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升官发财在宋朝 > 第三百七十三章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三百七十三章

作者:放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01:31:2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危言耸听。”张士逊面无表情道“说到底, 不过是你一面之词, 妄自揣测罢了。”

之前张士逊还存了要真心与陆辞建立些许交情,以和为贵的念想, 但在亲眼目睹了对方竟是这么个年轻意气、为私心哗宠取宠的做派后, 便彻底绝了那心思。

陆辞却已说完了想说的,并没有继续与张士逊针锋相对、拼斗唇舌的意向,而是微微一笑,见好就收地退回案桌前了。

除却对此不屑一顾的张士逊外, 不论是赵祯, 还是另三位宰辅,却都是心情沉重。

如果真如张士逊所言的,这一切纯粹是陆辞危言耸听,全凭臆想, 那都还好些。

偏偏陆辞所描述的, 是他们一直隐约意识到,却避免深思的痛处。

因先帝先是泰山封禅,后是天书下凡, 屡建庙宇, 又是宫中大火的闹剧, 国库之前积累下的财富已大有缩减。

眼下斥巨资备战西线战事, 靠着官家从内库贴补,仅是正好维持,若辽主当真要来趁火打劫的话那还真不如先走陆辞所说的这一步,先发制人了。

“卿所言事大, ”赵祯默然许久,最后改了主意,将刚才还给陆辞的奏折又要了回来,郑重放入屉中“再候上些许时日,再做决议。”

“是。”

陆辞微笑颔首,对他激起的一池涟漪宛若未闻,只悠然自在地继续批阅起公文了。

“你当真这么说了”

夜里用过晚膳后,原只是随口问上陆辞几句,并非真心打探朝政的柳七,一听完友人轻描淡写的概述,三魂七魄差点都被吓了出来。

见陆辞还淡淡点头,柳七是既佩服,又震惊道“你究竟是把自己当做了九命猫,还是何时向天借了个胆来使”

陆辞懒懒道“堂中另几位宰执们,无一不是见惯大风大浪的,哪里会似你这般一惊一乍”

柳七嘴角微抽,显然并不这么认为。

但他刚要开口,略斟酌一下,就讪讪地先将话给咽回去了凭他对小饕餮的了解,莫看是个温柔斯文好说话的,却极坚持主见。他再多劝说,怕是也改变不了对方的想法的。

“你啊。”柳七沉默许久,最后叹气道“凡事讲究一个循序渐进,你何必这般着急呢”

陆辞摇了摇头“非是我耐性不佳,而只怕在时间不多,容不得我以温水缓煮。”

他未向柳七提及的是,自己早在递上这封奏折时,便知定然会因所陈过于激进,不仅不会得到采纳,亦会令他被群起攻之。

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候,大多人都宁可抱持侥幸,而不愿去破釜沉舟,冒那与强邻撕破脸皮的偌大风险的。

更何况他资历尚浅,又是初为宰执,定然份量不足,凭空口白话,如何说服满朝文武

赵祯待他一向维护,他更不好一昧利用官家的信重,为日后埋下隐患。

遗憾的是,哪怕是在意料之中,但这封奏疏的下场,到底并未因他那场简单廷辩说服了除张士逊外的所有人,而发生任何改变。

它被官家亲手压下,纳入屉中尘封,许下缥缈承诺,却连早朝议政的大殿都去不了。

但愿当它重见天日之时,不是事态剧变之日。

只是他不惜弄得灰头土脸,也坚持折腾这么一回,自是有别的意义所在。

陆辞目前所求的,是让这封奏疏作最先的预警至少能为迟早到来的、辽方要求增加岁贡的贪婪敲诈,埋下一枚反感与戒备的种子。

柳七仔细观察着陆辞脸色,见他初次献策受挫,却无丝毫沮丧,不免佩服“论这遇事平心静气的功力,我怕是永远也不及你了。”

陆辞轻轻一笑,并未作出回应,只沉默地捧起茶盏来,抿了一口。

他双目放空,心思已飞到了遥远的边关去。

不知正被恋人惦记着的狄青,此时亦未曾入睡,而是独自呆在书房里头,一脸严肃地在案上奋笔疾书。

他所写的,是一封主为举荐种世衡的奏疏。

经这月余共处,他哪里看不出,自己与种世衡间虽是摩擦冲撞不断,却不过是二人惯用方法不同,目标终归是一致的。

种世衡趋于世故圆滑,好以情笼络,凡事剑走偏锋。

狄青则一板一眼,以酷法治军,除非必要,绝不轻易脱离寻常轨道。

以种世衡的才干与脾性,怕是与张亢要更对一些,却不适合与自己同处一路。

狄青看得越清楚,就越是下定决心,这天晚上,更是着手写起举荐信来了。

就在颇久未曾亲自提笔、写这些文绉绉的文章的狄青,艰难地构思着措辞语句时,忽听得下仆来报,道是昨日才赴任来的晏秦州夜访。

狄青一愣。

按理说,留积的待理政务,够晏殊不眠不休地忙活上十天半月了,昨晚的接风洗尘宴上,二人已有过简略闲聊。

按理说,他与晏殊的所有交情,都间接建立在公祖身上,全然称不上深,何来那么多私密话要讲

纵使对晏殊的深夜到访满心疑惑,狄青还是不假思索地将笔一掷,丢下才刚启头的这篇奏文,大步流星地往待客的厅堂去了。

晏殊正心不在焉地在厅中踱着步,听得狄青脚步声临近,于是骤然止住,迎上前来“愚兄深夜不请自来,还望青弟见谅。”

“晏兄说这话,未免过于见外了。”

狄青摇了摇头,当场接到晏殊的暗示,遂将下仆屏退,大门紧闭,仅余下他与晏殊二人。

“晏兄此时前来,定有要事相商。”

狄青不卑不亢地向座椅示意,请晏殊在客席就坐后,自己也坐了下来,从容道“愚弟愿闻其详。”

“青弟爽快。”

晏殊轻吐口气,浑身上下不由松懈几分,接过狄青亲手沏的一杯热茶,不忙着饮下,而是心不在焉地捧着,目光略有游移,半晌都不曾开口进入正题。

狄青心里一方面惦记着那封未写完的奏疏,一方面揣测着晏殊深夜来到的真实目的,却两边都难有具体眉目。

在这默然的氛围中,狄青那分明的指节无意识地在桌上叩了两叩,两声脆响,同时惊醒沉思的二人。

晏殊等半天没等来狄青的催问,只有自己开口了“青弟素来是个爽快人,我亦不愿耽搁你多的功夫,便开门见山了”

晏殊虽是初来乍到,却既是心上人的好友,又是朝中颇有名望的才俊,此时更是秦州知州,他的话,狄青自是立马打起精神,仔细听了起来。。

只是在他脑海中自动过滤了那繁冗无味的开场白,又跳过精心修饰的语句后,显露出来的真实面容,却让他心神剧震,难以置信。

晏殊话语间流露的意思,竟是劝说自己与他联手合力,向朝廷递书,随那一万东军一同留守至关紧要的秦州门户,而另派兵将赴那西线的战场

晏殊初开口时,还有些生硬和尴尬,但说着说着,他越发觉得此为双赢的局面,值得他与狄青一道争取,遂渐渐顺畅起来了。

在晏殊看来,让文臣监军,虽是天经地义,但奔赴那生死未卜的西线,同十来万时敌时友的蕃军并肩作战,那简直是刀口舔血、赌命的活。

他虽从不自认是个富贵文人,但要论练兵杀敌,自得由身经百战的老将去,狄青过去虽也在沙场中有亮眼表现,但眼下已是正经的文官出身,注定前程远大,哪里需亲身犯险

当然,晏殊提出将狄青留下,既有心替好友陆辞看顾这位小义弟,更是看重那一万禁军所代表的保障。

百闻不如一见,纵使外头流言四起,对这些个尸位素餐的辇官构成的禁军全然看不起,但他今日白天往军营巡视一周,却见他们神貌气质上已截然不同,是一股真正的护力。

他来这位处边陲的秦州任职,不过是被政敌所害的迫不得已,因而他最大的企愿,可不是建下更胜陆辞的亮眼功绩,而是宁可无功无过,也要保全性命,尽早归京。

“你若愿意,我便连夜起书,赶在大军开拔前,尽早将奏章送去,不然等大军出征,再另派人也迟了。”晏殊顿了顿,看向面无表情的狄青,实在琢磨不出对方心思,只有干巴巴地继续道“你尽快考虑好了,将决议叫我知晓。”

他鲜少与狄青直接打交道,只见过几眼对方黏陆辞黏得毫不掩饰的姿态。

却不想这时坐在自己跟前的对方,却是如此老成,与印象中的模样截然不同。

就如他从来无法窥破总是笑眯眯的陆辞深藏的心思一样,他竟也瞧不出,面上自始至终都是无波无澜的平静的狄青的想法。

狄青潦草点头,似在认真考虑,并未书给予晏殊最想要的爽快答复。

晏殊虽有些失望,但也知再逗留下去并无过多意义,遂很快起身告辞了。

在分别时,他终究没能忍住,低声道“你许会当我贪生怕死,然军旅之事,本非我所精通,若误了要命战机,丢了重要门户,那是千刀万剐的罪过京中尚有家眷待我翘首以盼,就如摅羽候青弟平安归去,青弟,你可考虑好了。”

“晏兄。”

狄青长叹一声,一针见血道“若你我不为壁垒,又有何人堪为长城,挺身而出,庇护你我家人平安”

晏殊闻言一愣。

半晌,他略显僵硬一笑,微微点头,未再多言,而是利落离去了。

狄青的眸底也彻底没了温度,全无目送对方离去的打算,只沉着脸,转身回房。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这个情节是改自史上延州官员以赵振为首哀求安抚使韩琦,让他留下范雍的。他们挽留范雍的目的,并非是真心爱戴对方,而纯粹是害怕保家卫国的任务会落到自己头上,想要留下个挡箭牌而已。狄青传第五章

我并非故意黑晏殊,只是按照晏殊史上对范仲淹犀利上谏、惹祸上身的做法的阻止态度,做的一个性格猜测。纯粹是个人推论

以下出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在会庆殿上满朝文武都先后对太后行跪拜之礼,祝贺刘氏万寿无疆。其实文武百官也都觉得如此场面和礼节不妥,但都憋在心里不敢直说,也都知道皇上这么做也实属无奈。范仲淹那耿直刚烈的性格却容不下这件事。回到家他越发觉得这有失宋朝礼教和君王尊严,一定要向皇上当面上书。一日,范仲淹径直走到宋仁宗跟前,跪倒直谏“圣上,如此兴师动众为刘太后贺寿,这有损皇帝您的尊严,您代表国家,朝廷是治理国家大事的地方,怎么能在这里玩起家庭游戏。皇家虽然也有家庭私事,但家礼国礼不能混淆。圣上您已经成年,太后应该停止垂帘听政,放权于圣上。”

于是太后逼着宋仁宗将范仲淹贬谪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通判,他的第一次京官经历就这样夭折了。当时左司谏刘随及滕宗谅等一些官员曾经替范仲淹求情,无奈皇上摄于太后淫威还是将范仲淹贬谪,后来刘随及滕宗谅等人也因此受牵连被太后贬谪,直到宋仁宗亲政时才陆续招用。

面对现实,范仲淹只有收拾好家当赴河中府任职。临行时,晏殊等人送别范仲淹。晏殊责备范仲淹太轻率,不该如此莽撞,惹得大祸。但大家也对范仲淹的直言不讳犯颜直谏的节操表示了敬佩。出于对晏殊的尊重,范仲淹临行前写了一封长信给晏殊,信中义正言辞地表达了他的立场观点,表示绝不趋炎附势,定当永随真理。当然也委婉地表示了对晏殊提携自己的感谢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