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442章 六部、军队大调整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42章 六部、军队大调整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1:47:59 来源:就爱谈小说

南京紫禁城乾清宫中,朱慈正看着坤兴公主发来的信件。

信中道“皇兄,这题到底怎么解答啊,能悄悄告诉我吗我在苹果树下呆了几天也没想出呢,我问了三儿的老师方以智,他告诉我说是地球中存在一种力量吸引万物,不知是真是假的”

朱慈笑了笑,这位皇妹脑子很聪明,从小就喜欢听自己讲科学之类的问题,现在她能这么执着的探索问题,很好,没有白白浪费自己的教导。

朱慈写了一封回信,又对吴忠道“去皇家科学院复印一套科学文献给公主送去,还有本宫近日令工匠打造的魔方,也送几套过去。”

朱慈伸了个懒腰,心中感叹,大明皇室之前出了个王爷科学家,将来会不会出现个公主科学家呢很期待啊

大明的藩王在人们心目中一直都是蛀虫一般的角色,然而这二百年来,倒是出现过几个科学人才,

首先是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朱su,也是第一代周王,喜欢诗词和医药,在诗词方面,朱成就一般,但在医药方面,朱却成就惊人,后世李时珍的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就有很多内容来自于朱的研究成果。

朱成就最突出的一本著作是救荒本草,如果说朱其他著作,更多是整理前人成就的话,那么救荒本草就开拓了新领域,共记述植物414种,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的本草书中所没有记载过的。

还有一个王爷,名叫朱载,是朱元璋的九世孙,郑王一系的世子,亲爹死后为了作为世子的朱载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

朱载最杰出的贡献就是创立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现在全世界音乐界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律制,西方把它作为“标准律制”。

朱载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明朝的这两位王爷,在国内无人知晓,却被西方公认为世界级科学家,真是一种讽刺啊。

朱慈稍作休息,一名锦衣卫悄然而来,将吏部大堂的事仔细的汇报了一遍。

朱慈听着锦衣卫的诉说,不禁眉头大皱,文官这种摆资历、求关照抱团的作风已有上百年,科举势力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排定秩序,形成具有强大力量的文官集团。

朱慈深刻意识到,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光是改革科举考君子六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根本上从解决这个问题。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该花钱还得花钱啊”

朱慈感叹一声,继续埋头写着文案,对江南官员职位进行最后的调整。

经过确认,户部尚书由应天巡抚张国维担任,掌管江南数省的田地、户籍、俸饷诸事。

朱慈将税收权限从户部单独拿出成立税务部,总管江南各省全部税收,包括军屯和民屯的粮食收存,所有税收只能由税务部收取,由程国祥任税务部尚书。

在以往,除了户部能收税,工部和兵部都有收税权,名义上叫“竹木抽分”,到了地方上收税的部门更是多到无法想象,连武将都能找个由头收税,这一茬一茬的收税,寻常百姓谁能扛得住

吏部尚书由杨廷麟担任,负责江南各省官员三年一度的京察考功,原本南京吏部的京察制度是六年一考,北京吏部无权干涉。

朱慈将京察改为三年一次,并实行考成法和末尾淘汰制,考核工作实效,提高官员办事效率。

刑部尚书由原军法部顾威担任,负责南京诸司、公侯伯府、天武军等各军的刑名。

兵部改称军机部,除了原本的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杨御蕃四人,朱慈又将曹变蛟、高邦、李少游三人加了进去,形成制衡。

礼部尚书依然由朱继柞担任,掌管礼乐、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原詹事府少詹事杨士聪任正三品礼部左侍郎。

朱继柞居官清正,秉笔直书,历史上的名声极好,这位置非他莫属了。

工部尚书的人选也没动,还是熊明遇,朱慈命他在江南数省建造学校万余座,明年开春前必须完工。

朱慈将学校一块从礼部单独拿出,成立教化部,由李岩任尚书,冒襄和黄宗羲任主事辅助。

冒襄和黄宗羲都上岸了,冒襄识相灵活,还有才能,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比较先进,而且他们都是复社成员。

复社在江南的影响力极大,历史上抗清报国的人才也不少,朱慈任用他们二人,变相的拉拢复社年轻骨干,让其不闹事,发挥各自的才能,也是为了分化复社。

朱慈将聚贤楼招募的士人经过筛选移到翰林院,充当内阁顾问;将皇明军校迁到了南京,仍隶属军机部。

都察院左都御史由李邦华担任,主管官员的法纪监督,配合吏部的京察和考成法,其他所有职能全部收回。

南京守备和镇守太监一职没有变动,继续由魏国公和韩赞周担任,由于南京兵部变成了军机部,他们二人早已被架空了,除了能指挥得动南京京营这万把人,江南各地的驻军已跟他们没关系了。

朱慈任命邱致中为凤阳镇守太监,镇守太监所有权利全部收回,只负责掌管江北的军工厂和铁厂。

因史可法岳父去世,回家守制,漕运总督一职由抚宁侯朱国弼接任,朱慈暂时没有动他,任命朱大典为南直隶巡抚,顺道监督漕运。

原来的军屯部由赵景麟主管,负责操练各地屯田兵,军屯部的人不能入军机部,这是朱慈定下的规矩,避免练兵权和调兵权重合。

后勤部由太监卢九德主管,卢九德作为勇卫营的老人,多次随军作战,又深知兵法韬略,掌管后勤问题不大。

所有涉及到军队的部门,没有一个文官担任一把手,全由武将掌管,朱慈也不打算将来在军机部安插文人,准备来个文武分治。

对外作战,皇帝和内阁决定打不打,指定了作战任务后,至于怎么打,是军机部一众将军和参谋需要商量的事,文臣不得干预。

以文治国,以武安邦,术业有专攻,文武两班只需对皇帝负责即可,避免重蹈戚继光的悲剧,一代名将被文官的党争拖下水。

朱慈宁愿在自己百年后,大明的武将集团坐大,走对外扩张道路,也不愿文官一味的守成,不思进取。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他一天没死,下面的人就翻不了什么大浪,未来大明具体如何平衡文武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慢慢的改进。

最后,朱慈对军队进行再次扩编,目前南直隶和湖广两省共有屯田兵近二十万,这些屯田兵从两三年前就分田操练,如今已经有了规模,火器配备率达到五成。

朱慈经过深思熟虑后,将十万天武军和二十万屯田兵划分为七大军,分别为天武军、龙武军、神武军、靖武军、定武军、安武军、天雄军。

天武军朱慈的嫡系部队,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装备着最精良的武器,如今是大明乃至整个东亚最为精锐的部队,没有之一,由孙应元统领,驻守南直隶。

龙武军完全由骑兵组成的机动力量,右天武军三万骑兵独立成军,与八旗军多次血战,用鲜血向所有人证明他们的强悍,由曹变蛟统领。

神武军由天武军重炮旅独立成军,是大明顶尖科技的结晶,拥有红夷大炮上千门,国之重器。

靖武军人马五万,由黄得功在湖广操练的人马组成,调驻浙江,镇压反抗新政的地主、士绅。

定武军人马五万,由周遇吉统帅,接黄得功的班,驻守湖广。

安武军人马五万,由杨御蕃统帅的两万安武军扩编,调驻江西。

天雄军人马五万,由卢象升的天雄军余部扩编,现任统帅卢象坤,调驻两广。

七大军在募兵、操练、军令等方面,皆按照天武军的军制模式进行整编。

十月中旬,七大军完成整编,朱慈正式向江南各省下达政令废除人头税,废除官员、地主免税的特权,全面清查各省隐田,实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新政。

人头税也叫丁银,就是一家有多少人就收多少税,而不是看你家中有多少地才收多少税,这样导致了少地、无地、无收入的百姓困苦不堪,士绅地主们却很滋润。

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地方各省州县,查清各处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

摊丁入亩之前必须要废除官员和地主免税的特权,否则还是无法从大户那收上来银子。

同时朱慈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说白了,朱慈就是抢了雍正的生意,这些政策虽然不是最好的,也有不少弊端,但用在此时却是最恰当不过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政令下达后,朱慈严令各部人马,只要有公然抗拒新政,反对摊丁入亩的,一律杀杀杀杀完了再抄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