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唐如意郎 > 第九百六十八章 渔城发展

大唐如意郎 第九百六十八章 渔城发展

作者:花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18:32:1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尤其是对先锋兵们都是有卫生要求,最怕的就是滋生细菌传播病毒,所以每次战斗后都需要打理好个人卫生。

刚刚回来的将士们已经有人按照要求去水池进行冲洗,司徒恩升上的盔甲已经被人带走清洗。

大部分人则是与回来的人正在进行交接,这次追击让他们捕获很多的马匹,最多的收获还是俘虏。

俘虏就是劳动力,财务方面收获并不多,只是兵甲凑一凑的话也能够炼制不少材料。

今晚晚上的先锋兵驻地是非常明亮的,为了看护俘虏不得不出动大量的兵马。

第二天李德醒来后,司徒恩的统计报告就已经送来了,在李德没醒之前都是裴青璇负责接收的。

李德看了看,战俘竟然有两万人之多,有些惊讶。

司徒恩进追击可没有大肆屠戮,只是追上去后直接将一部分的前路给阻隔起来。

那些只管逃命的西夏兵哪里管后面的人生死,结果让司徒恩留下了这么多的人。

等司徒恩等人汇集到兵营议事厅后,李德开始听取汇报。

李德是例行公事,他需要掌握驻守这边的所有消息。

司徒恩将这边的发展情况说了一下,主要的发展项目有四个,第一个就是橡胶园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商人投资在这边让橡胶园的规模快速的扩大,目前发展趋势很好相应的加工橡胶的工坊数量持续增加。

第二个是船坞建设已经动工,想必橡胶园的扩充速度就慢了很多,毕竟涉及到很多工匠和钢铁,郑家在沿海地带负责运输材料,造船用的木材一直都在囤积。

第三个是幽州在这边开展的田产土地占用的面积越来越多,商人们的投资出人意料的顺利,可用说目前四个项目中,田产的扩张速度是最快的一项。

通过现有的田产面积的收成就已经能够好满足幽州势力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每一年的收成都是高产,假设幽州和辽北的没有田产都不会影响百姓们的粮食供应。

第四个就是关于先锋兵兵力的问题,各种项目的的实行后需要守护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昨天司徒恩只能够抽调三万兵马作战的原因。

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但是他们也需要放置当地一些匪徒为了利益搏命偷盗等事情。

李德了解后对司徒恩做出的成绩非常的认可,还有很多的事情司徒恩都没有说出来,但是一眼就能够看出变化。

就拿郑家渔村此时已经形成了城郡,海港码头,当地的百姓大部分人都在从事渔业发展。

闲置的人全都到港口进行工作,很多时候渔民都没有时间出海打渔全都做兼职。

城市建设,需要的人力非常的大而现在的渔村人口根本无法满足所以司徒恩对昨天俘虏的两万人有着很强的期待。

有了这些人的加入,沿海城的建设将会大大提升进程,而且他们是俘虏做些劳动支付的工钱可以节约很多。

幽州对待俘虏的策略向来都是很宽容的,会给他们重新恢复自由之身的机会。

这就需要看他们的努力了。

李德对渔村的发展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船坞的建设,为了这个项目投入是相当巨大。

未来几年内的船业发展全都要看这些船坞所以一点马虎不得,于是碰头会结束之后李德就没有在司徒恩这边的驻地逗留直接去了渔村,现在是渔城。

郑德荣得知李德来了很快带人迎接,李德可不想暴露他的行踪所以司徒恩派人通知的时候都是说明了情况。

郑德荣心中很急切想要接待这位大都督,但是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以非常低调的亲自迎接。

李德带着的人的落脚点是一个客栈,郑德荣名下产业现在用来接待。

渔村的变化真的是非常的大,李德是没有来过的但是他看到的郑街道与商铺,还有客栈都是三层楼阁式的建筑繁华程度与幽州都有差不多。

“这里发展的很好啊。”

不得不说强大的资本介入就是能够有一个翻天的变化。

郑德荣是渔村变化的见证者,谁能够抢到现在的渔城变化会如此大,跟长安,幽州的城建都不遑多让。

“全是大都督船坞项目的带动,将商人引到这里投资,现在已经建好的这些只是总体规划的一小部分,再过两年规模将扩大五倍。”

郑德荣谈起当地的发展也是与有荣光,毕竟他的投资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李德脸色平静,心里却并不平静,城市建设需要多大的投资他是非常清楚的,短短时间内能够将一个小渔村发展成这种规模真的很不容易。

毕竟不死所有的建筑规模都能够跟幽州想必的,那个时候纯粹就是用钱砸出来的。

渔村的投资建设能够发展到这样甚至还说会有五倍的规模这需要投入多少钱。

要是让幽州全力的支持恐怕也要慎重一番,然而这边的项目是依靠幽州的可是城市建设并没有考虑在内。

李德不得不多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郑德荣说起渔村的事情可是一点都没有保留,能够有这样的规模的原因李德也搞明白了。

投资全都是来自与幽州的商人,一个人的财力有限几个人的也不会多到哪里但是同时聚集几十个富商富豪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

“现在渔城这边居住的工匠就有十万人,渔城的人口全都是来自附近各个的村子。”

“很多人都在海港码头做工,闲暇时会出海打渔,渔城外的海产加工工坊目前是渔城支柱产业税收占了渔城的十分之一。”

就是因为渔城工作的机会,才将附近的人全都吸引过来实际上突然爆发的人口增长是没有的,全都是因为聚集在一起才有如此规模。

李德了解后得知当初船坞项目招商之后,来自幽州的商人们非常看好当地的发展,那个时候正是李密建设瓦岗时期,受到了启发后便开始实施行动。

结果几十名商人共同努力下成就了渔城的发展。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