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四十八章 北平暮色浓(2)(林骁已在院子里忙上了晚饭...)

林骁已在院子里忙上了晚饭。

她和他住了两日,觉察到如今他为养内外的伤,吃的全是林骁亲手熬煮。既林骁已挽起袖子下厨了,交给人家更好。

“幼时入京,我和三姐一起来的,”他望那面相片墙,见到叔叔婶婶的合照,“婶婶是北京人,和你一样。她带我们从正阳门入城,城楼还是烧剩下的废墟。”

谢骛清说着她没出生前的事。1900年,正阳门因八国联军入侵被烧毁。

何未生在清末,对幼时的四九城印象不深,依稀记得姐姐们珠翠满头,胭脂涂抹得重,面颊上总是两片红。她年纪小,不戴珠翠,只是脸夹在元宝领当中,脖子上沉甸甸地挂了个项圈儿,扭动脖颈都费力气。

那年秋天,为赏枫叶,一大家子往香山的静宜园去。出行的女眷坐马车,一串望不到头。那里有昭寺,有七级浮屠塔,大铁香炉。她初见二叔,他穿着古怪的西装,走在何家宗亲之后,在那一个个灰袍子、紫金袍子当中,格外打眼。

那些戴着皮帽的宗亲拢着手,热络地仿佛一家人,一个个走过去,因在宅子里都病恹恹地躺着抽大烟,走起路来虚弱乏力的步伐像,睁不开眼的神态像,仿佛都是同一张面孔,分辨不出哪个是哪个。

唯独后头这个二叔,面上温温和和的,眼睛里有亮光。

她在白石阶的上头,悄悄在暗红的雕花排门后,望外头。那群宗亲走在台阶下头走过去。娘的贴身丫鬟耳语说,那就是刚留学回来的,二少爷。那时祖父尚在,二叔这辈仍是少爷。

丫鬟又说,八国联军进来那年,二少爷运米进断粮的北京城救灾,被对家诬告走私米粮,关起来打了几日夜,如今不能生养了,宗亲们商量过继个孩子给他呢。

那年何家钱庄生意鼎盛,尚未有何家航运。

宗亲们商量来商量去,没人愿过继孩子给何知行,此事不了了之。

她再听说二叔,是偷听亲爹和娘闲聊,亲爹愤懑地说二弟闹革命,惹了祸,逃去了海上。

谢骛清草草用了晚饭,回卧房小憩。

何未掩上门,到院子里纳凉。

林骁打了盆水,准备洗把脸。他从回到百花深处,忙里忙外,汗出了好几身。他的手刚刚探到水里,瞧见何未,刚沾湿的手立刻从水里抽回来,在衬衫上擦了擦“要我进去”

她摆手“他睡了。”

林骁腼腆笑笑,想端着白铜脸盆去一旁洗。

“直接洗好了,”何未笑他,“怕什么”

“林副官是见过世面的,”扣青拿着斯年换下的小袄裙,用木勺子在水缸舀了半盆水,浇在衣服上,“怎么在我们面前洗脸都不敢”

林骁见女孩子就脸红,被揭穿了心中的羞怯,反而不好再扭捏。他捧了两把水扑到脸上,用毛巾擦干了。

“交给我洗吧。”林骁说。

“我可是正经工作,领工钱的,”扣青说,“林副官是领军饷的,各司其职才好。”

扣青不想吵到睡觉的人,端着水盆,去大门口外,坐着小板凳,在石阶上搓洗起来。

何未拉林骁在院子的石凳上坐了。

他们从天津来的那批人没来百花深处,去了东交民巷的使领馆区。

“认识好多年,没和你认真说几句话。”何未打着扇子,见林骁身上冒汗,将石桌上老伯用的蒲扇递给他。

林骁接过来,握着蒲扇对她笑“我不爱说话,许多兄弟认识十年了,都没大聊过。”

他怕冷场,努力找寻话题“营救少将军时,我见过何家长江航运的船,真大,”他钦佩地说,“还有省港航路,二小姐这几年,帮着送了我们不少人撤退到港澳避难,我们的人总说,那是一条救命的航路。”

林骁似有许多话想称赞她,想了想,担心问“这对二小姐会不会有危险。”

“这种世道,做什么不会有危险”她笑,轻声说,“何家航运从过去就是帮着救革命党的,你不知道”

“少将军说过。”林骁未料何未如此坦诚。

当年二叔身为革命党,被迫逃到海上,被人救,由此萌生了做航运的想法。何家未记录在案的生意,全凭叔侄三人的脑子记,记路程记通关的时间,唯独不记姓名。多年来救走、送出的革命人士不计其数。

“少将军说,航运你看得比命重,你没办法跟他走。开始我还不明白,这几年看清了。”

“少将军把你看得也比命重。”林骁说。

她笑。这话由他身边人说,意义不同。

“当年,”林骁两手握着蒲扇柄,思虑再三,说,“三小姐和少将军都在金陵。三小姐想见你,她说,一家四姐妹只有她没见过弟妹,就悄悄去了。”

何未笑容凝住。

“少将军一直想办法救你们,三小姐被枪杀后,他不敢再等,拿自己换了你。”

金陵四月槐香盛,满城花落满地白。

何未回到正房。

谢骛清带随行衣物书籍的镶铁大板箱贴墙立着,在棕皮沙发旁。她怕地滑,前一日从天津发电报回家,让管家带了几卷地毯,墨绿的,铺展在地面上。

足音被地毯吞了。她轻掀珠帘,到床边坐下。

谢骛清睡时衬衫扣子都不解,规整的仿佛随时要起来,拿了军装上战场。

她的少将军,为了她,甘愿死。

躺在床上的男人突然伸出手,握住她的。

何未心微颤“没睡吗”

“我睡觉轻。”

何未挨着他躺下。谢骛清挪动身子,为她腾出半张床。

“你三姐”她说。

他觉察出她对三姐的兴趣。

“三姐,是我们家最反骨的人,”谢骛清轻声讲,“我父亲是老派的人,人的眼界和思想都有局限性,他当时支持反袁,袁世凯死后,不支持南北开战。他认为,仗打太久了,不该再打下去。他的兵权最初就是被三姐骗走的,骗到了我手里。后来,南方军阀坐大,各省鸦片泛滥,他才想通了,仗还是要打下去的。”

谢骛清想到了三姐离开的前一年“26年,云南终于修了第一条公路。三姐就对父亲说,你看,若不是税收都落到军阀口袋里,这公路早该修成了。”

哥哥也说过,人的思想有局限性。她想。

谢老将军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前朝,他能一开始就支持反清反袁,已是不易。

“她被保送到上海裨文女子高中,离家远,母亲不放人,没想到她留下一封信,就要挟父亲的副官送她去了上海,”谢骛清笑着说,“父亲的副官心里喜欢她,被她发现,反而成了一个把柄。”此事每每被父母提及,都要说笑上许久。

“那个副官像林骁,军事才能傍身,早该做参谋,只是忠心耿耿,不愿离开谢家。后来她读高中,寄宿在校三年,让副官去读军官学校,学成结婚。三年一过,副官学成而归,三姐已丢下一封信,去留洋了。她和郑家三小姐就是留洋认识的。”

谢骋昔想尽快走,等不及客轮,选了货轮。她在三等舱,因陋就简只摆着一张沙发床,再无其它,幸好有冷热水供应。她上船后,一天夜里被个中国女孩子敲开门,问她借热水洗头发。谢骋昔得知这个女孩子没买到票,睡在货仓,便留她下,两人挤一沙发睡了大半月。

到欧洲,三姐读化学,郑三小姐读美学。

她们一同入学,相约寒窗期满,一同归国。世界大战爆发,留洋在外的学生先后中断学业回国。谢骋昔身染重病,无法走,郑三小姐家人几次来接她,都被拒绝了。谢骋昔怕撑不下去,将全副首饰和钱托付给郑家三小姐,要她若不愿归家,就在这里等谢骛清接应,再去贵州谢家,谢家必会将她当亲女儿照顾。

一个月后,谢骛清冲破封锁找到小公寓,三姐已病愈。

两人辗转回了国。习西洋之科学,远渡重洋归国的好友,一到国内就成了南北对立阵营的人。自此,再没见过。

“三姐留洋归来,副官成了参谋,彼时正在战场上,他让副官接火车,问三姐,她十三岁说的话算不算数。三姐说,谢家人一诺万金,你活着下了战场,便来娶我。”

东厢房亮了灯,透到正房,像散场的白光。

满耳蝉声,再无人言。

参谋牺牲于北伐战场,三姐在金陵被枪杀。

那年谢家落败,治丧礼上,前来吊唁的宾客寥寥,郑三小姐带着幺弟郑渡,自关外而来,带挽联数十幅,填满了空荡荡的灵堂。她在灵堂陪坐了一夜。

谢骛清在北平一露面,就备受瞩目。

何未对他的事从不过问。军务机密,并非儿戏。

谢骛清着人准备了新式西装,还有金表等一切颓败贵公子的物事,每日在六国饭店、北京饭店和广和、广德楼内应局,仿佛回到入京那年。不过是手上多了一根文明杖。扣青悄悄对她说,男人有战功战伤,更添魅力,怪让人担心的,劝她陪着应酬。

“哪里有空陪他。”何未笑着道。

她除了忙于白谨行的事,还要配合救灾运粮。

从前年开始,湖南九省水灾,四川三省水灾,陕西则闹了旱灾。

她在办公室看大公报要闻,看到某重灾县城,米价已涨到12元一斗,担心不已。在北平,扣青这种工作薪水月3元,一个普通四合院月租20元。那米价,堪称天价。

“各地受灾,中原几个省却战火不停,”胡盛秋摇头,“吃苦的全是普通人。”

何未暗叹,叠上报纸。

今晚广德楼有义演,她须到场。

这种义演,须有头有脸的人去撑场面,那些豪绅,新军阀和名媛闺秀们想露头,都会踊跃捐款,如此受到好处的是灾民。她这几年不大人前活动,每逢这种活动才去,带上支票、金叶子,支票捐款,金叶子赠有志新人。

不过在此前,她约了谢骛清先去劝业场。难得有半日清闲,办个私事。

夕阳西下,白石阶的大门内外,立着一个西装革履,拄着手杖的男人。

谢骛清独自一个立在雕花的白石门下,负责警卫的人都散开,隐在人群里。他没见过这等时髦的现代场所,比青云阁更大,也没达官贵人,来往学生和青年人居多。

她几步迈上白石阶,笑着,拍他的手臂。

他一低头,见面前刚过花信之年的女孩子,浅粉的连身裙大袖在手肘处,露出纤细的手腕子,没戴首饰。她鲜少穿如此醒目的颜色,谢骛清不觉细看。

“奇怪吗”她被他看得不安。

他摇头“过于好看。”

“今晚教育部在这里有公宴,我不想被人认出来,快进去,”她挽住谢骛清的手臂,俏声说,“带你逛逛这里,时下年轻人最爱来的地方。”

这个大劝业场的一楼卖日用品,古书籍,往二楼售卖文物和刺绣。

谢骛清跟着她挤入厢式电梯,往三楼去,随着链条搅动轨道的声响,他感觉到电梯内陌生人的气息,最主要的还是身前的她。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不是穿军靴站在泥土地上对着尸横遍野的战场,也不是觥筹交错的灯笼下、举杯奉承的风月场是人声鼎沸的商场。

没人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旁人。

“四楼有个新罗天剧场,那些人来看评剧。”她带他在三楼出电梯,说那些没下来的人。

她指不远处“那个是乒乓球馆。你会打吗”

谢骛清笑了“军校的娱乐项目之一。”

尽头有一家北平同生照相馆。

何未拿着张名片,对照名字,见一字不差,才放心进去。

里边有个学徒在擦着门框,见两人,问,预定了没有。何未说,预定了,一位叫扣青的女孩子预定的。学徒擦干净手,把柜子里的登记薄翻开,那纸页边沿早被磨得发黄发毛了。

“进来吧,我去叫师父,”那学徒指里边,“有镜子和梳子,先准备上。”

谢骛清到这里,约莫猜到她想要合照。

她和谢骛清进去。幼时照相,相师到家里,等着她,这也是破天荒地出来照相。

“怕叫相师去家里,乱说话。在这里拍更安全。”

他们两个已有同居的传闻,在社交场上无伤大雅。但合照这种事更像确定关系,须藏好。

她立在镜子前,没拿梳子,用手理了理头发后,回头打量他,伸手,在谢骛清额头前照着他过去的习惯,将他的头发往后理。谢骛清的额头不宽,头发往后捋确实更好看。

不过谢骛清对好看这种事,不在乎。

“你应酬时候倒是注意的,”她揶揄他,“和我约,敷衍得很。”

她竟看他的短发里有白发,心头一刺。

谢骛清低头一笑,随手捋了捋,轻声说“人老了,惰性就大了。也就不在意了。”

她笑“你过去在意过”

他也笑“认识你之后,倒是在意过一段日子。”

“说得我十分好色。”

他道“以色侍人,未必不是一种情趣。”

没正经。

照相师傅来,见他们的样子,便直接问结婚留念

何未低低嗯了声,回答外人,脸红了。师傅观人多,问谢骛清是否从过军,谢骛清没否认,师傅便让他们两个摆出军人夫妇的模样。谢骛清一手斜插在西裤口袋里,一手在身前,不必摆已是大将风范。

他像极十八岁的姿态,不过身前的手不再虚握成拳,而是以肩承载着何未的半个身子,握住了她的两只手。

她因谢骛清手的力度,心房微窒。

白光闪过,竟紧张地险些眨眼,万幸有经验,撑住了。照完便问“我笑了吗”

照相师傅笑着说“笑了,等着吧。”

她预约得最加急,在古玩店逛了两个小时,就拿到了那张照片,柯达相纸手感好,虽贵,花得钱倒也值得。时兴的圆弧阴影背景,她看了会儿,被谢骛清拿走。谢骛清比她看得更久。

“就这一张”他问。

她倒忘了两人都该存一张。

“只来得及洗出来一张,最加急的,”她说,“底片当面销毁,预先说好的。”

谢骛清不多话,用手指将照片抹平整,放入西装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