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第443章 再加一把火,商税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443章 再加一把火,商税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1:47:59 来源:就爱谈小说

一系列政策颁布之后,立即引起了士绅、地主阶层的动荡。

慑于陆续进入各省的军队,士绅地主不敢正面抵抗,只得想出各种办法抵制,比如卖田。

乾清宫中,朱慈啪的一拍龙案“早不卖晚不卖,偏偏这个时候卖起田来了,这一个个士绅都该杀”

按照朝廷的制度,田地在买卖期间是不用交税的,必须等交易完了才能从田主那追税。

各省之地在新政下达后,立时掀起了一阵卖田潮,数日之内各州府卖田的,衙门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就好比后世某手机出新系列,很多人连夜排队购买。

办理土地买卖的手续本就繁杂,加上当地衙门官吏不多,那么多交易肯定无法在段时间内处理掉,士绅、地主们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也是向朝廷表明抵制新政的决心。

朱慈对户部尚书张国维道“以南京户部的名义向江南各省发出通告,为防止有人恶意频繁交易土地,即日起,亩价超过三两银子的土地,征收三倍交易税”

朝廷的制度不能说改就改,但是可以新增啊,一亩地的交易税是五分三厘,你有钱尽快来回买卖交易。

张国维道“殿下,一亩地三两银子的底线会不会太少了有些地方良田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十几两了”

朱慈摆手道“话不能这么说,常州府无锡县的土地不过一二两,这还是地处江南太湖边的良田,本宫以三两为线已经很良心了。”

良心无锡这两年是遭了天灾啊往日年景怎么也得卖个十两银子一亩。

张国维一阵无语,只听皇太子又道“即日起,各地主和富农可以向官府出售土地,免交易税,土地价格就以每亩二两吧。”

张国维不知道皇太子为什么要花钱收地,现在各地受灾的情况很严重,产量不足的农户早就想卖地了,地主们都不想买,官府花钱去收再说哪来这么多银子

现在大明的军屯和官田数量大概占全国耕地的四成,这些土地都是朝廷的,只是大多已经被官绅勾结侵占了,日后想收回来也不难。

只是那些私田不好处置,朱慈想想土地国有化,除了抄家犯事的士绅、地主,其他地也不能明抢,只能靠官府低价购买。

现在正值天灾严重之时,灌溉能力不足的田地很容易造成产量不足,大多百姓只得放弃耕地。

长江以北的地好收,经过多年战乱,土地价格更是低的可怕,许多土地都无人耕种荒废了,加上天灾,百姓地主逃跑,大片土地成了无主之地。

朱慈计划将土地回收,以政府名义组织百姓进行统一开垦灌溉,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配土地,让大明渡过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天灾。

不过这项工程浩大,起码需要数年乃至十几年才能真正完成,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至于购买土地的银钱,则是慢慢从各项收税上填补,大明有耕地数亿亩,加上士绅地主们大量的隐田,按照摊丁入亩进行收税,只要完成的好,每年可以收几千万两银子。

加上往后征税的商税、盐税、开放沿海贸易的关税,以及抄家所得的银钱,想要完成不是不可能的。

总之朱慈现在很缺钱,还需要加大捞钱的力度,现在迈出的仅仅是第一步,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就此罢手的,因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私有制的土地买卖下,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严重就意味着改朝换代。

当然了,国有制的土地模式,以承包、租用形式授予使用权,不算是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本质是从很多个地主变成了一个地主,行成绝对垄断。

但这种垄断目前来说肯定比目前严重的土地兼并好处大的多,但凡一个皇帝能给百姓一口维持生存的基本食物,给他们更好生活的一线希望,都不会有造反的,哪怕有,也是野心家小范围的煽动蛊惑,无法形成燎原之势。

摊丁入亩的政策还需要时间去完成,朱慈思考良久,决定迈出第二步,收取商税

在宋朝和晚晴时期,商税一直占据着国家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而明朝自宣德到万历年间,商税比例只占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五,崇祯年间直接不收了。

宋代天禧年间的专卖和商税总额为两千一百万两,而明朝宣德年间的总和为二百万两,其中还包括了一百二十五万两的盐税,单论商税差距更大。

无论是盐、酒、茶的专卖,还是商税,两个朝代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当然了,并非是明朝商业不如宋朝,而是税率太低,也不重视商税。

宋朝的酒价远高于明朝,酒价一斤20文,而明朝只有一斤5文,这还只是两者前期的酒价,差异还不明显。到了中后期,宋朝的酒价超过100文斤,是明朝的10倍。宋、明两朝“斤”的差异较小

宋朝酒业是国家专卖,酒业利润全归国家,而酒的利润率非常高,20文酒钱中,12文的利润给了国家,相当于60的隐含税率,而明朝征收三十税一的商税,因此差了18倍。

宋朝每斤酒要交12文的税钱,而明朝只需缴纳017文,两者差了72倍,加上明朝的酒税归地方征收,存在大量贪污受贿、逃税漏税的情况,这样导致了宋朝的酒税一年能收一千万两,明朝只收了五万两。

大明在国土面积、人口、耕地三方面都是宋朝时的两倍以上,商业方面丝毫不弱于宋朝,然而商税差距却差了几十倍。

盐、酒、茶都是特殊商品,宋、明两个朝代执行不同的征税政策,造成了巨大差距,其实说明不了什么,三种商品的利益都在民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利益收到朝廷手中罢了。

大明的税率是宋朝的八分之一,却仍然遭百官痛骂,真是厚颜啊

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农业税率大约都在百分之七左右,而明朝的农业税率却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四以下,明末时甚至低于百分之二,如洪武初年的农业税为每亩交两斗到四斗,后又减少至每亩交一斗,也就是十公斤左右,可谓在历朝历代斗是非常之低了。

即便是如此低的税赋,朝廷也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完成,随着明朝中后期,以皇族、王公、勋戚、官员为代表的大地主阶层大肆兼并农民土地,大量农民从土地流失,而大地主阶层又利用手中特权,千方百计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随着人口和田地的增加,朝廷的税收收入竟然不增反降,而国家的财政支出却在不断攀升,朝廷很快就陷入了入不敷出的财政困局。

大明几代皇帝不愿通过增加农民负担增加税赋,就只好在商业税上有所作为,结果招来了文官们的大肆攻击,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商税更是三十税一,然而真正收上来的却是越来越少。

文官集团大多是地主兼任工商业者,他们逐渐沦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正是在他们的极力“建议”之下,万历皇帝只得将商业税率降低至了百分之一点五,即便这样依然遭到大规模的抗税抵制。

朱慈既然决定重收商税,便打算一刚到底,索性直接按十抽一的税率来收。

第二日,朱慈下令自十月十八日起,每年四十两营业额以上的商贸进行十抽一,大小商贾一个月内主动报税,逾期不报者,罚款三倍罚款由各地驻军强行征收”

朱慈将崇祯当初送来的四个太监任命为镇守太监,分派到江南商业最繁荣的几个地方收取商税。

朱慈一直不信任这四个小太监,此时用他们去收税,一是考验,二是让他们拉仇恨。

万历皇帝曾经派过镇守太监在江南收商税,结果被当地人暴力抗税给了。

朱慈眼下很缺钱,若是再遇到暴力抗税打死税监这种情况,最好不过了,直接来个武装讨税就完事了。

万历皇帝和天启皇帝不敢干的事,他朱慈头铁,就是敢干,尽管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