有封驳敕书的法定权力,如果陈岩肖认为朝廷对司马伋的任命极不合适,他完全可以拒绝在敕书上签字,封还敕书。

四个签名“中书舍人王曮”,则是任命司马伋的敕书宣行人。依宋朝体制,中书舍人如果不同意此次任命,也有权拒绝宣行;而如果中书舍人不宣行,敕书便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任命司马伋的敕书是南宋乾道二年1166八月二十八日起草的,在完成了审核、宣行的程序后,于“八月三十日午时”送达负责执行的尚书省。第五个签名“都事时宗傅”就是接收这份敕书的尚书省行政助理,然后他将敕书送到上司“左司员外郎史正志”处,史正志也留下了签名,即告身上的第六个签名。

为副宰相的魏杞与蒋芾此时又代表宰相机构,再次在敕书上书衔署名第七与第八个签名。

宰相机构代表签字后,这份对司马伋的任命敕书又下发到吏部。由于当时吏部尚书与吏部侍郎均阙员,便由“礼部侍郎权吏部尚书周执羔”与“权工部侍郎兼权吏部侍郎”此处名字辨识不清签字第九与第十个签名。

至此,任命司马伋的敕书走完了全部的政治程序,正式生效,可以送“官告院”制作告身了。但是,且慢。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反对对司马伋的任命,有没有合法的途径阻止司马伋走马上任有。通过台谏官追缴敕书。

宋朝的告身一般以绫锦书写,盛以锦囊,由官告院制作。司马伋告身上面的最后几个签名“主事杨安泽”“权员外郎李彦颖”“令史田允升”“书令史陈士美”,都是制作这份告身的官告院官吏。文末押印的“主管院”,其实就是官告院。

3制作时间

司马伋告身制作出来的时间为“乾道二年八月三十日”,距中书舍人起草任命状之时,不过两三天。可以看出来,尽管宋政府对一位官员的任命需要走非常繁复的程序,但工作效率看来并不算低,三天下来,便将全部程序走完了。当然,这一判断只针对司马伋告身这份样本而言,并非全称判断。

4 共用告身

吕祖谦告身是吕祖谦与黄洽共用的任命状,当时两人同在秘书省任职,同时获得升迁。按南宋惯例,对中下层官员的任命,可以若干人共用一份告身。

5 宣麻因为没找到御史大夫也需宣麻,就给陆辞跳过了这一步骤

按宋代礼制,凡重大的人事任免,如“每命亲王、宰臣、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由翰林学士起草制书,然后还有一套隆重的礼仪,叫作“宣麻”。宣麻即宣读制书,“翰林规制,自妃后、皇太子、亲王、公主、宰相、枢密、节度使并降制,用白麻纸书”,因此宋人常常以“白麻”指称制书。由中书舍人起草的外制诰命,则通常用黄麻纸书写,所以宋人也常以“黄麻”指代外制诰命。

宣麻的过程大致如右翰林学士根据词头制词完毕,进呈御画,缮抄在白麻卷上,放入箱内,由内侍送至宣麻的地点文德殿,交给閤门使。与此同时,御史台也召集文武百武至文德殿“听麻”。宣麻仪式开始,众官“俟文德殿立班, 门使引制案置于庭,宣付中书、门下,宰相跪受,复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讫,奉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也就是说,在重大人事任免的宣麻仪典上,宰相要代表政府跪受制书,其他官员则“拜舞,然后退”

非重大人事任免的宣麻,宰相、枢密使均不用前往听麻,只需轮值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员押麻而已。听麻完毕,百官也不行拜礼。

宣麻之后,如果台谏官对于该次人事任命没有什么异议,制书或诰命便可送中书出敕、门下审核,如果门下省的给事中没有封驳,则进入制作告身的技术流程。白麻制书制成官告,即制授告身。黄麻诰命制成官告,即敕授告身。告身一般寄放于 门司,由获得任命的当事人赴 门司领受,或者由通进银台司下发。

6 上表推辞

以宋朝的惯例,获得任命的官员在领受官告之前,通常都要先上表推辞,谦称自己何德何能,当不起大任,“伏望圣慈察臣至诚至恳,所除诰敕,早赐追还”云云。皇帝则下“辞免恩命不允诏”,说您担当这个职务非常合适,“其何以辞”谦辞数次不获允,被任命者这才领受告身,上表谢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