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五十一章 夜阑观山海(2)(邵先生像主持毕业典礼一般...)

邵先生像主持毕业典礼一般,从一个个小圆桌当中穿行而过,走到舞池东南角摆好的一个的木质小讲台后。他把证婚词打开,摆在眼前。

“我同谢骛清相识在保定,和在座诸位一样。不过我和他还有另一层渊源,谢老将军在清末开过不少讲武堂,家父曾是谢老将军的学生,”他抬眼,并没照着读,那稿子早记在了心里,“那年,他自南方来。谢老将军的最后一个儿子,唯一活着的那个,这是见他前,家父对我说的。我受家父所托,去车站接他,没接到,回了学堂的校舍,看到他已经在整理床铺了。他带来的一个行李箱里除了两套军装、衬衫和换洗里衣,都是他父亲写的兵书手稿,他一路北上,就在整理这些。”

那年,清朝尚未覆灭,军校尚未更名。十几岁的谢骛清独自一人北上。

“他初到保定,京城有人专门派车来接,要他入京,和世伯们一聚。因是私人聚会,我说,你小子把军装换下来,换套年轻人喜欢的西装去,”邵先生说到这里,笑起来,“他说,他从十岁开始就只穿过军装。说起来,他人生第一套正经的西装,还是我送的。”

大家笑。

“对他和何二小姐的姻缘,我所知道的并不比你们多,”邵先生道,“但他和何二小姐这么多年,始终如一,我们这些身边人全看在眼里。当年军校校训第一条,就是守信。这一点,谢教员贯彻得十分彻底。”

众人又笑,谢骛清也笑了。

“我一个军人,证婚词写不好,说的都是闲话,”邵先生最后合上那页证词,神色郑重,“今日邵某人有幸,在此处,与诸君一同见证谢骛清将军和何未小姐的婚礼,吾与诸君,伏愿两位新人,合两姓以嘉姻,敦百年之静好,携手百年,白首不离。”

邵先生竟像毕业讲台读过致辞后,敬了一个军礼。

谢骛清立身而起,军靴并拢,在啪地一声马刺相撞的轻响里,回以一个相同的军礼。

像回到初见那年,谢骛清于新生校舍内,理平床铺,他回身,见到了姗姗来迟的老学长。煤油灯的光,照亮了军校的夜,一副副陌生而又对重振山河充满期待的面孔,聚集在围墙马厩旁。那年聚集的人,有的早就成尘成土,能活着坐在、站在这里的,都是幸运的。

郑骋昔接过一束手花,递到何未面前。

何未接到手里,植物的生命力透过玻璃纸,渗到她掌心里。

“清哥说,你喜好穿白色衣裙,倒是省去了准备婚纱,”郑骋昔把头纱戴到她头上,前刘海上有短短的白纱盖到眉眼上,“你今天的裙子像专程准备过的。”

何未从郑骋昔眼里见到泪花。

“三姐。”她轻叫了声。

郑骋昔眼眶泛红,对她笑笑,拉着她的手,递给谢骛清。

男人温热的手掌,将她牢牢握住。

他牵着她的手,走到证婚人面前。看上去是西式婚礼,但没有基督教的主持,又或者是中式婚礼,却没有旧式的大红嫁衣。

护**的军装,配上及踝白裙,就是名震天下的谢少将军和何二小姐的婚礼礼服。证婚人从怀里掏出了一个预先准备的红绒布盒,打开,并排摆着如今最时兴的婚礼对戒。

谢骛清拿起一枚戒圈小的,握住她的手。

两人对视。

“谢骛清一介军人,不懂风月,不诸世情,能娶何未小姐为妻,实乃三生之幸。今日在众同袍面前立誓,”他道,“骛清与卿,生则同衾,死则同穴,除生死大限,绝无分离之日。”

戒指被套到她的手指上。

何未像心尖上被系上了一根红线,牵扯着皮肉骨血。

她在谢骛清的注视中,从红绒布盒里拿到那个大的戒指。从刚刚,她就在想该说什么,到此时了,嘴唇动了几次,还是红着眼望着他,轻摇头。想不好。

谢骛清笑了,轻声说“想不好,回家慢慢想。”

她轻点头,把戒指慢慢套上他的无名指。

满座宾客立身鼓掌,谢骛清给了她一个拥抱。

何未也抱住他,闭着眼,想到二叔走时,一直反复念叨着,对不住谢少将军,对不住谢家,竟没有在谢骛清下落不明前成全了他们

何未的眼泪顺着他衬衫的领口往下掉,努力闭着眼,都压不回去。

隔着一扇玻璃门,外边是往来的各地旅人,各国公使,还有躲避刺杀的落难人。因已入夜,外头对舞厅的关注愈发高,邓元初审时度势,让乐队开始演奏,舞厅的灯打开。旋转的怪诞光圈里,军人们互相笑着,退出舞池范围,今日女客太少了。

“郑三小姐,赏个脸”邓元初绅士地对郑骋昔伸出手,固有的微笑在眼底,“舞池里只有一个,侍应生传出去怕被人误会。”

“陪邓小公子跳一曲,倒没什么,”郑骋昔笑着道,“只是该新人先下舞池。”

谢骛清把军装外衣脱了,给林骁。

何未把手递给他,和他划入舞池。

“当初在利顺德,你就跳得很好。”他耳语。

“你注意到了”

“没有注意到,怎么会给你们连弹三遍哈巴涅拉”

谢骛清搂着她,绕到舞池当中。四周宾客见过谢骛清策马疾驰,见过他浴血奋战,冲于人前,却鲜少有人见过他跳西洋交谊舞。

他让乐队奏起哈巴涅拉,扶何未的腰,跳了开场一曲。

何未靠着他的肩头,想象,如今已是太平盛世。他们或许已面容苍老,头发花白。走出这个六国饭店,东交民巷的两旁路口再没有铁栅栏,阻拦着国人。大街上,叮当车一辆辆,川流不息西北不再怕大旱,粮食丰产,中原不再有新军阀混战,树木茂盛,没有任何一丛枯枝上挂着烧焦的士兵尸体。

何未摸到他腰后挂着的手枪套,被谢骛清兜住腰,向后仰去。她再直身,迎上他背对着灯光的脸,还有那双漆黑的眼。

“没想到,谢教员探戈跳得如此好。”

“在欧洲学的,”他耳语,“本以为用处不大。”

“我在南洋学的,”她说,“跟着哥哥,和那些外交官太太们一起学的。”

谢骛清意外沉默,恰好一曲结束。

郑渡派人临时电话,邀请了不少名媛小姐参加保定同学会的舞会。

灯影里,一对新人很快消失无踪。

他们让轿车停在新街口南大街,难得于夜色里,沿大街往胡同口走。

何未想挽他的手臂,被谢骛清先一步拉住手,在身后警卫和轿车司机的注视下,拉着她这个穿着高跟鞋和长裙的富贵小姐,拐进了无灯照明的胡同。

借着月光,谢骛清为她用脚踢开碎石子,和提着一桶井水的年轻小伙子错身而过“你猜这条路能不能到百花深处”

她打量四处“说不准的。”

深夜走在陌生的小胡同,时不时路过敞开的老旧木门,被灯照到了,何未竟有种做贼的心虚感。此处一个院子连着院子,邻居们都是老相识,深夜难得有陌生人出现,还是一对手拉手的男女她瞥谢骛清的军靴和军裤,只怕他被人当成东北军的新军阀,吓到住在院子里的老实人。

他的步伐不紧不慢,军靴的马刺时不时发出金属撞击声,在细窄的胡同里格外明显。如此冷的天气,他从下车就没穿军装,外套搭在手腕上,径自往前走。

约莫十几分钟后,他们兜兜转转绕到了护国寺。

此处庙宇多难,经历数次火灾后,大殿荒废多年,却成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

做小买卖的人抓紧入冬前的夜市,手臂上挂着二十几串山楂串,游走在看街头表演的人群前,对站在木料垛上的孩子们兜售着手里的红山楂。

售卖小人书的摊位旁,摊主兜着手,吆喝着要收摊,赶走围拢的看客。

人多热闹,大家只顾得上挤出一条路,没人留意到他们。

“买份报看”他问。

“这里买不方便的,”她于吵闹中凑到他耳旁说,“你想看什么报纸,等一会儿回去,我打电话让人从公司送过来。我们每日报纸都买最新的,比这里的全。”

谢骛清似要坚持,四处找寻卖报人。

罢了,今日他高兴,由他来吧。何未也帮着他找。

一束小烟花蹿到脚前,何未险些被火星烧到裙角。谢骛清搂着她到身前,双臂围拢着,护她避让到一旁,避让到说书人的摊位前,正好见到个卖报小童立在那,垫着脚乐呵呵听说书。大家笑,小童也笑。

“在这里等我。”谢骛清拉她到一旁,让她古树下等。

何未望着他,见他走向那个卖报小童,没多会儿,从军裤口袋里掏出银元,三两句后,竟拎着人家的布包回来了。

“你都买了”她惊讶问。

“我问他要奉天的报纸,他说不好找,”谢骛清答,“倒不如都买下来,慢慢找。”

何未总觉其中有蹊跷,从他开始找卖报人,就哪里怪怪的。

谢骛清把军装外衣披在她肩头,打开那个布包,慢条斯理地翻找着。何未见他拨开了几份,见到东三省公报,抽出来“是这个吗”

何未把报纸翻过来,正见到头版,上边刊登着的照片,正是那日从照相馆拿到的合照。

她一下子静住了。

“如今只有这一份,”谢骛清在说书人的吆喝,还有周边人的鼓掌叫好里,对她说,“等天下太平日,谢骛清一定补上答应二小姐的。京津沪报纸,头版。”

这是他在奉天的印刷厂里,亲自印出来的。独此一份,无法昭告公众。

难怪他从下车就把军装搭在手臂上,想必西装内藏着的就是这个。

何未握着那张报纸,看着上边的合照,还有下边那一则结婚启事

谢骛清、何未结婚启事我二人征得双方家长首肯,谨订于国历十一月一号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典礼。时家国动荡,江河未清,婚俗要务,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

何未、谢骛清同启。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