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四十九章 北平暮色浓(3)(“回去还给我。”她提醒他...)

“回去还给我。”她提醒他。

他笑。从小在军营习惯了,做教员多年,以少年年纪威慑比他年纪大的学员们,须非常手段。能驯服一匹烈马的将军,和她一个女孩子抢照片,竟抢得义正言辞的。

“今晚我去广德楼的义演,你呢”她问,趁机把手探进他的西装。

“听闻广德楼有义演,二小姐也会去,便让人改了行程。”他将西装拢好。

这倒是惊喜了。

她因谢骛清要去义演,暂忘了争抢相片。

离开劝业场,两人分开行事。

谢骛清须返回东交民巷,她先至广德楼。

因是义演,北平城中名伶尽数到了场,连天津租界隐居的几位也到了。戏楼大门外,悬着一个个名匾,当她见写着祝小培和祝谦怀的名字,一瞬恍惚,像回到过去。

包厢不够。一楼两旁的游廊摆了雅座儿,被一个个木雕花屏风隔开。为顺应时代,今年戏楼里开设了官客席和堂客席,前为男席,后未女客之位。

广德楼老板将她引到二楼,后头的散座儿里,几个桌子旁有人聊开了,说中原大战。

“都说仗要打完了,西北军要败了。”广德楼老板轻声道。

广德楼老板替她打了帘子。

老包厢,老座儿。

“底下坐了不少西北军,”广德楼老板提醒她,“今日能不下去,就不下去。”

对北平本地人来说,看这些人都像看走马灯上纸人纸马。这十几年,两朝更迭,军队来来去去,每个人都想身披黄龙袍,却又被更先进的枪炮赶出四九城。

两折戏后,谢骛清姗姗来迟。他前脚进了包厢,西装刚脱下,没来得及挂上衣架,外头,就东交民巷送过来一份最新的急电。

电曰东北军拟入关,定于九一八。

“看来,中原的战事要结束了。”谢骛清对折电报。

那年的九一八,东北军系入关,拥护南京政府,结束了中原大战。那晚,没人想得到一年后的同一日,将会发生什么。

那天,收到消息的不只有谢骛清。

义演提前结束,穿军装的全都走了。义演请来了西北受旱灾的县长。

那个县长特意换洗干净,穿了不大合身的西装,端坐在戏池子的第一排长椅的最右手位子,等着发言。他起初见包厢里都是绅士名媛,眼里是欢喜的,中途见包厢一个个空了,底下前几排的宾客也都随大流走了,焦急地看着空了许多的广德楼。

筹办义演捐款的负责人,来问何未这间包厢的捐款数目。她问了最高额,在那个数字上多出了十万元,对负责人说“不要匿名,将这个数字喊出来,能刺激人捐款多些。”

人好攀比,有头有脸的人更好比。

她让负责人请那位县长上二楼,坐何家的包厢。

何未让均姜泡了菊花茶给他,闲聊起来,县长是通过公开考试应聘上的,是西北本地的读书人。当初的考卷包括万象,从革命到世界局势都有题目。“难是难的,但不如现在的灾情难。”那人笑着,眼底有悲伤。

从前年西北大旱,几乎一滴雨未下,夏粮绝收,秋粮无种可种,到冬天已见灾情蔓延,吃观音土的、树根的人到处都是。九十二县,无县不旱,重灾区十室九空,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人口市场生意红火,全都明码标价

“还闹狼灾,”县长说,“黄土坡上一群群下来,好多人怕狼咬脖子,睡觉都戴那种挂铁刺的项圈。自光绪三年,就没见过这么大的旱灾了。”

受灾的范围太大,做什么都是杯水车薪,只盼着下雨。

何未口头捐了两卡车的盐,送给县长换粮食。

谢骛清在一旁始终不发一言。

荒诞人间。楼下为战局仓皇离去的军官们大多来自西北,百姓在受灾,他们却在争权。他们的军装,不穿也罢。

这天,她回百花深处。斯年的学校转为寄宿制,平日不在家里,院子静悄悄的。

仓促洗过澡,她散开长发,懒得放窗帘子,径自躺到谢骛清习惯睡得外侧,闻着枕头里他的中药香,睡着了。

梦里,二叔着急抱起她,嫌黄包车跑得慢,还总被驼队挡着,他索性自己背着她绕小胡同往同仁堂跑。到同仁堂门口了,二叔满头汗,被人问,何二公子,您这身子骨这么跑几趟怕自己要下不来床了,过继来的,又是女儿,不值当的。

那时何知行三十岁不到,累得白着一张脸,着急道“快给我姑娘看,屋顶摔下来的。”

她热得满身汗,微睁开眼,见天大亮了。

窗帘子全被人放下了,光从缝隙钻进屋子,找着空气里的灰尘,描着地上的石砖缝。

“回来了”她哑着声问。

男人“嗯”了声,放床帐。

“不透风,”她喃喃,“挺闷的。”

谢骛清的手臂环住她。

震耳的雷声隔着一面墙壁传入。

“要下雨了”她问。

男人又应了声。他手臂肌肉的力度,梏住她的灵魂,她眯起眼,看这个彻夜未归的人。深色西装搭在床畔半人高的衣架上。亲吻不在脖子上,她不痒便不计较,不想彻底醒。

“倒是说句话。”

他笑了“这时候说什么”

雪青缎的小衣裳裹着她的身子,她扭转身子,瞥他,见他清俊的面孔。

热息在她的耳边“等你睡醒,等了两个小时。”

“一直在屋里”

“写了两页教材。”

这个男人怎么做到的。从东交民巷见过帮他营救同仁的领事,点上雪茄,和人交换一条条生命的条件后。回到朴素院子的卧室里,临窗,握着吸满蓝墨水的钢笔,在一叠叠手稿教材上写,马术、枪剑术、军刀术、架桥术、筑城术

她担心他如此操劳,腿恢复不好。

“能推掉的,没用的应酬,都推掉,”她说,“大家知道你和我同居,说我不高兴就好了。”

“二小姐拴谢骛清在北平,逼我脱了军装的事,早就无人不知了。”

“我倒是本事大”她故作惊讶。

“二小姐确实本事大。”他笑。

自东北军入关,北平回到南京政府的管辖下。

南京过来不少高官,想见谢骛清,都被拒之门外。他像那些五六十岁,亦或是七老八十的老狐狸们一样,说要养老,不问战场事了。

“有个朋友藏在协和医院住院部,一个医生办公室,”他说,“须送去天津登船。”

“你先把人送到东交民巷的法国医院,”她闭着眼,“这两日有法国病人要去天津”

登船二字,迟迟在喉咙里,吐不出。

四合院里的雨,和别处不同。

砸落在葡萄架上,在碧色的葡萄叶上飞溅四处,还有竹叶,灰白石砖的地缝,一条条水流沿着屋檐上的黑瓦片往下掉。院子东北角的酱色大水缸里,每日被林晓打满了水,再容不下天降的雨水,不断往出溢着。

何未想看清他的脸,难,每回都像在半梦半醒里。

他喜欢睡后起来点上一根烟,做点儿别的,再回来她这里,通常就还要再睡一会儿,一两小时的样子。也就只有此事上,能见他衣衫不整的时候,但他哪怕下床取个东西,或给她拿茶水润喉,都至少会套上长裤。皮带倒是不系。

“谢教员就没有匆忙的时候,”她笑,撒娇道,“都不让我看。”

谢骛清笑,接过她的茶杯,搁在一旁椅子上。

“老男人,有什么好看的”他笑问。

她摸枕头下的枪套,手指绕着枪套上的皮带。自从他回来,总枕着这个睡,连她都习惯了。他低头,看她“我一开始是奇怪的,你为什么要看上我。”

她讶然,却还是嘴硬“那时候小,不大懂。你亲我,也没想到躲。”

“是吗,”他笑着同她逗趣,“倒是我仗着年纪大,勉强你了。”

她趴在谢骛清那条没伤的腿上。兰麝香融在空气里。

谢骛清两手将她抱起来“勉强就勉强了,二小姐如今没回头路了。”

两人对视笑,她搂着谢骛清的脖子,脸贴着他没穿衣裳的上半身,听了会儿,稀罕地说“你心跳很重。原来书上说,趴在胸膛上能听到心跳,是真的。”

谢骛清笑,下床,恢复到现在,不用文明杖也能独自走了。

他到书桌旁,整理方才手写的教案。

何未也光着脚,到他身边。她喜欢看他写的东西,尽是她没涉猎的领域。蓝色钢笔水在白纸上一列列写下来,字是铁画银钩,容与风流。

透明玻璃镇纸上刻着字,红漆描过,他用的久了,红漆被磨掉了,只留了刻字的痕迹。

起手是“赠谢教员”,下书“平生最薄功名事,不屑金冠玉蹀躞”。

这该是保定教书后的留念。这话,一读便是说他的。

谢骛清今日回来心情不错,她猜,他救到协和医院里藏着的人是关系极好的朋友。当初他落难,营救的人不少,他虽不详细说北上行程,但其中一样是救人,她知道,也已帮他安排送出去好几个了。

两人都没再出去。

窗台上水淋淋的,水缸里的小雨坑没间断。

卧房内的床单像带着水汽,她几次草草拉平,再被弄乱,便懒得管了。索性这卧室只有两人进,天一黑,总是要再睡上来的。

谢骛清头发短,易被汗打湿,她搂着他的脖子,拢拢他的浓黑短发,遮住若有若现的几根白“早知道要这样的,不如第一天见你就在一起。”

他笑“是这个道理。”

她想吃西单天福号的酱肘子,谢骛清便亲自出去买回来,芝麻烧饼卖完了,均姜恰好来,给她和面烙烧饼。均姜嘲笑谢骛清只买酱肘子,要把众人吃腻的,洗了手在厨房剁肉馅,烙烧饼间隙,为他们做肉饼。

均姜带来一个木盒子,进厨房前放到院子当中的石桌上,说“胡经理让带来的。”

彼时,谢骛清正在正房的沙发上,坐着抽烟。

何未敲着玻璃,叫他出来,见他要拿手杖,又摆摆手,抱着木箱子进了正房“想大家一起欣赏的,先给你看吧。”

她打开铜色锁扣,掀开木箱子,是个最新式的无线电收音机。没外挂的喇叭。

“胡盛秋说要做出来这个,再来看你,好让你知道他这些年做了什么,”她笑着给他打开无线电,在沙沙的声响里找电台。没多会儿,苍哑涩滞的戏声跳出来,就是这个了。

“知道这个有什么不一样吗和过去的”她献宝似地问。

“精巧得多。”

“喇叭收进去了,过去的喇叭都在外边的。这样就方便搬走,方便带了。”

她喜好这些创新,胜过于做生意。

在天津时,那些人奇怪她为什么不上心盐号生意,明明是赚钱的大买卖。可对她来说,那就只是生意。而把粗盐变成精盐的过程,才是她想做的实业。

当初没有精盐生产技术,粗盐的氯化钠含量低,西洋人嘲笑国人吃粗盐就是在吃土。后来有了第一袋精盐,那个盐袋上印着的事海王星。那是属于实业家的浪漫。

她也有这种浪漫情怀,想做出新东西。

这个时间,电台里播放着戏曲,由电台里的专人放黑胶唱片。

“等你再走,带上这个,我给你在电台里放钢琴曲。”她说,仿佛习惯了他为战事来去。

窗外,均姜问扣青,葱买来没,没有葱如何能烙肉饼,扣青回说,林连长去买了。林骁这次入京没几日和扣青纠正,如今他不叫副官,是警卫连的连长,扣青就此改了口。

均姜笑嘲说扣青支使一个不会挑大葱的人去买,万一买回来小香葱,肉饼就糟蹋了。扣青回说,人家都连长了,不可能笨到不认葱的地步吧

两人笑着,讨论着葱和林骁。

谢骛清将烟蒂揿灭了。

何未调试收音机,长发及腰,因蹲下的姿势,发梢扫在她脚踝上。

“未未。”

她轻声答“谢教员,你说。”

他摸她的头发“我可能是做了许多的好事,才能让你看上我。”

“果然人老了,就不容易自信了,”她揶揄他,“少将军初入京城,在胭脂堆里打滚,可是说过在我这里动真心,都是有来无回。”

谢骛清笑,手指勾了下她的鼻尖“偷听人讲电话,还理直气壮”

她皱着鼻尖,把收音机放回木匣子,真是他们制造厂组装好的第一台,意义非常,不能随便乱放“从不正经说话。”老男人就是言不由衷。

他刚准备将满是烟蒂的烟缸处理一下,这里不止他的,屯着昨日来开会的几位军官的。

但一听她这话,将手转向了香烟盒,轻敲出了一根烟“什么是正经话”他划亮火柴、点烟吸,倒是风流的神气。

“我爱你,”他问,“这算不算”

她两只手臂搂着木匣子,立在那儿,像忘了语言为何物。

她和他开玩笑,未料他说这个。

“1922年,京津两地就都知道的事情,骛清以为二小姐比谁都清楚,”他直视于她,像看着百求不得的女孩子,道,“我自南方来,摸不透北面的人如何追求女孩子。当年真是颇费了一番心神,却不得要领,怕一旦南下,你就另嫁他人。”

她被逗笑“说着说着,又不正经了。”

他看着她,笑着说“都是十分正经的话。”

谢骛清把搭在沙发扶手上的衬衫拿起,穿了,一粒粒系上纽扣。立领板正,扶着沙发立身而起,慢着步子走出去。他去西单买酱肘子时,让车绕路去晋宝斋买了盒子菜。

没告诉她,预备给个惊喜。

何未以为他去厢房有公务,那里有两个文职军官在。

扣青几步蹦到她面前,趴在她耳边说“方才林骁在厨房说,少将军心里可疼你了,那年,你写信要他用白话写家书,他便把军中有家室的家书全都借到了军帐,观摩学习。”

秋风拂面,细雨一蓬蓬地洒在她脸上。

她立在门框旁,见谢骛清冒着毛毛细雨,慢慢往东厢房走。他有他的骄傲,从能走,便舍掉了文明杖。

一个对自己严苛的将军,却是仁义治军。

林骁讲,南方边境线上自前朝设有对汛,因地处深山老林,清朝覆灭了,消息来不及传过去。那里的辫子兵仍在对汛,守着边境。谢骛清带人过去,让人为他们更换衣服,剪掉辫子。他来到这些老少对汛兵跟前,说,愿走的,他感激戍边守边的辛苦,补给前朝欠下军饷,一径派人送回家乡,愿留下的,就在新军队受训。

“我从军,为国守土,和列位一样,没什么区别,”少年谢骛清站在他们面前说,“若有一日谢骛清为己谋私,军中任何一人,包括你们留下来的任何一个,皆可拔枪射杀我。此一诺,至死不易。”

林骁就是其中之一,从那日起誓死追随了谢骛清。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