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功名路(科举) > 第114章 114

功名路(科举) 第114章 114

作者:沈桑榆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09-14 05:27: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虽说是迟早的事情, 但事情突然到沈陵措手不及。科举出身的官员对当任圣上都有一种天然的崇敬, 他们被誉为天子门生,自然地亲近点他们为进士的天子。

再者, 先皇励精图治, 年轻时南征北战,平定叛乱, 算得上一代明君。

但明君也有暮年时, 纵观历史, 不少皇帝年轻时非常英明,到了暮年就晚节不保。人年纪大了以后,由于地位的特殊性, 一些认知都是发生改变。

到了一定年纪,实际上不太适合做皇帝了,首先大脑已经开始退化了,没有那么多经历, 在处理政事上肯定不如从前, 再者皇帝多疑,对于继任者以及自己儿子的不信任, 以及皇子之间的斗争加剧, 皇朝动荡。

前几年就是很好的印证,先皇晚年的时候党派斗争激烈,对地方关注甚少, 以至于去年淮河水灾, 也没有派出治水官员。

先皇虽然反复无常, 捧三皇子,但最后在临终前,还是替太子解决了三皇子,让三皇子为他守皇陵,亦是保全了三皇子一脉。

先皇疼爱三皇子因三皇子与他肖似,但如今天下太平,太子宅心仁厚更适合做皇帝。先皇大概知道如果他不解决这个隐患,太子和三皇子必定会有死伤。

即便如此,沈陵还不知道京城的状况,地方收到京城的消息少而且慢,他还是得等岳父汤鸣则给他递消息过来。新皇登基之前,怕是还得动荡。

沈陵和金大人把讣告向下发,也都穿起了素服,命令家中禁酒禁肉,闭门不出以示哀悼,民间也会禁婚禁宴,其实一个君王的去世对百姓的影响不大,让他们禁婚禁宴也不会完全实施到位。

金大人同他说道“如今不知京中形式,我们地方牵连少,但也还是谨慎为好。去年没给你表功亦是怕我们卷入这趟浑水,现在更是要小心,只怕京城还不太平。”

“大人,您是为我好,您比我经验丰富,下官听您安排。”沈陵知好歹,金大人也是为了他好,而且沈陵也没有那么大的功利心,当初治水的时候本就没想那么多。

地方相安无事,京城却是一片水深火热,汤鸣则给沈陵寄过来的书信越来越触目惊心,他也有些懊恼没有早日出京,如今这般局势,站队不站队都是错,除非站对了,站错了日后难逃大劫,不站又容易被秋后算账。

汤家选择了太子,名正言顺,但三皇子四皇子很有可能孤注一掷。

沈陵还颇为担忧在京城的岳父,岳父为人淡泊,素来不爱争名夺利之事。

先皇驾崩的时候,文启盛已经启程了,算一算日子,应该也快要到了。

今年是院试年,沈陵和金大人要参与命题,想想自己当年参加院试时的慌慌,不知不觉竟然过了这么久。

教谕看了看府城的两座大山,心神一敛,自从沈大人来了,他们下面做官的都得上点心,虽说沈大人瞧着温和,做起事情了可马虎不得。

金大人摸着胡子道“孝原,你善策论,策论题就你来写,诗赋就本官来吧。”

金大人一直对自己的诗赋还颇有信心,平日里也爱以诗赋赠人。

沈陵道“大人的诗赋这般出众,我们哪好在您面前班门弄斧,也只有您出题才成。”

金大人笑着说道“你就是不去钻研,时间长了摸着了窍门就好了。”

沈陵写诗就像是碰运气,运气好妙手偶得,脑子里要是没思路,便是一团浆糊,到底还是和他们差了一点的,思维这个东西,固定了很难改的。

“那就这样,诗赋交由本官,策论由沈大人出题,剩下你出个章程。孝原,你有没有要交代的”金大人看向沈陵。

沈陵想了想道“命题最好契合当下,不仅仅考察生员的学识,还要看中生员对时政的理解,不能太过空泛。”

教谕忙道“是,下官遵命。”

沈陵和金大人探讨了今年的院试安排,今年参加院试的童生有一百四十多人,按照常年的录取比,应录取前四十人。

从府衙出来,沈陵想去书局转一转了,说来惭愧,自从中了进士过后,他用在看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本身也不太爱看这些,全靠自己记性还不错。

沈陵到淮南府最有名也是最大的一家书局,当然淮南府的书局和京城的肯定不能比。

今年府城里认识他的人多了,沈陵都不能随意在街上走动,有一回他顺路准备买点卤菜,谁知道被认出来了,满街的人给他送菜,搞得他怎么好意思。

进书局前,沈陵还特地脱下官服,乔装了一番,若不然被发现了可就不好了。

沈陵来淮南府的时候不好带太多东西,许多书都没能带过来,最可惜的还是自己做的笔记,对照着自己考秀才时的笔记,就知道这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了,不像现在,都有些忘记考秀才时自己写得什么了。

沈陵在看书的时候忽然发现了自己写策论宝典,神色微微一囧。

店里的小伙计还一个劲地推销“公子,这可是咱们通判大人写得书,今年院试指不定就有通判大人出得题,许多童生都买了呢,这批卖完,下批就不知是什么时候了。”

“可这是写给童生试的人看的。”沈陵疑惑道。

小伙计笑着说道“害,这有什么的,咱通判大人写的,他怎么想的都在里头,肯定对科举有帮助。”

好像是这么个道理,但是你们在他这个作者面前推销还没给版权费,沈陵都不知作何表情。

小的府城书就是少,沈陵挑来挑去也只挑中了两本,都是看过的,在古代书真的是越看越少的稀缺资源。能流传下来的书真的不多,不少好书要么被珍藏要么遗失了,科举看掉了大部分书,往后书只会越看越少,因为好书也许几年才能有一本。

付款的时候他还听见有人要买他的宝典,沈陵赶紧走了。

沈陵又花了几天功夫过了一遍四书五经,对知识点进行了一些加深,出了几道他觉得应该是比较适合这个阶段的策论,他不喜欢在题目上设陷阱,尤其是策论,重点应该是在答题角度以及论述内容上。

今年沈陵相对悠闲,可能也是进入了常规化,近日大哥写信给他,说世敏有些不服管教,顶撞了他好几回,沈陵想着这段时间正好他也空闲,便书信一封让大哥将世敏送过来,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倒是可以做个伴。

盛哥儿在三月初到的,大箱小箱,文家的老仆人跟着一道来的。

文以苓见着文启盛,就想伸手去抱他,被文启盛转个身就躲开了“哎哎哎,姐,我都这么大了。”

说实在的,文启盛觉得他姐嫁人生孩子之后,人柔和了不少,以前可没少折腾他。

文以苓瞪了他一眼,那点子感动也没了。

沈陵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一路辛苦了。”

“这倒是还好,就是换船的时候麻烦了一点。爹娘准备了一堆有的没的,我说你们这儿吧有些也不缺。”

“岳父岳母的一片心意,你还小,等你做了爹,也就明白了。”沈陵道。

文启盛看到年年眼巴巴地看着他,满眼都是陌生,笑着张开手,准备去抱他,年年扭过头,不要他,文启盛一把把他从下人那边给抱了过去“不认识我年年,不认识舅舅啦”

年年看看沈陵又看看文启盛,朝沈陵伸出手“爹爹”

沈陵道“这是舅舅,记不记得年年的小老虎,是舅舅给的。”

文启盛把他抛了几下,逗他开心了,年年也就没那么生疏了,没多久就舅舅长舅舅短了。几日后,世敏也到了,家里头多了两个男孩,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世敏比启盛小个几岁,功课比启盛却是差得有些多,世敏也有些自卑,沈陵却待他如常,缓解了世敏来时的低落心绪。

沈陵亦是不问世敏为何和他爹顶撞,大郎说的是一面之词,孩子自己肯定也是有想法的。

沈陵发现世敏有些不自信,对自己写下来的答案总是有些犹豫,而且不会的地方不太敢问,沈陵平时会注意多鼓励一下世敏。

世敏终于忍不住问道“小叔,你怎么不问我为什么顶撞爹爹”

沈陵反问道“那你为什么”

世敏反倒讷讷不敢言。

沈陵笑着说道“你看你也不太想说,世敏,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立场,你爹爹和我说的是你爹爹的立场,可从你的角度去考虑也许不是这么一回事。”

世敏红了眼眶,道“小叔,我是不是很差劲启盛叔比我才大几岁,已经是秀才了。”

沈陵大概明白了症结所在,想了想道“那子俊叔二十岁才中得秀才,你觉得他差劲吗”

“当然不差劲。”世敏下意识脱口而出,但这样想一想,好似有违他自己说的。

“之前我同你爹说过,千万不要去比较,人和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比是比不完的,上面永远有无穷无尽比你好的人,下面也有无数比你差的人,你只能和自己的以前去比较,你今天比昨天好了,那就是进步。世敏,小叔也不是天资有多出众,小叔在府学的时候甚至不是最好的那几个学生,鸣则叔当年比小叔要好,我们的是不一样的。世敏,是不是你爹爹拿你和小叔比了”沈陵问道。

世敏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道“小叔,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挺没用的。书摆在自己面前也读不进去,坐一天都没用,我也想逼自己学,可我学不进去。”

这是效率低,对于世敏这个年纪,学一整天肯定是不行的,换做是他,保持一天的专注也不行,太累了,专注是费心神的。

沈陵能感受到世敏那种使不上劲的感觉,很想学好但是就是没办法。这就像每个人都会准备一本笔记本写日记一样,写几天总会放弃,这样的事情多了,也会痛恨自己。这完全是毅力和自制力的问题,其实还是自小没有养成好习惯。

世敏他不太会自己学习,可能和他从小就是被逼迫着学有关。

“这是正常的,你让小叔坐一天看一天的书,我也会累会走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专心致志。世敏,你就要学会劳逸结合,像不长心思地学一天不如专心学一个时辰。”

沈陵了解了他的问题,也调整了教他的方案,让他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学什么规划好,每天就学个半天,剩下半天就做他喜欢的事情。

世敏一开始心中忐忑,就学半天会不会太堕落了,但是几天下来,他的确在学的那半天能很专心,他像是摸到了一点点窍门。

沈陵还会带他们一起去走访,两个半大少年正是对外面充满好奇的时候,跟着他还安全一些,正好带他们见识见识。

今年淮河治理又开始了,增加了一项打捞泥沙,只能捞浅水区,沈陵打算今年开始设立一个水利部门,专门负责淮河的泥沙打捞,以及观测淮河,把这项工作日常化。

其次引流的工作开展也顺利,一些村庄引流解决庄稼灌溉的问题,沈陵经常会下去走访,看看当地的作物,记录一下作物的产量,可惜他对农业知之甚少,只能一步步摸索。

很可惜如今马铃薯还没从美洲引入,若是引入了这种高产作物,至少能缓解粮食问题。

“启盛叔,当官都这么辛苦的吗”沈世敏小声地问身边的文启盛。

文启盛侧头道“像姐夫这样的就辛苦。”

两个人跟在沈陵身后做记录,沈陵把他们当文书用了,不过两人也是涨了见识,原来一亩地才能产这么点稻子

沈陵灰扑扑的身影印在两个少年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两个人。

一直到四月底,沈陵竟然收到了齐王送来的书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