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清穿之瑾妃(甲午) > 第39章 黄河

清穿之瑾妃(甲午) 第39章 黄河

作者:红烧雀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7:07:54 来源:就爱谈小说

黄河决了堤, 郑县死伤无数, 皇帝却直到一个月以后才知晓。

这是把自己当瞎子, 当聋子来糊弄吗?

元和帝直到下了朝回到宫中, 都不由得沉着一张脸。

玉瑾正在灯下看闲书, 一抬头就瞧见一张黑脸, 嚇了一跳, 忧心忡忡道:“您今儿个可是在外边站了许久?”

元和帝被问得摸不着头脑:“没有?”

玉瑾揶揄笑道:“那您脸怎么这么黑?”

元和帝一听,不由得虎着脸瞪了玉瑾一眼, 然后伸出大手想按住玉瑾的头,没想到玉瑾弯下腰呲溜一下溜走, 回头大笑道:“哈哈,我可不上当, 您别想再弄乱我的头发!”

然后得意的看了他一眼。

元和帝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 嘴角却自己弯了起来,这一下犹如冰山初融。

玉瑾道:“您可算笑啦。”

元和帝一愣, 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整天都板着张脸。

他长臂一伸, 捞住玉瑾, 将她按在身边坐下, 然后一言不发地掏出一叠公文和报纸。

第一份是郑县同知倪文蔚的信件, 上言:此次决口实出意外, 本月朔至十三日, 大雨经旬,沁黄并涨,水势高丈余, 兼以东北风大作,奔淘骇浪直扑南堤上南中河两厅,险工叠出,沿堤同时蜇卸四十余段之多,堤身有剥存者不能厢筑,泥深没脚踝,人夫难以立足。文蔚得信拨派练兵两哨,练勇两营前往助防,中河一带幸保无虞。不意十三日戌刻,郑县石桥十一堡工程忽奇险,陷突数丈,旋抛砖石,满而复溢,大溜逼趋,遂至不守。

玉瑾大惊道:“黄河决口了?”

皇帝面沉如水的点点头。

玉瑾快速翻看手中的公文,后面几份是《申报》报纸,上面刊有几则大字文章,标题有:《郑县决口续述》、《论郑工河工宜速不宜迟》。

玉瑾仔细一看,竟然还有篇讽刺小说,上面绘声绘色的描写了郑县决口之时,李姓官员被分解投河,言道有一官员误工殃民,明知有险情却迟迟不去上工:“十二日本可兼程前进,该督仅行四十余里,住宿东张。及至河干,亲见河夫灾黎数万人愤及思乱,挣拖河厅幕友李姓,支解投河,不敢弹压,惟有屏息俯首,听人詈骂”

几份公文报纸相互一印证,就得出一个事实:一个多月前黄河郑县口段决堤,死伤无数,群情愤慨之下灾民打死了偷料怠工的李姓官员,当时有某一成姓官员在场,却只声不吭。

玉瑾急急看向皇帝:“如今情况如何了?”

皇帝道:“我已经派了李文正前去救灾,李文正此人刚正不阿,还算可靠,至于那几个河道总督,”元和帝讽刺一笑,“呵!”

李文正和李居正两人同是姓李,名字又十分相似,不了解的都以为他们是两兄弟,其实两个人非但没有血缘关系,而且还是死对头。

李文正是清流党,为人公正,最为瞧不起李居正‘崇洋媚外’,更是不齿李居正狡猾揽财,只是一直苦于没有证据,不然肯定要大参一本将他拉下马。

他在户部任侍郎一职,一直到如今也是勤勤恳恳,派他去倒是很合适。

玉瑾又问:“具体情形如何呢?又准备怎么赈灾呢?”

“如今只收到消息称决口之处,恐怕长至四五百丈,怎么赈灾,却是个难题啊。”

皇帝又拿出一叠河事论,他道:“黄河自古就是个‘害河’,怎么治河,老祖宗们也想尽了法子。”

玉瑾看了一眼这厚厚的河事论,道:“您这是想自己琢磨怎么治河?”

元和帝苦笑道:“这满朝上下,除了我自个儿,还敢相信谁?”

玉瑾赶紧表忠心:“还有我还有我,咱们一起看!”

皇帝一笑,伸手揉了揉她的发顶。

这叠河事论记载了清朝自老祖宗开始,每一次的治理黄河事项,光乾隆一朝就有达六次大决堤,每次决堤口岸长达百丈,死伤无数,因此这样一条‘母亲河’,很多人都称之为‘害河’。

皇帝道:“元明时期,黄河之患,尚且还算不得太难,只可惜,到了明末,偏偏出了个李自成,掘了黄河,灌了开封。自那之后,黄河就连年决堤。”

李自成是反贼,是起义军,如今大清内忧外患,黄河水患之后,必定会有疫症蔓延,除了疫症,恐怕还会有层出不穷的造反起义,不过眼前就是够为困难了,还是暂且先别提起这事儿,一件一件来。

玉瑾就道:“人有时就是这样,只看得到眼前,顾不着后世,”她翻了翻手中册子,翻出一本明代刘天和的治水策,指着道:“不过您看,其实黄河之患,自古就有,也不能全记在李自成那一笔上。”

刘天和在明代可谓治水专家,一生扑在黄河上,他写的这本治水策,言黄河善淤、善堵的原因有六,第一是黄河水浊,‘下流束隘停阻则淤,中道水散流缓则淤,河流委曲则淤,伏秋暴涨骤退则淤’;第二是黄河自西北极高之地而下,流极湍悍,堤防不能御;三是河底太高;四是黄河留经之地,没有湖泊能停潴储水;五是中州南北,土质犹如泥沙,即使筑成了堤坝,也容易被冲开;最后结论就是只要上游西北下雨或刮风,水势湍急,下游就会决堤。

玉瑾一个一个点着这些理由,道:“自古以来,没有一件大事儿,是因为单单一个原因就造就了的,每一个人们以为的‘突发’,在数百甚至数千年前,就埋下了伏笔。”

这话有些别有深意,元和帝想到了大清这几十年来被西洋鬼子们打得没有招架之力。他想到了带着大清入关的顺治帝,想到了自己。

玉瑾却是想说不久后的那次中日战争,就如同官员们以为倭寇只是突然来犯,却不知,人家是早有准备,在旁窥视了好多年。

但没发生的事儿,显然不好说出口,按下不谈。

一个想着从前,一个想着日后,两个人盯着纸上的字没话说。

这话一开头,元和帝自然没了心情继续往下翻。

玉瑾缓和气氛道:“其实您也不必事事躬亲,您是皇上,治河让会治的人去就行了,您只管怎么发现会治的人。”

元和帝正好也想岔开话口,就道:“李文正这个人御下还有几分本事,河道那边官员冗杂,很是难缠,个个都是捞钱好手,正好去让李文正克克他们。”

玉瑾就问:“既然知道官员冗杂,为何不裁撤几个呢?”

元和帝好笑地瞥了她一眼:“你能想到,老祖宗岂能没想到?康熙年间,江苏境内决堤,就在清江浦设了河督,总管江苏水事,但到了雍正时期,河南境内却又犯了水患,总不能借了江苏的官,来办河南的事儿吧?所以又在河南设了副总河,这样来来去去,立了又改,改了又裁,但水患朝朝都有,有些官儿,裁不掉啊。”

玉瑾噢了一声,这官场,其实并没有后世想得那么简单,每个官职其实都是‘古人’们众多智慧的结晶了。

她道:“那先不谈官员,先想想怎么堵堤吧。要将四五百丈的堤坝重新堵起来,那要的堤料可不少啊。”

元和帝大感头痛,道:“这可不是!李居正居然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说,按五百丈堤坝来算,估计要两万垛堤料,每垛五万斤,一辆四轮短车可以装一千斤,一垛即须五十辆车,以此递加,一万垛就须要五十万辆车!两万垛就是一百万辆!”

玉瑾惊讶道:“一百万辆四轮短车?这怎么凑得来?”

四轮短车是目前大清最为常用的运货马车,但这个常用也是有限度的,再为常见,也不可能一下子凑出一百万辆来呀。

皇帝道:“这还不算,就算凑得来了,怎么运到河南,那可又是个问题,一百万辆车,一齐浩浩荡荡到郑县去,那怎么可能!”

玉瑾沉思一会儿,道:“何不就借商人之手呢?商人好利,只要有钱赚,哪里都去得,何况就去个郑县?”

皇帝道:“你是说,昭告天下,郑县府衙以官价收购堤料?”

玉瑾道:“正是如此,只要官价高于市价,商人能赚个差利,自然就会源源不绝将堤料运过去。”

皇帝听闻沉吟了一会儿。

玉瑾道:“或者也不必高出市价太多,只要郑县能有外地买不到的特产,让商人运堤料来以物换物,商人能将郑县特产卖出利钱,自然也是愿意来的。”

皇帝想了想,摇头道:“还是不妥。”

玉瑾问道:“噢?怎么说?”

皇帝叹了一叹,又摸了摸玉瑾的脑袋,道:“你却是把那些蝇营狗苟的官员小吏看得太轻了,你能想到让商人自发去卖,他们就能想到法子,让商人没法去卖。”

玉瑾两世记忆,还真是没怎么接触过这些小吏,她满脸疑惑,道:“啊?”

皇帝好笑的看着她道:“譬如商人想要出城,官员们却封了他的货物,又或者拿个什么说法,说他商品有瑕疵,不准出售,他就是想出城,千里迢迢卖到郑县,那也得经过层层盘剥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