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三百七十四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这晚的不欢而散后, 明白对方真实想法的晏殊与狄青,再未有过公事外的私下会面。

即便是为商讨公务, 亦是公事公办的态度, 客气中透着生疏。

晏殊暗恼狄青分明是科考出身, 却浑似粗莽武官般一根筋,不识时务。

守疆卫境, 本便是武将的职责, 作为文臣,怎非要抢着去做这全无把握的事, 还硬拖着他一道

而狄青也看不惯晏殊于庙堂身居要职,却贪生怕死,简直毫无担当。

这天底下,有谁是真会生来便会打仗的

秦州知州一职,之所以一年来皆悬而未定,陛下对此的重视与审慎可想而知。

晏殊能从中诸多人选中脱颖而出, 身负皇恩远道来此,既不曾一开始便推辞了去,就得二话不说担起要责,岂能未战便思索着如何自保

况且有公祖这些年来呕心沥血为秦州打下的坚实底子,只要来攻的军队不是超出十倍秦州守兵十倍的数量, 凭坚壁锐兵的优势, 不说正面一战,只论一昧龟缩,少说也能撑个半载。

狄青敢咬定, 若知秦州的非是晏殊,而换作滕兄或范兄的话,不论哪一位,都决计不会闪烁其词,甚至提出这明哲保身的荒唐方略。

在这心照不宣的僵硬氛围中,狄青协同张亢整顿好了军务,只等范雍一声令下,即可西进。

于最后的等待中,狄青数次提笔,到底将那晚晏殊的到访与其好心建议,简略写入信中,寄给了位于京师的恋人。

若换做旁人,他哪里会这般踌躇,早已一封奏疏送回汴京了倒不是要冲晏殊发难,而是要一一论述文官镇边的弊端,请求朝廷另外委派能人。

要遂了晏殊拖拖拉拉、耗过这任期的愿的话,代价便是许会延误宝贵的潜在战机对于这点,狄青单是想象,便无法容忍了。

当陆辞受到小恋人充满委屈和不平的告状信时,范雍已然率领十路大军,朝吐蕃青唐出发了。

尽管狄青的讲述十分简洁,陆辞还是轻易由对晏殊这位友人的了解,猜测出他可能的稳妥选项,更无须分析,都清楚会如何激怒满腔热血的狄青了。

唉。

陆辞无奈摇头。

早在晏殊被委命做秦州知州时,他就猜到,以两人鲜明对立的做派,早晚会有这么一出。

这次之所以未真正爆发冲突,无外乎是秦州的守卫还不至于让晏殊深感不安、非硬留下狄青不可;也是因为双方多少都看在他的面子上,忍下了脾气和不满。

这还不算什么,更令他担忧的,还在后头。

作为这次西线总指挥的范雍,于朝野上下的举荐下走马上任,可谓众望所归,却是个再典型不过的儒人从无武功建树,于兵戎之事的粗浅了解,远不及对诗词典籍的精通。

对凡事求稳妥的儒臣,与渴望建立军功的武将的雄心壮志,注定要产生剧烈冲击。

而这种冲击所导致的结果,便是远伐的宋军将缺乏统一的意志。

要么是眼睁睁地看着战机被荒废,庸碌无为,甚至错判战局,战死沙场;要么是将官违令而行、不令而行,自行其是,之后要么迎来秋后算账,要么上下混乱不成体统,战略得不到正确的执行,一败涂地。

除非

陆辞叹了口气,深刻地感受到了自身的无能为力。

具体的点兵点将上,连皇帝都不能为所欲为,更何况是他一资历最浅的区区参政呢。

除非范雍是天赋被埋藏多时的天纵将才、或是他运气绝佳,又或是蕃军骁勇万分、一路摧枯拉朽,无需他们锦上添花不然诸多弊病的逐步暴露,都必然会让这支本就因远征而忐忑不已的宋军蒙上惨重代价。

对于在唃厮啰的统领下的这支蕃军,所拥有的远征能力究竟有多强悍,可未曾经受过任何考验。

仗地利之便守城,与远征夏国城池的难度,绝不可相提并论。

对于已然出发的西军,他除了眼睁睁地看着、等待结果外,就只有寄希望于最大的变数他的小海棠,以及以他为首的、包括杨文广、高继宣、张亢等一干年轻儒将身上了。

而对于秦州的守备,他却可做些运作,至少宽了小狸奴的心,也护住毫不知情的秦州百姓。

陆辞凝神细思,良久,提笔点墨,笔走游龙下,一篇奏疏便跃然纸上。

翌日早朝时,陆辞不急不慢地跟在张士逊后头,走向官家,将奏疏呈了上去。

经陆辞新官上任的那一吓,赵祯对小夫子呈上来的任何奏疏,都忍不住多打醒几分精神来。

他谨慎地抬起眼来,飞快地向小夫子投去一瞥,丝毫没从那面带微笑的面庞上看出任何端倪,只有抿了抿唇,将奏疏打开了。

“书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仔细一读,他本能地松了口气。

好在,不似头回那般石破天惊了。

不过这篇不长不短的奏疏所指的、让边关重镇的文官暂让出帅位、由武官执掌之事,也足够让朝中无数文臣跳脚唾骂了

赵祯不免有些坐立不安。

不过,他很快又寻思着,小夫子几乎不做无把握的事,且被委派去那重镇秦州的不是别人,而是朝中上下皆都知晓的其友人晏殊,此时提出替换人选,恐怕心意坚定,准备亦是十足。

他于是清清嗓子,命人将那奏疏念出后,果不其然,朝中倏然哗声一片。

面对无数质疑,陆辞从容超前迈了两步,转过身来,面朝百官,有条不紊地继续阐述“大战起时,儒臣文吏何以措手足于其间若以张亢文武兼修之才、愿以身许国者仍不配主帅之位,仅知文法钱谷之儒人又何以驰骋于疆场,护门户之太平,佑黎庶之安危”

尽管陆辞的话,已让有心人品出了几分对以范雍为主帅、统领西征军的含沙射影,却也不好直接点名。

说到底,陆辞目前针对的,是朝野最为重视的守备,而非出征。

毕竟在君臣那心照不宣的默契中,若能将部分夏国疆域纳入版图,与吐蕃一道瓜分,那是得则益,不得亦无损;而守住现有领土,才是最为要紧的。

实在是夏国过于猖狂,屡次将大宋的颜面撕破,丢在泥地践踏,让人无法视而不见否则素来以和为贵的文武大臣,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拿起刀兵的。

陆辞将他们微妙的神色变化尽收眼底,微微一笑,继续阐述起了秦州等边陲重地的重要性。

秦州的重要性,已不仅是它为面对吐蕃、辽国边境的军事要塞,更是这回向夏用兵时,输送补给最赖以生存的节点。

一旦失守,本就瞬息万变的西线战局便将瞬间崩溃,不但让被割断联系与补给的西军难以归来,也让周边州郡岌岌可危。

如此攸关万民生死,国家安危的要命地方,西线共有三处,单纯凭曹玮将军一位老将,也是分身乏术,总有难以顾及之时。

丁谓冷笑一声,阴阳怪气地发难道“陆参政方才所言,哪怕是我等不晓军事之儒臣,亦是一清二楚,只是说易行难,不知在陆参政眼中,当配此位的,究竟是哪位文武兼具胜张亢,德望崇高胜范公的能人莫非陆参政眷恋边关狼烟,要毛遂自荐不成”

他为鼎力举荐晏殊之人,陆辞言下之意,直指要么更替秦州知州,要么派去武将分去晏殊职权,那岂非视他颜面于无物

陆辞却是一笑“丁枢密此言差矣。”

“哦”丁谓不以为然地一挑眉,假惺惺道“还望陆参政指教。”

陆辞坦然道“边陲治官,当文武参用,均其事任,同其休戚。战时以武为首,文为辅;和时以文为重,武为辅;唯有心胸开阔、不恋权者分清轻重急缓,方可勇略兼顾,谋济兵援,保要塞安稳。”

丁谓不置可否地撇了撇嘴,步步紧逼道“陆参政讲了那么多,具体名姓,却是一个也无。”

陆辞莞尔,竟真让不怀好意的丁谓如愿了,大大方方道“我力荐王韶。”

丁谓一眯眼,倏然抓到了陆辞的把柄“哦若老夫未曾记错的话,王韶在数年以前,曾于陆参政手下冶事,曾掌榷场,疏忽下间接致使王雷州受虏”

“丁枢密慎言。”陆辞悠悠地打断了他,意味深长道“关于王雷州当年受虏之前因后果,早有文书细述,如有异议,大可另择日提出,此时一昧臆测,未免过于轻率了。”

丁谓冷笑“听着倒是大义凛然,只可惜,不过是出自一己私心、一张冠冕堂皇的面目罢了”

“私心”

陆辞笑了“我如今孑然一身,既无妻儿,亦无弟兄,虽得数友相伴,然如今镇守秦州者,不巧正是我那晏兄。敢问丁枢密,我这般处心积虑,私心又是何在”

不等丁谓再度开口,他口吻看似轻松,却是字字铿锵“在下愿以身家性命,在此赌誓终此一生,绝不向陛下请命荫补族中一人。”

他已与狄青两情相悦,若无意外,誓要厮守终生,自不会有任何子嗣。

除此之外,他唯一的亲族,便是远在杭州、待他母子凉薄至极的外祖家,在蠢蠢欲动的他们有更多动作前,堵死了这条路,倒是绝了无数烦忧。

言罢,面向终于动容的百官,和瞪大双眼,恨不得扑上来堵住他嘴的寇准等人,陆辞加深了面上的笑意,再问道“不知如此一来,诸位可愿多信我一分”

作者有话要说 陆辞的这篇奏疏部分摘用自范仲淹史上对吕夷简的上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