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二十四章 醉颜对百花(1)(隆冬时节,天津寒风刺骨,...)

隆冬时节,天津寒风刺骨,如同当下的局势。

那天回到利顺德,她才知道,谢骛清前一天心情低落在喝酒,就是因为看到了电报里的外崇国信宣言。这一纸宣言让“反帝废约”成了空谈。

南北统一已不可能。

何未知道,南北注定要战,北伐越来越近了。

和谢骛清一同来的将军们,有半数已乘火车,回去广州。剩下的一半留在这里,做着善后工作。谢骛清那天离开老师家,直接去了奉天。

他照旧留了一个副官在利顺德陪她。那副官悄悄告诉何未,那两天将军本该休息,连夜坐火车回来,隔日再连夜赶回去。“林副官说,将军回来都舍不得睡,见到二小姐太高兴了。”

她后悔那晚没察觉他的累,让他多睡会儿。

他的同僚一个个离开,她一天天等他从奉天回来。到临近月底,实在不能再等了,何未发了份电报过去,只有日期和车次表,是她返京的日子。

谢骛清回电简短岁寒,珍重。

她离开那天是元旦,从天津总站走。航运天津办事处的经理是从北京调来的,同何未认识了几年,习惯见她和气的模样,这回见她在心情始终不好,猜想二小姐遇到烦心事了,特意安排了一场盛大的送行,来了七八个经理,将她围拢在当中,在站台上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何未过去的张扬做派是想尽快被人熟知。她年纪轻、资历浅,须用非常手段扬名。而这两年生意场上被人认得熟,对外就不讲排场了,被经理这一安排,反而不自在。

她瞧见谢骛清时,谢骛清早就看到了她。

这回他身边的人少,只他一个将领,跟着的是林骁和读书的,余下二十几个中级军官和老兵。何未一见他便笑起来,谢骛清和她目光对上,朝着她独自一个走过来。

办事处的经理不知此乃何方神圣,但见何未的笑颜,便知趣地说“二小姐,一路平安。”说完,带着人离开了站台。

何未两手插在大衣口袋里,脸在毛茸茸的领里,看着他对经理们微颔首回应,见他走到自己跟前,心跳得慢极了“谢将军去何处”

“自然是南下。”

她被“南下”两个字刺中,笑意缓了缓。

谢骛清目视着她的脸,又道“不过听说二小姐要坐这一趟车,特意换了票,预备在京城过个年再走。”

他从未提过过年的安排

“我还以为,你马上要走。”她呼出的白雾,在脸旁,时浓时淡。

谢骛清笑着,抬头看车站的旅客天桥,柔声说“想至少陪你到过年。”

津浦铁路是南北主干线,旅客多,他们不方便在外说要紧的话,在冬日清晨的青白日光里,何未也陪他看天桥“可惜铁路只能国家修,”要不然就是军阀在自己省内修,“不然等我赚够钱了,到老了,就修一条贯穿南北的铁路。”

谢骛清偏过头,瞧着何未。

“我真想过。”何未认真道。

从贵州到北京,不,从最南到最北,一路贯穿。

到老了要能这样走一趟,算告慰了那些为此付出一切的将士们。

到那时,老了的将士们坐着火车,看着沿途风景在身后跑上几天几夜多好。不过恐怕真到那天,车厢基本都是空的了。

登车后,她跟谢骛清进到单独的一节车厢。

林骁为他们打开包厢的门,里边铺着地毯,窗边有两个沙发位,北面还有一张休息床榻。读书的和林骁早在他们登车前里外检查过卫生间和四处。他们关门后,何未里脱了大衣,背后谢骛清的一双手接了,为她挂到了车厢的衣架上。

何未为多出来的相处时间而高兴,回身,盯着他的脸就笑。

火车渐渐启动,碾压铁轨的噪音充斥在车厢里。

她见他拉下布帘子,挡住窗外风景,想抱他,碍于车厢门没锁,只是想想。

“没人进来,”他看穿她心思,“我毕竟带兵多年,治下的威严还是有的。”

谢骛清见她目光飘忽,猜她该回忆起了那晚两人温存的事。

回奉天的火车上,他始终在想那晚。她的人,身体,还有她睡着的样子。

可惜车厢不是个亲热的好地方,颠簸在路上,随时都有可能被打冷枪。他拉上窗帘是为了安全。只是他不想明说,不愿让未未这一路坐得提心吊胆。

随着火车颠簸,何未和他先后落座。

谢骛清手边有副官放的今日电报和天津买的几份报纸。如今报业兴盛,各地大小报纸不少,各有特色,他难得来一趟京津,便每日都读几遍,了解北洋政府治下的时事。

“还以为你赶不回来。”她说。

“不回来,怕有人抢着为二小姐领祈福粥。”他笑。

她注意力全在今日能不能见到他,竟忘了明日是腊月初八。

今天是元旦,明天是腊月初八,后天是她生辰。

许多年后,她想起1925年这一年的元旦,还在想真是巧了,连着三天的好日子。

路途中,时不时有人到车厢外问一句,有人想见少将军,门外的人一律回答在休息。车停了数次,车厢门仅拉开一次,林骁亲自送了手信,何未见信封上写着“即付丙丁”,想这是要紧的东西,要阅后即焚。

他看信,她瞧他。等信还给林骁。

她在火车的颠簸里,感慨看他“你在南方时,我常后悔没多了解你一些。”

谢骛清和她目光相对“现在了解,还来得及。”

她轻声问“你喜欢吃什么”

他想想“过去爱吃家乡菜,这些年不大吃了。在饮食上,我比较克制。”

“平时喜欢几时起,几时睡”

“常年行军,在睡醒之间没有规律。就算睡,都不太能睡得沉。”

那晚抱着她睡,她稍一动,他就会醒。最后索性不睡了,靠在那儿在脑海里画东征的战图,排兵布阵。后来他在奉天闲下来,想这是日后两人结婚同床的一个难题,不过问题在他,不在未未,须慢慢调节。

“去保定前,读过什么学堂”

“观潮学堂,”他道,“现在已不见了。”

谢骛清为她回忆说“那时在学堂里,常有老师在多地授课,会带来不少反清和民主革命的报纸。家里有请老师,教我海外各国历史和地理。长过十岁,进了父亲的军队历练,再后来就去了保定。”

“你两个哥哥都是这样吗小小年纪就在军队历练。”

他点头“我父亲一生戎马,为人朴素,家训就只有八个字诸子从军,为国尽忠。”

“妈妈不心疼吗尤其”

“每次都很难过。”他轻声道。

尤其是一个个都真正地尽了忠。

车又一路前行着。

“还有一个问题。”

谢骛清等着她问。

她轻声问“过去有过女朋友吗正式的那种。”

他有二十七年的人生路和她无关,太多的春暖秋凉,夏暑冬寒。谢骛清虽讲过大概的轨迹,却没有和感情有关的细节。

他竟在回忆。

须回忆那么久有很多吗

“十八岁那年,二姐安排见过一个女孩子,”那年正是他最盛名时,“后来,他父亲安排刺杀我,之后我去了南洋。”

她像没留神咬了酸杏子,算到牙根上。

“见过几面”她酸溜溜地问。

“两面。”

“她喜欢你吗很喜欢”

“不是很清楚。”他如实作答。

该是喜欢的。谢家少将军权掌一方,功业初成。十八岁的他是何等意气风发,见到那时的他很难不动心尤其还是两家商定好的准夫婿。

火车鸣笛两声,缓慢地停靠在一个本不该停靠的小站旁。

轻叩门打断他们。

林骁进来,低声道“是那位秘书先生。”

谢骛清想了想,点头让人进来了。何未见是个戴眼镜的陌生男人走入,伸手,无声地问谢骛清讨要一张报纸。谢骛清递给她了一份京报,车厢门外站定了另一个男人的身影,何未接报纸到半途中,手微微停了下。是召应恪。

那天从九叔家离开前,婶婶告诉她,召应恪这回来天津是作为谈判的代表之一,专程来接待谢骛清这些将军们的。他是九叔的侄女婿,出公差顺便带了过年礼到九叔家,提前拜年。

婶婶说了这些,还试探问她是否还介意和召应恪的过去。

她和召应恪的事,似乎对每个人都要解释一番。其实除了和亲爹打官司、登报断绝关系之外,何未身上的每一桩传闻都不似表面上见得那般。

当初召应恪在南洋的时,冒险从日本绕路过去,把她带回国后,不久便传回了哥哥的死讯。召应恪立刻和家里说了私下的婚约,召家对何未没什么不好的印象,两人又是自幼认识的,便和何知行商定下日子,等她年满十七岁让两人结婚。

这桩婚事本无波澜,直到何未和何家决裂,闹得满城风雨,召家便有了微词。召家的意思是,百善孝为先,何未如此做实在让未来的夫家没有颜面,须登报认错。何未不肯。此事僵持到了她到十七岁,何未拿出了一份律师拟定的财产归属协议,上边十分清楚写明了嫁妆有多少,余下的都归属于何二家的后人,与召家毫无关系。这个惊世骇俗的财产归属约定,让召应恪的父亲震怒,他们召家倒不是贪财的人家,但何未这种行径闻所未闻,让召应恪父辈颜面扫地,召应恪父亲认为何未拿出这个,就是在说召家已决意霸占何家航运

先是和父辈登报断绝关系,到了这一纸协议,召应恪父亲再无法接受这个未来儿媳妇。召应恪知道何家航运的重要,并不介意在律师见证下签字,无奈老父亲坚持,在其中沟通许久都无果。他问她,可否私下签了,何未没有答应,对亲爹那里的百般算计,她已觉吃力,若还要对抗日后的夫家,实在怕自己应付不来。

召应恪父母坦荡,并不代表召家全是好人。国内法律刚刚起步,她侥幸赢了亲爹一次,不代表次次都能打赢这种官司。

最后,她见召应恪实在痛苦,就说,不如婚事算了。

那晚在西院的书房里,召应恪听到她这句话后,再没说话,坐了足足半小时,喝了数杯冷茶便走了。半月后,他让家中小厮递来口信,说婚事已解决,只有一个心愿,能在何家陪她住三日,像在南洋一样。

何未觉得自己有负于他,虽知此事必起流言,还是应了。那三日,两人未做任何逾礼的事,只是像在南洋时,一同吃饭,一同读书看报,各忙各的,各自休息。

她甚至都不知道为何召应恪和姐姐订婚。但姐姐何至臻自幼喜欢他,她早听九叔说过。

那些关于召应恪抛弃她,选了何至臻,还有何至臻在家中痛哭等等都是何家的杰作,为抬高大女儿而贬低何未。她不想深究,只想离那个家远一些。

但对召应恪,她总觉亏欠。

后来才有玉如意一事。因为救召应升被他冤枉,她也没太生召应恪的气。

何未对召应恪轻点头,算招呼过了,翻看着报纸。她盯着一则广告发呆,“著名的国货,购买一块试用,足抵洋货皂许多”这还是为了反日而掀起的国货潮后,开始流行起来的宣传语。

“将军原来喜欢看京报,”秘书寒暄,“这报纸的主编可是很推崇十月革命的,还骂过几位大人物。”北京的京报,上海的申报,两大有名的报纸,抨击军阀政府毫不留情。

“若行事有据,何惧人言。”谢骛清评价。

秘书凑近对谢骛清耳语了两句。

谢骛清略沉吟,他对何未轻声道“在这里等我。”暗示她不要离开车厢。

谢骛清立身而起,跟着秘书出去了。

召应恪反而没有动,只是立在车厢门口。

谢骛清看了一看召应恪,先离开车厢,林骁则在一旁低声对召应恪道“召先生,请。”

林骁是在逐客。

那秘书是个人精,悄悄看斜靠在沙发上翻报纸的女孩子,猜测这位就是谢少将军的前缘和召先生的前未婚妻。这可真是巧了。

何未早习惯了这种无端的停靠,没觉出异样。

火车一旦跨省,就进入了不同人的地盘,经常有被迫停靠在小站等着被检查的事发生。算起来,京津两地因为联系紧密,还算是最顺畅的一段路程。

此处是京津交界地。

谢骛清等人往小站后的一处废弃的铁路走,那处停着一辆卡车,卡车上的人全是关外的军官和兵。而谢骛清的人正和他们对峙着。

两方当中坐着个人,被绑着手、堵着口,正是谢骛清去奉天办要事时,让人去抓回的要犯。此人是昔日构陷暗杀赵予诚的主谋,自从直系败北,一直躲藏在关外。谢骛清此行出关,顺利将人抓到,带回天津,换了这趟火车。

眼前这一卡车的军官远途追来,就为了抢他回去。

在奉天,谢骛清已和他们的司令谈妥,对方好面子,大义凛然放了行,私下却派人阻拦过几次,没抢下来。眼看火车就要到北京了,越往南,越没希望抢回人。

于是他们发了狠,拦在这里,摆出了势在必得的架势。

秘书在一旁赔笑“那日我们在奉天多有得罪,大家都以为少将军抓错了人后来一查,原来是赵予诚参谋的事。这就难怪了,难怪少将军会为难一个小人物。”

秘书见谢骛清不说话,跟着又道“赵予诚参谋为国为民,死得冤枉,这人我们确实不能保。只是但还是要说一句,这位是司令的亲戚。”

秘书着重最后两个字,盯着谢骛清。

谢骛清微微颔首“林骁。”

他没在关外处决,就是不想当面把事做绝。如今既已入关,想要人,那便只有一条路了。

林骁腰后有两把枪,取下其中一把枪,递给谢骛清。

“外衣给我。”谢骛清说。

林骁心领神会,脱下外衣递给谢骛清。他知道将军不想让二小姐听到枪声,须找个东西消音。

秘书见谢骛清拿了枪,忙劝道“少将军再仔细想想,何必为了一个小人物得罪老司令人都死了,死后还剩什么朋友多一个就是条路,何必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秘书先生,”谢骛清打断他,“万事莫贵于义。家国大义,同袍情义,都是一个将帅立身立命的根本。赵参谋为家国大义而死,又是我的同袍,若你是我,当如何选”

谢骛清为枪上了膛,用林骁的衣服裹住手和枪。

秘书哪里敢拦着一个血色山海里走出来的名将,因为怕被误伤,下意识退后了两步,心惊肉跳地看向不远处的军官们。军官们有的拔出枪,有的被同僚按住,司令的吩咐是“不失和气地抢回来,伤几个人没什么,不要伤筋动骨闹到僵就好”众人忽然没了应对的策略,没想到谢骛清如此果断,亲自处决。

谢骛清的枪口对上那人,直视那双惊恐的眼睛,轻声道“黄泉路上别回头,来生做个真正的人。”

沉闷的一声枪响,被盖在火车锅炉的喷气噪音里。旁观的召应恪背脊一僵。

像有血的味道,在风里。

林骁俯身检查后,对谢骛清确认点头。

在凌冽寒风里,谢骛清把衣服和枪给林副官,留了一段保全对方颜面的话“在奉天,司令选择大义灭亲,谢某感激不尽。今日要犯已处决,谢某为酬司令的大义,将人归还故里,由司令安葬。”

他在夹带着血腥的风里,往火车方向走。

谢骛清回到车厢,让林骁端来一盆冷水。

林骁照例往铜盆里倒了一点早熬煮好的中药汤。谢骛清仔细洗过手,拉开车厢的门。见坐在沙发里的女孩子已翻到了另一份报纸。何未一见谢骛清回来,眼里亮晶晶的,趴在沙发扶手上柔声说“这趟车的饭菜不错,稍后尝尝。”

他微笑着,轻点头“好。”

他坐回到另一个沙发里,周身寒气未消。

何未想拉他的手,他轻轻收回去,柔声道“外边风大,手凉。”

言罢,他又道“怕冰到你。”

” tart”bnk”

天才本站地址。小说网阅读网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