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长命女 > 第117章 各有所长

长命女 第117章 各有所长

作者:我想吃肉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7:16:54 来源:就爱谈小说

无论是宋奇, 还是萧司空父子, 他们给予袁樵、萧度的建议、教诲都是先劝课农桑再谈其他。萧度吃不准梁玉这番话是她的“小先生”教的,还是她自己想的, 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知道这个道理。

萧度微笑道“不错。”

梁玉见过苏征,想起来苏征的不平, 遇到与取士相关, 不由多问了一句“贡士要怎么选, 又能选出多少人呢”

萧度有点摸不着头脑,看了袁樵一眼,答道“当然是考试啦。生徒一种,民间士子一种, 都是可以参与选拔的。至于选出多少人,也是看他们有多少才学,才学不够, 选出去徒惹人笑。”

凡官办的县学、府学的学生称为生徒,他们与民间士子身份上不同,两类人分开选拔,选出来的人就是贡士。这算是古之遗风的变种,即地方向朝廷进贡人才。两类出身的人到了京城, 还要再参加考试, 选中者才能做官。这两类人, 对其出身都有要求。

梁玉曾询问过这方面的问题, 也稍有研究。但是取士这件事情, 一则她可以咨询的袁樵、吕娘子自己懂得也不算太深,二则没有亲见过,也不敢说自己就真明白了。萧度不一样,他虽然年轻,长在萧司空身边接触的肯定都是更高端的内容,有机会当然要问。

梁玉又问“每年朝廷会取多少人授官呢”

“唔,二、三十人总是有的吧,”萧度想了一想,“皆是一时英选了。各州县的贡士到京中参加省试,再通过吏部的考核就可以授官了。”

梁玉再问“那选不中的人,还有别的出路吗”

萧度微微变得严肃,以他的经验来看,梁玉问的问题应该都有其原因“这个么或得大臣、贵戚青眼举荐,或是回乡、寄寓他处继续攻读来年再战,又或者回乡生活。还有一等人,从小吏做起,做得好了也可为官这样的出身就为士人所不齿了。为什么这样问”

他与梁玉是两个世界的人,既没有吃过生存的苦,也没有经历过楣州的乱,并不明白梁玉问这样问题有什么用。要什么出路能读得起书的,保底也是一个富家翁。真正贫穷的人家,饭都吃不起,还谈什么读书

梁玉道“朝廷能够多取些人做官吗”

萧度很惊讶,答道“取来做什么”

哪有位置安放他们呀朝廷现在官员的数目就已经很合理了,再多一些就会成为冗员。以楣州为例,有刺史、有司马、司户参军等等,军、政、民各方面都齐了,再加几个官称,让他们做什么去是分权,还是揣手干瞪眼人人都觉得自己是英才,必然是不肯甘于平凡,想要做事的居多,偏偏又没有让他们发挥的余地,则投机钻营、勾心斗角就会变多,必然造成内耗。

直到此时,梁玉才算弄明白了这里面的门道。袁樵与萧度出身相仿,却不如萧度显赫,两人成长、出仕、经历全不相同,好些个袁樵说不出来的话,萧度说得非常自然。官儿就这么多,都叫“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给做了,考试当然取的就少了。什么时候能都靠考试去取,大约苏征这样的人就有了出路,不会饥不择食连杨仕达的饭都吃了。但是现在已经做官儿的,怕不是又要造反了吧

这可真是个难题,梁玉也不动声色,于自己的真实想法一字不提,笑道“今天又学到一件,谢谢啦。”

萧度狐疑之色更重,心道,一个女子关心这些事情,有些奇怪。上一个见到对这些事情感兴趣的还是他娘大长公主,大长公主天生就与政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唉,又有新的贵戚啦,各州县入京的人,马上就要再多一扇可以敲的门了。

梁玉问到这里便不再深问,转而说起另一件事情“王刺史要进京了。”

萧度与袁樵对看我、我看你,眨了好几回眼睛,袁樵道“秋收过了,是到了进京述职的日子了。怎么了”

楣州是个下州,刺史的品级都比人家上州的要低,但是毕竟是一个州,还是一个刚刚发生完叛乱的地方,王刺史是需要进京跟朝廷解释汇报的。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值得特意拿出来说萧度问道“三娘怎么突然提起这件事情来了”

梁玉笑道“他要做新衣啦,派了管家去买布,我就知道了。就想问问你们,王刺史不会调走吧”

王刺史在他们眼里看起来是一个庸常之辈,实则心眼也不少。为了进京述职,他将楣州这一年里取得的成果都牢记于心,又将来年的计划也拟了出来,预备朝廷询问。手下各个官员的情况也都再梳理一遍,又将有可能被问到的另外一些人的情况也稍做准备。

除了公务上的事情,还有一些同样重要的事情要准备。每年,除了上缴的租赋,地方上还要向皇帝、朝廷进贡各种特产方物,地方官不进京的时候东西都要送到,进京了更需要带上一些。楣州没有闻名全国的特产,这方面倒不必太操心,多备些金帛跑跑京里重臣、贵戚家才是真的。

做到刺史这一级,在京中多半在京中有一、两条或宽或窄的门路,这些门路都要维持。

此外还有形象的问题,王刺史以为,比奢华,自己也做不到出挑,不如从楣州的现状入手。用楣州产的土布做些新衣裳,有机会就提一提,也是显得自己将楣州治理得不错。再有一点,他问梁玉的铺子里买布,也是变相地卖人情。

何乐而不为

王刺史是楣州第一号的官儿,他府上的情况被第一时间报给了梁玉,梁玉顺口对袁、萧说了。

他倒乖觉。萧度道“他能调到哪儿今年才做的刺史,也不曾渎职。”

梁玉懵了“不会被调吗”这话主要是问萧度,想来萧司空不至于坑儿子,而现在朝廷应该会给萧司空这个面子。她就担心王刺史给调走了,再换一个不如王刺史的人来,事情才叫麻烦呢。不怕平庸,就怕瞎搞事。王刺史总算说事都还在点子上,虽然办事能力差了点,这正是袁樵他们施展的地方,换一个事事过问但是事事又都问不到点子上的,才叫人头疼呢。

萧度道“当然不会啦,他只是述职,除非犯罪,无论如何也要将这几年做完。他的本事,啧,断不能半年就做出了不得的事情好升迁。那还调什么呢”

袁樵问道“你怎么觉得他会被调走”

“不、不知道啊”

最后是梁玉自己想明白的,虽听吕娘子、袁樵等人讲过官员的升降,但是梁玉身边就没有一个人是正经按照制度去做官的。自家父兄是裙带外戚,袁樵入仕是她跟桓琚提了,桓琚觉得好就用了,袁樵从弘文馆跑到御史台再到楣州,哪一个都不是完成考核之后调的。宋奇外出做县令,萧司空干的,回来,桓琚调的,宋义、宋果,她插的口。眼前一个萧度,做官更是做得来回跳。不算太熟的崔颖,被杀掉的卢会,都是突然就升了。

制度那是什么没见到过一个人是正经升迁的啊

不是萧度提起来,她都忘了一般人都得按着规矩来呢。梁玉一脸的尴尬“留下来挺好,挺好,哈哈哈哈。水纺车造好啦,其实我是来谢谢萧司马的。”

袁樵与萧度都将王刺史放到一边,问“好了吗那可要去看看了。”

梁玉道“请。”

萧度与袁樵暂将手上的活计放下,一同骑了马往城外作坊那里去。路上指指点点,这里的铺子好像装修了店面,那家卖小食的铺子买的人多了些。袁樵对萧度说“比起去年,他们的气色也好了些,可见今年收成不错,也都惠及百姓了。”

收成好与百姓日子好过是两回事,如果赋税重,收成再日子也难过得紧。萧度道“既如此,秋收过后水利的工程就能动工了。”

大兴土木的一个要诀,是不能激起民怨,这是萧度从萧司空那里得到的教诲。为政怎么可能不兴建工程水利、道路这两条就得不断地去做,盖因河道会淤积、道路会损坏,维护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只有重建。如何建就是一个大学问了,不止是设计、工期、资金、人力等等,还有人心

多少大事坏在“人心”上。

袁樵道“粮仓里才能养几只耗子,这一来又要饿着它们啦。”

说得萧度一笑。

说笑几句,作坊就到了,老远就看到了水纺车高大的转轮。三人先到水纺车那里,看到已经有工人在那里了,钱同指挥着一群帮工、学徒剖开巨大的木料,王吉利也被召唤了来,正与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说话,又有一些秋收已经完成,过来打零工的人在一边和泥。

萧度问道“这又是要做什么”

这个袁樵就猜到了“是要再建一处作坊么”

梁玉道“是。以后必不止一架水纺车,又要进料、又要出线,还得建库房。这一处,与那边织布的作坊,日后要是能连成一体,就更方便了。”

两人近前,饶有兴味地看着水流冲击之下水轮不断地转动,沿着轮子、横轴等等一路看下去。他们两个都知道纺线这个工序,大长公主府里装样子还摆过一架纺车增加奴婢每日擦试的工作,纺车的模样他们都是知道的。一旦看到二十几支纱绽同时被带得飞轮,都吃了一惊。不由自主的,两人又回过头支,从轮子一路再看过来,确认这真的是水纺车带动的纱锭。

袁樵小小地吸了一口气“这能产多少纱”

梁玉道“这才新修,我也不知道确切数目,不过一天几十斤是有的吧,”她知道袁樵想问什么,又补充了一下,“一个人,一日纺线不过数斤,即便是脚踏的纺车也不过翻番,至多两番。这个,二十倍”

萧度也呆了“这般多有了这个,以后民妇都不用纺线啦她们只要织布就行了。这能省下多少人力耕织、耕织”真是政绩了哎。以楣州的土地条件,想致富得等下辈子投胎到一个富庶的地方才行,但是织布就不需要本地土壤好,楣州的交通还是可以的,不然不能把梁玉给流放到这儿。

萧度激动地拉着袁樵的手说“我想到了修路疏通河道”

只要交通便利了,原料源源不断地进来,楣州有这个优势,发展成为大宗布匹的产地,则周边乃至更南地的地方的衣被都能被楣州垄断了。萧度的脑子里很快勾勒出了楣州的地理位置、周边的州县、山川、道路。他认为这个可行。

“不行的。”

萧度想得正美,冷不防被泼了盆冷水,四下扫射,将目光定格在一个年轻的匠人身上。萧度认识他,这正是大长公主从京城强行征来送到楣州的几个匠人之一,别人都走了,只有他要求留下来的钱同。

萧度耐心地问道“为什么”

钱同道“方才娘子走得急,小人没来得及禀告娘子。如今已是秋收了,到了冬天,水位会低,水流没那么急,产出就会少。小人造水纺车,须得知道水位,向本地老人打听过了的。还请郎君三思。”

凡利用水利的地方,都有这么一个限制。种田是造天吃饭,水碓、水力纺车也都是一个道理。钱同又说“夏天雨太大的时候,还须防着河水暴涨冲坏了纺车。”

袁樵忽然插言“则你造这纺车的时候,这些都想到了吗是否已设法预防了”

钱同依旧垂着手,答道“只能缓解,郎君请看。”经他指出,三人才知道这水纺车有什么样的机关,它的水轮底下的部分吃水较深。上面的一部分横木又可以卸下来,一旦水流过大,卸下横木便不会带动其他的零件疯转,即便被冲坏也只是冲坏下面的部分,修复起来也容易。

萧度笑道“你倒机灵。”

钱同老实低头不语,心里懊悔得紧方才应该追出来禀告的,现在再说出来,会不会惹得娘子不快

梁玉的心压根不在这等小事上头,她只关心水力纺车的事情,脸上现出沉思的模样来。唉,我原本打算回京之后也弄这个的,这样恐怕得改改主意了。楣州还算好办,京城的天气比楣州可还要干燥。

萧度道“三娘,还造吗”

梁玉道“当然啦,这有什么我再建些库房,好使的时候多纺些线、不好使的时候用库存不就行了谁也不是一年四季都产粮食了,哪天也不能不吃饭。对了,修路的事情,你们定了”

问题解决了,萧度与袁樵都点头,袁樵叹道“那这就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用啦。”越往西北,枯水期就越长,而越往南方汛期洪水就猛,这些都是常识。袁樵的规划里,现在是个县令,以后至少要再做几任地方州县长官,才能再回朝廷中枢里任职。才看到水力纺车,知道了水力纺车的产能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可以推广这样工具。

他的心情与梁玉一样,既觉得在楣州这事稳了,又惋惜水力纺车不能推广。

萧度与他们想得也差不多,口上却说“至少楣州这里耕织的织字,咱们是做到啦。我看这个耕字也不远了,产粮能够自给自足,不向朝廷伸手,也算办成了。三娘,建这一个要多长时间”

梁玉笑道“这个得问他了。钱同”

钱同道“先头做得慢,是要一边做一边改,如今尺寸、图样都有,只要手熟,几架可以同时开工,两个月能出四、五架。”钱同爱干这个活计,有这许多人供他指挥,实现他的设计,这是在京城的时候难有的条件。

萧度道“那就干吧也不用赶工期,不是快到枯水期了么明年春天涨水前做好就得啦。”

梁玉道“既然还有这个毛病,我又有个想法,也不知道可不可行。就将水纺车做得小一些,可以拆卸,一个纺车也不需要能带这么多的纱锭,只要有水就能转。我就说说,你试试。”

钱同紧张地道“小人试试。”

梁玉道“不急,先将现在的式样做几架出来。小些的等冬天慢慢做也来得及。好啦,忙你的去吧。王吉利,他要用到什么料、什么工,都给他。”

王吉利捞到个说话的机会,也只说了一声“是。”

虽然推广因为环境原因受到了许多的局限,三个人还是颇为兴奋的,一架水纺车一日纺纱几十斤,五架、十架呢能省多少人力萧度笑道“王刺史真是个好命也罢,世上总有命好的人。”楣州再励精图治,条件摆在那里,靠种地发不了家,下州就是个下州。想把土地变得肥沃,也不是三年五年能办得到的,织布见效就快了,一旦有些成绩,年后,王刺史怕不真的要升迁。

梁玉看了他一眼,心道你还说别人的命好吗

袁樵道“你我只消将份内的事情做好,他升由他升。”

萧度赞同地道“也对。”

他们心胸也算开阔,并没有争执苦活累活都是自己干的、点子都是自己想的,他们都有背景,断不至于被王刺史把功劳都给抢了去。

梁玉更不在意这些,她又做不了官,关于王刺史,知道王刺史走不了,她就只剩一件事好关心了“王刺史什么时候回来我记得有些人要到过完了年才离京”

萧度道“也分人,他们多半愿意在京里多活动些时日,好让圣人和执政们记住他们,又或者走一走贵戚们的门路。三娘要是有家信,可以托他去捎,他是怕很乐意呢。”

梁玉道“可以捎带吗”她对王刺史是无可不可的,想来梁府怂成这样,王刺史对梁玉也是无可不可的,双方都没有太大的必要捆在一起。不过萧度说了,她也就问一问。

水纺车有了,工坊初具规模,梁玉便将作坊暂且放到了一边。之前关心作坊,是因为一切都是草创,完全不了解情况,需要亲力亲为。架子搭起来了,就该从这些具体的事务中抽身出来。此事好有一比,好比是袁樵做县令,下地、挖渠需要尝试,如此才能知道实情。明白之后就该继续回来坐堂,他的本职还是做官。

梁玉觉得自己的情况也差不离,知道作坊怎么运作的就行了,了不起时常问一问,去看一看,作坊有什么麻烦了她来解决,不用继续泡在那里了。她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要跟萧度多学学,萧度之前蠢事办了不少,本人毕竟在中枢生活了二十几年,他的常识、经验是极富贵的。

脑子快,不代表不需要腾出时间来思考。恰恰相反,为了保持祥和智力上的优势,更加需要学习、思考、磨练。一旦停止了动脑子,人会越来越笨,回京之后怕不是要被人坑死。

是时候考虑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规划一下未来几年的方向了。这必须借助萧度的一些知识,现在问了他还肯讲,就更不能错过了。这份帮助甚至是袁樵也无法完全做到的,毕竟出身还是有差距。

想到这里,梁玉看萧度的目光越发的慈祥,看得萧度背上汗毛直竖她这又在算计什么呢

梁玉却只是笑笑,问道“秋天过完就是冬天了,趁着现在物产丰富,各种土产都便宜,该备些年货了。美娘对这里熟,会选东西,司马要不要一起准备呢”

萧度小心地道“那就谢了。”

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带着疑惑,萧度进了城,进门被管家迎了上来“郎君,方才王刺史那里派人来,问有无需要捎寄的信件方物,他要上京了。”

萧度皱眉道“他没有说交割的事情吗”刺史离开治所,理所当然要由副官来代行职责。

“额,这个还没有讲。”

萧度摇摇头“罢了,他也是一片好意。我去见他吧。哎,对了,封些金帛送给梁三娘,托她帮忙给置办些方物土仪。”

管家笑道“这个却是小人已经想到了,已准备得差不多,郎君若是答应了,就请王刺史捎带进京。”

“谁说那个,我说的是年礼。”

“现在就开始准备会不会太早了点”

“她既说了,必有道理,让她准备就是了。”

“是。”

萧度换了衣服,自去寻王刺史,不意却在州府又见到了梁玉。梁玉笑道“又见面啦。”

萧度问道“请王刺史捎带信信”

梁玉含笑点头“看来大家都差不多呢。还有旁人吗”

萧度道“怕是没有了,没有上官这么为下属跑腿的。”

梁玉道“那他”

萧度摆一摆手,示意梁玉不要说下去,梁玉会意。当官这种事,也是靠天赋的。

两人都亲自来谢了王刺史,表示这就回去准备信函物品。梁玉见萧度还有话说,果断地告辞了,人未走远便听萧度讲“府君离开之后,楣州的事务要怎么办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