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新顺1730 > 终章 九三年(十八)

新顺1730 终章 九三年(十八)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2:11:44 来源:就爱谈小说

这种情况,体现在大顺统治下的爪哇,也非常明显。

一方面,通过亩税制、募役法、取缔强迫种植贡赋制后,爪哇的农业产值急速上升。

这是肉眼可见的。

棉花、靛草、咖啡、稻米等等的产量,都相较于荷兰统治时期,有了极大的提升。

另一方面。

大顺在爪哇的制度,为大顺的资本了良好的环境。

小块土地所有制资本最喜欢这玩意儿了。

只有是私有得,不是乱七八糟的村社所有之类的,那就好说。你既有,并且拥有地契,也即最终的处置权,那我就有一万种办法把你的地契弄到手。

操控价格。

放贷。

欺诈。

等等。

非常容易完成对土地的兼并,而兼并之后,又因为爪哇的运输条件、大顺工业起步对原材料的需求,使得兼并后的土地,迅速走向了土地经营模式。

这对大顺的资本是如此。

而本身,小块土地所有制的正常发展,又必然是小农内部的两极的分化、兼并等。

这也促成了爪哇的一些本土新兴地主的兴起。

他们和大顺这边的利益,又基本是一致的,是反对爪哇原本的贵族阶层和封建统治者的。因为他们的利益,正是建立在大顺的统治和大顺推行的制度下。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的问题,也即是早些年刘玉在万丹土改的因素这里的旧势力,在大顺,连被统战的资格都没有。

在大顺内部,土改问题,那真是牵着王八吊着鳖。

而历史上的改土归流,则往往当地农奴、仆从、底层等,久愿归流、欢喜鼓舞,愿编户纳粮、被害男奴纷纷来归等等。

的确,用21世纪的眼光,去看传统王朝,觉得啥玩意儿啊

但放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大书东方理想国那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大顺在爪哇的统治,以万丹土改为样板,那真是磨刀霍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底层的支持。

而且,也因为当初刘玉的种种举动,使得大顺这边的实学派在施政手段上,颇为激进。加之爪哇这地方,旧势力的军事力量又不行,不要说爪哇直接轰入京城,就是连大顺统治的一些城市都打不动,于是如钢铁所言搞了又不会受到惩罚,为啥不搞故而大顺在爪哇地区推广大顺熟悉的土地制度和生产方式,很是迅速。

大顺不是荷兰。

不可能在南洋,连他妈的两万荷兰人都找不到,不得不维系和当地土司的关系、甚至用华人来当中间人挑唆矛盾。

大顺是大顺。

南洋就在家门口。

官员不缺、军队不缺、本族人口也不缺。

大顺在江南不能均田,跑到南洋难道还不敢搞土地改革吗

广义上讲,即便传统王朝的改土归流,是不是一种土地改革当然是,包括说英国的圈地运动、法国的雅各宾分地,都属于土地改革,甚至于满清的逃人为奴法定人身依附圈地,也是土地改革正着改是改;倒着改,也是改。

从传统王朝的角度,这种改革,可以视作历史惯性、习惯、不想让当地土司势力太强、改土归流就得搞流官就得干死土豪。

从资本阶级的视角,这种改革,为大顺蓬勃发展的工业起步,了更多的原材料、也通过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完成了爪哇的分配改革,创造了更大的市场。

从爪哇封建贵族的视角这个,他们的视角,大顺根本不在乎。

就像大顺在西南改土归流的时候,会在乎当地土司的意见吗要么接受、要么死,并无第二条路。

尤其是,大顺因为前朝教训妈的,边疆土司、酋长,说不定哪天就做大了是以,在这种事上,自从军改之后,尤其是刘玉以几千人规模而不是以十万人会战为思路的军改之后,那是相当激进的。

于是,从下南洋开始的一系列操作,到现在也是大几十年过去,改革效果显着。

然后,一切也就朝向大顺熟悉的方向而狂奔了。

既是统治方式、税收、土地制度的熟悉。

也是造反、起义、反抗这些东西的熟悉。

历史上,英国在印度的一定地区,按照英国的农业方式对印度的土地所有进行了一些改造。

通过土地确定所有权、农业税、以及土地私有制可以作为商品交易。

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弄成了大顺这边传统的地契模式。

然后,英国人就懵了。

因为盘剥、重税等,导致高利贷横行。而高利贷,又带来了土地兼并。同时按照改变后的土地所有制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你借了高利贷,没钱还,那你把你的土地还给债主,不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在印度大起义前后,大量的贫民土地所有者,既没有钱交税,又没有钱还贷,只能把土地交到放贷者的手里。当起义来临时,贫苦农业群体,纷纷走向反抗殖民者的道路。

并且,在印度大起义前后,就爆发了许多次贫民杀死高利贷者、土地兼并人的情况。

以至于英国的殖民者,有些懵地发现没有一个阶层,像失地小农一样反抗我们、印度小农逐渐由痛恨放贷者、土地兼并者,演化为仇恨英国的统治

是的。

英国人当时是有些懵的。

而英国人懵的这种情况,若在大顺看来,这有什么可懵的

只会觉得意好这个我熟,对此我有丰富的经验。

所以,这其实是个普遍问题,也即老马说的小农土地所有制的普遍问题。

因为是小农土地所有制的普遍问题。

而大顺又把小农土地所有制强加给了统治地区。

于是这个普遍问题,也就演化为了普遍的、类似的反抗。

这种反抗,又因为大顺这边的殖民观,而被加强。

因为小块土地私有制,本身就是有利于大顺资本的。

私有制,方便交易。

小块,方便破产和放贷。

这为兼并大开方便之门法革前的法国,你兼并都没法兼,因为地是谁的都弄不清楚,各种封建权利加在土地上,资本买地都买不明白。圈地运动则是属于,既然小块土地私有制早晚得兼并成大土地所有制,那还脱裤子放屁干啥直接强行把村社集体土地,私有化。只要我先完成了兼并,那么我就不必考虑小块土地私有制下兼并过程中的反抗反抗镇压掉,剩下的要么去工场做工、要么去北美种植园当契约奴。

所以,大顺殖民是为了啥

当然是为了新兴阶层的利益。

要是为了旧地主、士绅的利益,殖啥民啊。

于是这又绕回来了。

新兴阶层的利益,不管是工业的、还是商业的,都要求大顺在殖民地搞和大顺相近的土地制度。

对工业资本而言,需要市场、需要原材料。

对商业资本而言,小块土地私有制,又是和盘剥、放贷、兼并。

同时,因为生产力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以及豆饼南美硝石等肥料的运用,又使得大土地所有制,能更多的原材料。

而这种大土地所有制的生产模式,大顺这边的资产阶级,自然是更倾向于使用大顺这边下南洋的人。

一方面,朝廷这边的政策支持。

本身人地矛盾就严重,能下南洋赶紧下。

加之这种新的“边疆”区,自然是本族人口越多越好。

另一方面,就工作效率、宗教、劳作等因素而言。

大顺这边在那边兼并土地种棉花靛草的,也确实更喜欢用大顺这边的下南洋人口。

性价比高。

爪哇人,总的来说,就劳作效率而言,和大顺这边种了两三千年地的人口而言,差不少呢。

于是蛋疼的局面就出现了

在过去,爪哇地区是封闭的经济,一个个村社,几乎是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和封建主的联系,并不深。而村社制度还未解体,也使得爪哇地区的人,很难具备一个朦胧的民族的意识。

只具备分散的、区域性的、血缘或者村族的小意识。

而现在。

大顺推广了大顺的土地制度,打破了爪哇的封闭村社经济,亩税货币化又促使商品交易,使得在经济上爪哇地区的联系逐渐紧密。

然后,大顺这边的模式,又是“先小块土地私有制,然后商业资本兼并土地、大顺移民来到被兼并的土地做工”

加之殖民政策、民族、宗教等等问题。

爪哇这边,也逐渐产生了朦胧的民族的意识。

这种意识,源于大顺在爪哇的改革,确定了小块土地所有制,打破了爪哇的封闭经济,呈现出类似于法国那边那种“重农学派的改革,打破了法国的区域性经济,但也使得法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粮食混乱于是,法兰西终于具备了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础”。

发展于小块土地所有制下必然出现的放贷、兼并等问题。

又因为大顺移民、宗教、习惯等,被放大。

本身,小农土地所有制,就对资本主义具有天然的反抗性他们反封,但也反资。

而大顺作为殖民者,又被抽象为资本的化身。

当然,现在情况还不严重,只不过,问题也已经埋下。

大顺实学派,在大顺这边关于经济的讨论,又为爪哇这边了理论基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