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清穿之瑾妃(甲午) > 第46章 举荐

清穿之瑾妃(甲午) 第46章 举荐

作者:红烧雀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7:07:54 来源:就爱谈小说

斩完成孚, 李文正立刻一封电报发回了京城, 元和帝收到这封电报时, 正在南书房和翁合同议事,翁合同道:

“皇上, 老臣要推举一人,此人为元和十一年的举子,位居榜首,在士子当中颇有名声, 人称‘南元’, 开封府尹孙云锦正是其恩师,元和十三年时, 开封大水漫灌, 正是此人协助孙云锦救灾有功。”

说着翁合同拿出一册《疏塞大纲》,呈递给皇上,口中道:“这就是此人当年拟定的‘疏塞大纲’, 全是他救灾心得。”

“哦?”皇帝接过这本大纲, 封皮上已有些破损,显然被人翻看过很多次, 但是保存得仍旧是十分干净完整。

上面写有疏塞大纲四个大字, 工工整整又字体遒劲,可看出落笔之人一定是个严谨宽厚的人。

旁边是他的名字:张謇(音简)。

翁合同介绍道:“此人虽然还未得中状元, 只是个举人,但是才学德行俱是上佳,自从考中举人以来, 随着恩师孙云锦四处为官,也跟着学了不少经世致用的实干学问,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既有上品学问,又有下地实操的博学人才了。”

皇帝不禁有些奇怪,问道:“既然是如此有学问,怎地不见他来殿试?”

翁合同有些尴尬道:“他自从中了举,已是考了三次会试了,却不知为何都未能中考中。”

原来是个考不上的落第书生,皇帝轻轻放下了手中那本疏塞大纲。

翁合同见状,赶紧描补道:“虽然他未能中状元,但是他才干却是真的。此人幼时经历颇为曲折,他本是农家出生,本朝科举规定:祖上三代没有获得过功名即为‘冷籍’,冷籍不可入试。因此他只得借了邻县同姓的张家子嗣的名字,参加了秀才考试,哪知道他借了人家名字,连中县、州、院三元,这时候邻县张家立刻蹦出来,要挟张謇冒名顶替,想要把秀才名头真真正正按到自家头上。”

这经历有些稀奇,元和帝也不由得好奇的听了下去,他问道“后来怎么了?”

翁合同看元和帝感兴趣,就继续道:“后来张家将张謇告上了公堂,将他软禁在县里的学宫,要革去他的功名,弄得张謇十分狼狈,散尽了家财,家里老父也因此一病不起,这一拉扯诉讼,就是十年,直到后来遇到他的恩师孙云锦,孙云锦看其文学人品出众,这才帮了他一把。”

皇帝哦了一声。

翁合同就总结道:“或许是因为这十几年的磨难,分散了他的精力,张謇恢复姓名重考之后,一直未能入得殿试。”

元和帝最厌恶底下人互相推据荐官,说不得就是有些暗地里的阴私交易,虽然翁师傅品德是信得过的,但是毕竟这个张謇,他既未见过,又从来没听人说过,究竟怎么样,还是等日后,他有本事上了殿试再说吧。

他刚准备开口,拒了翁合同这个举荐,这时候一个太监就急冲冲奉来一封电报,口中唱道:

“皇上,河南急电!”

皇上急忙走过来,拿起那封电报,一看,原来是李文正发来的,上面寥寥几语,说了三件事:

一是麻价疯长,各大地主囤粮不肯出售。

二是河道总河成孚贪赃枉法、收受贿赂、消极怠工罔顾人命,已被就地斩首抄家,所得银两十万余两,已全数充归赈灾库房。

三是麻料远远不够,河堤无料可堵,河水蔓延已至下游安徽,数十万村庄被毁,人畜不留,饿殍千里,求朝廷拨款赈灾。

皇上一看完,心中不由得大为失望,他伸出拳头,狠狠地砸了一下桌子。

果然被玉瑾说中了,朝廷一旦出面限价,麻料只会越压越涨,这些商人,真是可恨!

可恨啊!国家危亡,人民死活,他们就全然不顾吗?

他将电报传给翁合同看,翁合同看完也是一叹,说道:

“皇上不必恼怒,虽然又商人借机囤粮,却也有不少商人,自愿出资赈灾,这世上,有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之人,也有大公无私,心系国家的义士。”

“果真?”

“老臣不敢欺君,这是江南士绅李秋亭、谢佳福等人登在申报上的号召民间捐款赈灾的文章。”他拿出一份报纸呈给元和帝。

元和帝展开一看,果真是一篇号召捐款的文章,里面先是阐述了如今郑县水灾情况如何,乡民受灾情况如何,还预测了黄河水患日后形式,甚至还点评了应该如何救灾,后面还附有一张照片,上面是一片茫茫洪水淹没了村庄,只露出几支树梢在水面,河面上到处漂的是残肢废骸,死鸡死猪。

后面一段言明作者身份,是由上海筹赈公所、杨镇筹赈公所、桃坞筹赈公寓一起组办的义赈组织,如今已由几位主办士绅变卖家产筹得数十万两白银,号召各界人士如有余力,请前往以上几座筹赈公所捐款,所得银两将一一造册并全数用于河南水患。

“好!好!不愧是我大清男儿!”元和帝心中暖流涌动,还是有好人啊!

“想不到民间还有如此义士,真乃大丈夫也!不过,”元和帝话锋一转,“那些趁机囤粮的奸商,可不能就这么放过了!翁师傅,你可有主意?”元和帝看向翁合同。

翁合同摸了一把胡子,沉吟道:“依老臣看,这些子奸商,不如就全部抓起来,抄家充公。”

这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法了,元和帝心里也有些同意,不过他又想起了玉瑾,玉瑾总是有些新的想法,而且她说的,通常都应验了,这次,也回去问问她吧。

翁合同看皇帝没有当场应话,心里微微叹了口气,他已经感受到了,皇帝自从亲了政,似乎就对他有了隔阂,经常一连多日都不接见他,甚至他还听闻,皇帝和李居正背后有些往来。

他不能多说,也不敢多说,只能暗地里叹了口气。

眼看这会儿皇上又已神游天外,翁合同识趣地告退了。

翁合同回到了府上,他一直不喜欢家里蓄养太多奴仆,除了必要的管家下人之外,家里通常没有闲人,这会儿,眼看着太阳不是很烈,他从书房里捡出他常用的鱼竿,准备去家里的池塘里钓鱼。

这把鱼竿是他用了好多年的,把手处已经被摩挲的油润光滑,他往常就是在书房看书,有时就直接合衣睡在书房,因此心爱的鱼竿,也就放在了书桌边。

他拿起鱼竿,取下挂在墙上的蓑笠帽子,一把扣在头上,晃晃悠悠地朝池塘走去。

他家里的池塘,是年轻时和妻子一起挖的,妻子爱莲花,因此还特地从荷塘里移栽了几株池莲。

当初精心护养,每日照看,莲花却开得稀稀落落。

没想到妻子一去,留下这池莲花野生野长,如今竟然已经满满当当开满了整个池面了。

他坐在池塘边的一个小凳子上,把鱼钩往池塘里一扔,稳稳当当的握着鱼竿开始钓鱼。

如今已经入了十月,天气转寒,莲花也就败了,只留下泛黄的荷叶和光秃秃的杆子,池景不算秀美,甚至还有几分枯败萧瑟之感。

就像这整个翁府一样。

翁合同却是司空见惯了,他脑中想的是早上元和帝的语气,他的言行。

皇上啊皇上,老臣并无二心,却不知道是哪里惹了您不快呢?

他想到元和帝,就想到太后,想到太后,就不由得想到先帝。

先帝同治,是当今太后的亲儿子,当时有东西两宫太后,先帝即位,是当今的懿安太后定下的年号‘同治’,他当时以为是天下大同的‘同治’。

因此他年轻气傲,身为皇帝帝师,自然是大展宏图倾囊相授,不仅讲四书五经,还讲君道权谋,历史军事,讲《帝鉴图说》、《春秋直指》、《帝训》、《文华大训》。

终于将同治教导得独当一面,才有了当年的‘同治中兴’。

可是后来如何了?后来同治天花身亡,那时先帝他才十九岁啊!养在深宫里的天子,怎么会突然得了天花?

先帝驾崩,他犹如当头棒喝,‘同治’、‘独当一面’。

‘同’、‘独’。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同治’,是她懿安和皇帝‘同治’!他将皇帝教得如此出色,后来皇帝又大婚,娶了一位贤德的皇后,传闻后宫中皇后、太后并不对盘。

是他害了先帝啊!

翁合同双眼模糊,他想到这里,神情更灰败了,本来就头发胡子雪白的他,这一刻像个半只脚已经跨进了棺材的老头。

这时候一个畏畏缩缩的身影躲在园子门口犹犹豫豫地不敢上前,翁合同瞥了一眼,是他从堂兄家过继的嗣子,看到他这胆小的模样,翁合同沉着声音问道:

“何事?”

那个年轻人飞快地答到:“父、父亲,周、周大人又来了。”说罢就缩着脑袋等回话。

周贺宣是京里一个小官,因与翁合同算是同乡,为人又十分会钻营,时常来翁府送些不值钱但是又表心意的土货红薯之类的,所以也有些往来。

翁合同的妻子爱吃红薯,她走后,翁合同也习惯了每日吃这个。

周贺宣此次来,肯定又是听说皇上留了自己谈话,所以过来打探消息吧。

算了,见他一见吧。

翁合同嗯了一声,让人传他进来,嗣子听了,立马跑得飞快去传话了。

周贺宣一进来,就看到翁合同坐在池塘边钓鱼,身边竟然一个伺候的人也没有,不由得笑道:

“翁师傅可真是闲云野鹤,悠然自得呀。”

翁合同呵呵一笑:“哪里哪里。”

“不过翁师傅这家里也太冷清了吧,翁师傅,正好我家中有一个小丫头,精通厨艺,又活泼有趣,不如就送给翁师傅暖脚如何?”

这个翁合同对外直言不娶老婆,他不敢瞎做媒,但是塞个小妾总可以吧?

没想到翁合同哈哈大笑道:“贺宣的好意我心领啦,我一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子,就是有这心,也没这力啦,你送我小妾,还不是便宜了这府里的下人?”

这话说的,这是说小妾即使来了,也只能被府里下人勾搭走?

这也太令人尴尬了,哪有男人说自己不行的?周贺宣一个马屁拍到了马腿上,还引得主人家说出如此一番自丑的话,不由得面上挂不住。

硬着头皮寒暄了几句,只好告辞了,他走出翁府,摇着头叹了口气,这个翁师傅,太过清直啊,妻子去世,就一生未娶,没有一子一女,就过继了族亲的儿子,也不知是不是他家里风水不好,过继来的儿子,竟然也生不出孩子来,翁师傅竟然毫不介意,直言让他也去族里过继一个。

这心胸,他这个俗人,是拍马都不及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