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玄幻 > 长命女 > 第83章 殊途同归

长命女 第83章 殊途同归

作者:我想吃肉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9-13 17:16:54 来源:就爱谈小说

袁樵桓琚想了一下, 瞥到了屏风,哦是他他怎么到了御史台了

袁樵太年轻了, 桓琚打算将他留给儿子用, 乍一看他跳了出来,一时有些恍惚。且袁樵是他放进弘文馆的, 到了御史台的事情他还不知道。老了、老了,八、九品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果然是不能一一记清的。

桓琚感慨了一番, 细细将袁樵的奏疏从头看到遍,不由拍案“写得好”

袁樵除了一个起手式,再没有骂赵侍中一句,却每一条都砍在了赵侍中的身上。他给赵侍中凑的十条罪过,都伴以佐证, 每一个例证都是实实在在的案件。桓琚匆匆拿起朱笔,将每一个案件的名目挨个圈了, 往地上一掷“去,调了案卷来”

这样的案子,哪里还用酷吏去审呢

圣人很兴奋, 程为一暗中对自己说, 且没有震怒。

身为内侍,程为一对桓琚的了解甚至比凌贤妃还要深。桓琚有许多不自觉的小动作, 当遇到难以裁决的军国大事的时候, 会绷得像一张拉满了的弓, 坐着思考, 犹如雕塑,一点多余的动作也不会有。相反,遇到一些在“掌控中的事”、“小事”的事情,他才会像一个普通人那样不停地动。通过这些动作来判断他的情绪,可比听他自己说要更贴近真相。

看现在的样子,这份奏疏是合了他的胃口,且没有给他造成任何困扰的。

程为一赶紧将这道命令传了下去,并没有问桓琚要不要见上奏疏的人想必桓琚已经有了主意。

桓琚兴奋了一回,道“把司空他们请来。”

程为一不敢怠慢,亲自跑了一回政事堂。在桓琚身边呆久了,程为一对桓琚的心思摸到了一些,知道他使用酷吏的原因,但是内侍也不喜欢酷吏。他到了政事堂,先跟萧司空几人通了个气,假装关切地道“诸位,圣人宣召诸位是有事相商,诸大臣要做好准备啊。”

萧司空一挑眉,黄赞毫不矜持地问“那是什么准备呢”

“问一些贪赃枉法的事情。”

那一定不能是问的咱们,大概也不是问的杜氏。哦,赵

萧司空笑了,他去让人准备了呢。说起来赵侍中不过是“犯了一些大家都有可能会犯的错”,除了纪申,在这里的这些人哪一个能说自己一丁点儿没有这样的错呢占了别人的田宅,欺负个把人,提拔一点亲信都是官场上心知肚明的事情。哪怕是纪申,他自己不干,能管教得亲近的人老实,稍远一点的族亲,他也管不到。

赵侍中的不少过错,当年萧司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在对朝廷上的不少人,他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只要别做得过份。

赵侍中显然是已经过份了自己满头的小辫子,还不安份

一行人到了两仪殿,也都发现了桓琚的状态很好,御谱案上堆了尺半高的几撂案卷。桓琚指着这些案卷、奏疏给他们看“瞧瞧,瞧瞧,他都干了什么好事,你们竟然没有查出来崔颖也是”

圣人怎么生气了程为一吃了一惊。桓琚生气的时候,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会不自觉地一起捻动,速度越快,越生气。

三人一起请罪,萧司空再为崔颖说话“圣人何出此言呢臣等老迈,勤有疏失。崔颖却是奉旨之后马不停蹄。”

桓琚笑笑“你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

萧、黄、纪三人,一人抱了一撂案卷开始看,这些都不必仔细研究,嗖嗖的翻一翻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纪申的脸黑了下来“他竟还做了这些事情吗”萧司空的脸色也不大好看,前面说了,他知道朝廷里做官的很多人多少都有一点毛病,只要“大节无亏”就可以了。赵侍中则到了“小事积累得亏了大节”的程度。

黄赞又有话讲“圣人,可是有人参劾了他那倒还罢了。臣等身为大臣,是不敢暗中监视同僚的。臣以为,圣人身为人君,这么干也不大合适。”

极有大臣光明正大的味道。

桓琚自己没干这个事,坦然地说“是御史参的他袁樵是一个好御史”这是御史的权利,御史就是监视了,别人也只能说他尽职尽责。

原来是他啊萧司空心里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声,他不是那个与梁家有些纠葛的人吗还是三郎那个孽子做的蠢事。别人不知道,萧司空心里门儿清。一个与梁家有关系的人,把赵侍中给参了,没毛病。

这件事情他做得倒好。萧司空心里做了一个评估,对皇帝道“圣人,他既在御史台,何妨让他相帮崔颖呢”按照规则,袁樵参完了赵侍中,就该派个别人去查赵侍中了。

桓琚道“我正有此意。”将袁樵的奏疏展示给三人看。

三人看完,齐齐喝一声齐写得好。全是实据,并没有牵连到什么“党争”,只针对个人,甚至不及赵氏家族。光明正大。但是细究起来呢,赵侍中举荐的这些不合格的人,一个一个撸下来,赵侍中的势力也就空了,也起到了打击赵侍中一派的作用。

纪申道“赵侍中一案不如交给大理寺。”

桓琚道“可”看看天色,留他们三个人在宫里吃了完再走,对程为一道,“将太子也叫过来吧,一个人用膳,没滋没味的。”

三人心说,您甭再拿儿子吓唬人啦,太子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好孩子,你别教坏了

“心地很善良的好孩子”将南氏学写字的几张破纸看了一看,上面“仁爱”两个字越看越刺眼,桓嶷心道我一定要杜、赵两家血债血偿

“好孩子”接到父亲一起吃饭的命令,稍作收拾便去了两仪殿。皇帝的饮食里也多添了一道真人试毒的程序,看得三位大臣眼皮直跳。

桓琚笑问儿子“听说你那里今天也来了客人”

桓嶷道“是,外婆和三姨来看我,又念叨了一回。”

也对,德妃死得委实太冤。也是人之常情。萧司空等心里点头。

桓琚道“让她们不要着急。”说着,指了指萧司空等三人,萧、纪、黄感受到了一股几十年的压力。

桓嶷短促地笑了一声“阿爹,儿子可不敢催逼大臣。她们今天过来就叫我别说话,叫她们知道了,又得再念叨我。”

桓琚感兴趣地问“怎么讲”

桓嶷道“外婆只是说,过来就是为了说一声,不催你的。三姨唉”桓嶷指着自己的脑门,“给儿贴了一个封条国家大事,不要冲动。”

桓琚笑着摇头。

桓嶷道“我知道,还有下半句,不过她性子急,没写完。一定是,记仇有我。”

桓琚笑得拍案“你居然促狭了起来。”

桓嶷正色道“不是促狭。阿爹可还记得,当初三姨说过,恨是恨的,阿姨生前清清白白,死后也要不沾人命如今也是一样的道理。儿是凡人,自有喜怒,但不该因此而妨害国事。如今阿姐首告杜氏也是如此。”

太子长成了三位大臣虽各有想法,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同时也都知道至尊父子的意思,什么公主的面首、德妃的私仇,都不能摆到台面上来杜、赵两家的案子,得判得光明正大。就像萧司空说的“千载史笔”,那得有个说法。

三位大臣齐齐避席“臣等一定禀公而办。”

桓琚感慨道“三位都是朝廷柱石啊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办妥的。快坐吧,用个膳就不要这样起起伏伏的了,吃得不舒服。”三人又谢了一回座,才回来坐着吃饭。

到一餐饭吃完,桓琚即下令袁樵也加入了崔颖的队伍,同时又点了几个年轻的子弟也放去审案。他们或是给萧礼打下手,或是给萧司空等人听使唤儿子长大了,得用人。

萧、黄、纪三人都不傻,尤其萧司空,他更“重名”。回到家中,先对妻儿称赞了一回“梁氏虽然出身不高,却很明白道理。不以一己之喜恶动摇东宫,堪称是外戚的榜样了。”

接着,又将这类似的话往外面传了一传。以萧司空的身份、地位,他夸奖的人不出半天就满京城都知道了。人们不由诧异“铁笊篱家不能够吧”

黄赞听到之后,骂一句“这老鬼”也跟着夸奖了起来,圣尊父子怎么会是因为私怨而处份赵、杜两家呢你们看了御史袁樵的奏疏了吗哎哟,赵侍中真是个混蛋什么我与赵侍中同殿为臣居然不管,是我失职我不能监视同僚呀,御史就不一样了。

纪申明白这两个人的心思我们都是禀公办案的,绝对没有谄媚圣人,更没有为自己下一朝的富贵讨好太子。这不是身为大臣应该有的品格吗但是,身为外戚,这样的表现也确实是值得肯定的。纪申便也夸赞了两句,同时想,比起杜氏的跋扈来,确是梁氏的谨慎要好上许多。外戚啊

外戚是不可能消失的一个物种,只要皇帝还在。大臣们无论看不看得顺眼,都得学会与外戚共处。眼见梁家是一准得在京城扎根了,内外朝臣或多或少都不能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也都多多少少夸上那么一两句。

梁玉得到了赞扬。

她是在三天之后,刘湘湘登门拜访的时候才知道这件事的。

严中和作为“年轻子弟”,虽然纨绔,仍然被桓琚扔给了萧礼去操练。试一试,万一他有用呢这是桓琚对生母家族后辈的殷切期望。

书读不成了,好在被坑蒙拐骗也抄了些书,不至于什么都不懂,严中和跑到大理寺报到的时候也没丢严家的脸。刘湘湘很高兴,跑来跟梁玉讲“他也算有份正经事做啦。大理卿文武兼资,处事公允,性宽和,是士人的典范,他跟着必能学到些好的品格。”

梁玉也为刘湘湘高兴,严中和性格很好、心地也不错,对刘湘湘也很好,做事呢还有点侠气。但是,梁玉还是觉得他是不够上进的,梁家蜷着,是真的没什么出挑的男人,严家可不一样。就严中和的天份而讲,反正比梁家男人强不少,如果他也蜷着,那可真是太浪费爹娘把他生出这个样子了。

刘湘湘看她笑了,便说“京城里都夸你呢”

梁玉瞪大了眼,用表情问她。

刘湘湘便将如何萧司空也夸、黄侍中也夸的话说了,缀了一句“京兆也说你家不错。”

梁玉听到纪申的名字,更高兴了。

刘湘湘道“这样就好了嘛对了,你生日就在下个月了,我来给你做个生日吧将她们都邀上洛洛家里也要出孝了,以后就能常来往了。”

刘家梁玉很是诧异,梁家在京城里的社交圈子并没有打开。女人里,尤其是梁玉和南氏的圈子还算大一点,但也不能说跟京城上流社会就融合了。远的不说,就说杜氏吧,梁家人从来就没能踩进过杜家的门,杜家连个虾米也不乐意打梁家门口过。虽然讨厌,杜氏毕竟是高门,连面子上的交往都没有,梁家的地位可见一斑了。

刘家可称得上高门了,跟皇帝那样顶起来,刘尚书还能去做刺史,而不是收拾了包袱滚去崖州喝海水,可见后台也是够硬气的。

所以,为啥她们会给我过生日“她们”可不止是刘湘湘姐妹俩,刘湘湘操持,那就不能是小场面了。我家没这脸面吧要是强迫别人来,那不是为面子结仇吗

这个思维实在是太复杂了,梁玉不得不写出来问。

刘湘湘也很诧异“为什么不能呢你以为不跟你们交往是因为你们是外戚还是因为你们是从京外才过来的都不是呀若你只是外戚,什么都没有,那当然是不能够的。可是你家安守礼仪,又不惹事生非,你又可以劝谏太子,所以,有什么不可以呢”

歧视只有裙带的外戚是应有之义,歧视门第也是习惯,然而即便是高门大族,也不拒绝接受偶尔有几个出色的平民。

“越是明白人,越肯接受的呀。只有那一等自家什么都没有了的破落户,给祖先丢脸的败家子,以祖宗名誉为食、无法光耀门第,才会抱残守缺。”

梁玉瞋目。

他娘的老子一直以来都弄错了梁玉开心地抱着刘湘湘,往她脸上香了一大口

我明白了我全明白了我先前只明白自己是个外戚,跟这些君子不是一路人,没法儿走君子那一条路。但是要做好人,就该知道,招权纳贿是不对的,私蓄谋士也不好。家里亲爹兄弟又不大争气,我就只有靠着裙带这层关系慢慢爬。可又得要个好口碑,这就忒难了。不是的不是这样的我与这些人,并无不同啊

梁玉快活地想京城,偌大一个名利场。

出家、编书,梁玉都已经摸到了这个“名”的门槛儿,但是自己又因史志远事件以及外戚的身份而否决了“养士”。直到这一刻,她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得怎么干,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

是呢,跟他们走的路不同,但是殊途而同归啊

要能发声,说话,人都肯听你“说话”了。不管你是不是哑巴

梁玉飞快地写道过几天更暖和一点了,咱们再去观里玩啊。

我做好人,得有自己的做法。不能跟着邯郸学步。

做好人得有自己的做法,做能臣也须有自己的套路,翻开循吏传,也不是每一个人的行为全是一样的殊途而同归,知道目的就好。袁樵踏进御史台,头上的獬豸冠沐浴在春日的暖光之下。

参劾赵侍中,刘夫人、杨夫人都没有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这是男人们在官场中的立场。但是杨夫人不无忧虑的问“你不过是个侍御史,若是赵侍中报复你,可怎么办呢”赵侍中即便完蛋,也不是在一两天之内,如果报复

也要他还能有一口气在呀。袁樵心想,杜氏谋逆,圣人会放过赵氏吗必然是不能够的。

且我只参劾赵侍中,明白人自然明白。不明白人,怕是没有报复我的能力。

此言不虚,一封奏疏,袁樵已经入了萧司空的法眼,也夸了他几句。桓琚与萧司空等都没有因为一封奏疏而马上提拔袁樵,即便如此,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做到了监察侍御史,又放到崔颖手下去审案。明眼人都知道,杜氏案子办下来的时候,就是袁樵升迁之日。

袁樵打起十二万分的小心,办杜家的案子与御史写个奏疏是不同的。杜氏如果好办,桓琚就不至于跟杜氏磨了这么些年了。萧司空已与杜氏族人达成了默契杜氏族人不去管杜尚书、杜云两府事,萧司空绝不去牵连他人。

可是,谋逆是真的没有的事

袁樵颇为踌躇,思考了一阵,才决定我去寻他家其他的不法事。袁樵到了御史台先签个到,与同僚寒暄过便去找崔颖。

崔颖眼底两抹青痕,显是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休息好了。见到袁樵,崔颖道“你来了”顺手将厚厚一撂的案卷拍到了袁樵的怀里,“开始吧。”

袁樵抱着案卷,对崔颖道“中丞,下官有个想法。”

袁樵的想法还是值得一听的,崔颖收住了要去审讯打人的步伐,问道“怎么讲”

袁樵道“请将尚书府的事交给我。”崔颖主审的是丰邑公主首告的杜氏谋逆案,丰邑公主嫁的是杜云,与杜皇后的娘家不是一府。崔颖有些疑惑地看着他“你年轻,精明强干,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两府实则一事。”萧司空那一句“从下往上审”实则大有深意,与崔颖是想到了一起了。

袁樵道“中丞有所不知,两府还需各个击破,要分别用两件事来办。中丞审案都审在表现上,不何看看司空是如何办事的。”

崔颖也是个读书人,不幸论起狠毒来却只是狠毒在表面上,并不如几百年的学风熏陶出来的黑心黑肺。

崔颖不悦道“我只问真相。”

袁樵道“给我一府,我给中丞一个真相。中丞,查过毒杀德妃案中毒药的来源吗”

“卷宗你拿去,我便看看你如何行事。”崔颖虽想知道真相,却也不去打搅别人办事。

袁樵抱着卷宗走了“中丞且看。”

他先接管了杜尚书府的一干人犯,却又不审、不问、不打,自己只管埋头去看卷宗。将尚书府的相应材料看了一遍,接着便下了一道命令将杜尚书家里年轻的子弟都给放了只把杜尚书和他和几个儿子留下来喝茶,也只是喝茶,也不进行疲劳轰炸,也不去苦口婆心的恐吓。

袁樵此举得到了朝野的一片赞扬,原本他参赵侍中的时候,哪怕在亲戚里面,也是毁誉掺半的。有的认为袁樵机敏,看得清形势,是袁家新一代里的人杰,西乡房怕是要因他而重新兴盛。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未免是小人行径,且别人都动手了,你再跟进,又不是首倡,用一句粗俗到极点的话讲就是“吃屎都吃不上热的”。

如今袁樵把杜氏子弟放了一大半,风评又是一转很宽和,但是你这样玩皇帝,好吗

袁樵并不管这些评论,他放了杜氏子弟,让他们依旧在杜府里居住,又留几个奴婢伺候。其余的奴婢可是一个都没放,杜府里查抄出来的各种账簿也都还扣着。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落到崔颖手里,就是追查杜府财产居然这么多,里面贪赃枉法的不少。落到几百年的黑心肝手里,袁樵去了一趟京兆府,要求纪申配合办案,清点一下杜府的财产。

纪申看他行事端事,对他还算放心,便指着宋奇说“御史与少尹去清点吧。宋少尹办事仔细,很有才干。”

袁樵谢过了纪申,客气地对宋奇道“还请少尹与我看一看京兆的田簿、户口。”

天下的户籍、田籍,在中枢都有存档,每二十年更新一次,除此而外,各地方都有自己的备份。袁樵不去查中枢的档案,是为了防止走漏消息。京兆这里,纪申他是放心的,宋奇,也是可以放心的。

宋奇问道“御史要查什么呢”

袁樵神秘地笑“差额。”

杜氏在官府登记的田地与实际所有的差额,这个不算大问题。袁樵要查的是人口,奴婢,精壮男丁。“隐户”一直是所有朝廷都头疼的一个大问题,天下户籍在册的如果有一百万,在户籍之外肯定还有十几万人没有登记。这些人不止是住在荒山野岭朝廷势力达不到的地方,更有一大部分在繁华肥沃的土地上,在官吏的掌控之下的朝廷管不到的地方。

如果问梁玉,她会告诉你,隔壁的隔壁的庄子上,一村的人都给县衙交钱。不要以为这些人就过得轻松了,他们得给地主交钱。

看袁樵拿着杜氏的花名册,只点精壮男丁,饶是宋奇见多识广,心地也不怎么善良,也是有些脚软杜氏,真的完了

这里是京兆,隐藏了这么多精壮男丁,不,不要多,只要有三百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