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五十章 夜阑观山海(1)(这天清晨。谢骛清不在屋里...)

这天清晨。

谢骛清不在屋里,她略醒了会儿,下床将长发绑起来,穿上小缎面鞋就出去了。

这时间太早了,刚亮。除了两个值勤的军官,无人醒着。

谢骛清跨坐在石凳子上,看着老伯栽种在竹下的一小片菜地。何未走得多轻,都能被他即刻发现。他伸手,揽住她的腰,要她坐在腿上。

西厢房有打字机的响动,想来是在整理手写资料。

何未勾着他脖子,坐下“起这么早,看菜地”

“也看竹子,”他看着竹子,轻声说,“北方竹子不算多,等以后有机会带你回南方,满山的竹子,下一阵雨,就是这个时间,能在山上挖回不少竹笋了。”

他问她,见过梯田没有

没两句讲到苗寨壮寨,山里的寨子,木房子挨着木房子,夜里,煤油灯一点。倒像和夜色里的星空对调了,仿佛整个寨子在云雾里,点点亮藏于其中。“那时有保定追随我去云贵的人,刚入山,半夜里总听得到咚咚咚的动静,以为有鬼。寻了几日,发现是寨子里的人趁着睡不着,在砸草叶,染衣服。”

谢骛清说到清末民初,还不通陆路,要从香港辗转到越南河内,再绕回到故乡。说到他后来带兵去的广西,十万大山环绕漓江,说到曾捉拿悍匪到河内“我们队伍里有壮族的人,壮语和那边的话有些相通,能交流几句。”

她猜,他想念家乡了。

何未勾着他的脖子,轻声说“这里也是你的家,亲亲我。”

他在晨光里注视她的脸,注视了许久后低头吻她。

一个值勤的军官从外头提着一桶水回来,刚从胡同的水井里打出来的,迈上台阶便侧过身,往门后站定。露出来的木桶边沿,水晃荡着洒了出来。

她在他颈窝里问“现在心情好了没有”

谢骛清笑,耳语“不过看了会儿竹子,谁说不好了”

不知怎地,她能察觉到谢骛清迟早要走,再次南下。

明明他只是看着百花深处一丛竹子,回忆了两句在南方带兵的事。

西北军阀们一个个离开了北平,西部各省赈灾义演的事没了下文。

这一日,她在航运公司的办公室里,见到从江浙赶回来的七姑姑,姑侄两人聊得正高兴,秘书递进来一张名片,正是那日广和楼见过的县长。

“是谁没见你提过”七姑姑看名片上的人名。

“一个县长,西北的县长,”她让秘书将人请进一旁的会客室,泡一壶好茶招待,“西北大旱了两年,他们来北平筹款。”

七姑姑叹气,将长长的麻花辫子撩到身后“那边是惨,卖妻儿的全是明码标价了。还有自卖其身的,只求能不饿死。”

这是何知妡的习惯,每回坐下,都将辫子斜搭在肩上,要走时,撩到后头去。她始终是未嫁身,不喜烫发,保持着过去的习惯,一旦卸妆下了台,就是一袭长褂子,身段气度不必靠女子的衣裳撑起来,自有风流。

“你先见客,我也去会会旧友。”何知妡说。

“你知道,祝先生在北平吗”何未在姑姑推开玻璃门时,忽然问。

何知妡手扶在门上,错愕回望。

昔日名冠京师的何七先生,在当权军阀面前都敢甩脸子,竟在侄女面前为了一个旧人失了态。“在一所师范学校做老师,”何未说,“姑姑要想见,我找个借口约他出来。”

何知妡静了片刻,轻声道“我这一次回北平,拜会恩师,大摆宴席的事无人不知。他若想来见我,自然会来。他若不想见,又何必骗人来”

由此,推门而去。

何未见到那位县长,说着捐盐的事,仍在回味七姑姑的话。

谢骛清这半个月不在北平,去了奉天。

他对奉天的军工厂极感兴趣,过去因为南北对峙,就算去了也被人提防,看得不够尽兴。这一回刚能行走,就迫不及待北上了。

两人像刚谈恋爱的新式男女朋友,每日电报往来从不间断。说军工厂,说奉天,也说奉天城的狐仙庙,在东南角楼下。她回电说,北平亦有狐仙塔,也在东南角楼。

两人于电报中,从狐仙说到东南角楼,最后说到奉天和北平有如此相似的地方,恐怕源于满清的萨满教。

电报简短,外人瞧不出其中趣味,唯他二人乐在其中。

送走县长后,秘书送进新的电报。

何未打开那张抄写的电文蓑衣胡同,这名字有趣。

她一愣,他这说的是南锣鼓巷

谢骛清回北平了

这一念起,被手边的电话铃声惊断。

何未握着听筒,放到脸旁。

属于谢骛清的那种呼吸声,和旁人都不同。她说不出区别在哪里,但猜得到是他。

“刚才路过白塔,”谢骛清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想你是不是小时候常去那里。”

白塔果然到北平了。

她心不禁飘了,轻“嗯”了声“常去的。”

“后来车经过南锣鼓巷,又想,你来过没有。”

“嗯,也常去。”

一个月未见的两人,握着听筒一起笑了。

“我过去离开北平,常想你,但都觉得可以忍受。比起让你承受颠沛流离的辛苦,住在北平对你更好。可这一次去奉天,”他略静了会儿,说,“我好像不再这么想了。”

她看到书柜玻璃上倒影着自己的脸,在笑。

“认识你之前,我听说了许多事,有关你和何二先生之间的父女情,”他说,“那时,总要压抑带你走的念头,因为猜到你想尽孝道。如今何二先生故去,未未,你是否愿意再考虑一下,随我南下”

何未调转身子,倚在书桌边沿“你已经到北平了为什么不当面说”

“是,我在北平。”

谢骛清回答“过去这些年,每次当面问你能不能和我南下,都被二小姐拒绝了。这一次想换个方式,或许,能有一丝希望。”

她眼已有热意。

细想想,确实拒绝过许多次。她爱着谢骛清,可没办法跟他走。

“上一次,我以半生功名,两省重兵都没办法带走你,”他说,“这一次,想再试试。”

她敛着息。

两个同时在北平的人,已认定夫妻名分的人,竟于电话里说着如此的话。

从回北平,她等着在小院子里嫁给他,从厢房嫁到正房。他总说还不是时候,不可如此草率。她想着成亲,他却筹谋着带她南下。

“我从没想过离开北平,从小住在这里,太习惯了。”她声音微微抖着,难以平稳。

那边安静着。

“但这一次,不想再耽误你了,”她柔声说,“过去,每次都是你北上来见我。以后,我不想让你再冒险,至少不要为了见我而冒险了。”

跟着谢骛清,带上斯年,以最精简、最隐瞒的行程,举家迁移。

她竟为这一个想法,被心跳震得胸口疼。

寂寂的一霎,像退回到恭王府的长廊内。

他说,他说不得不走,她说她不得不留。

谢骛清长久不语,久到她心里慌“怎么不说话了”

“我在六国饭店。”他答非所问。

“接你的车在门外,”谢骛清又道,“航运公司门外。”

听筒长久握在她的手里。难道现在就走斯年还在学校,哪里来得及。

“我有亲人到京了,想见你一面。”他说。

何未略放松,在白连衣裙外套上大衣,仓促而出。

一辆黑色轿车等候多时。不晓得是什么亲人,他难得如此郑重,派车接她。

初秋的北平,满目金黄。

轿车驶过宽敞的大路,转入东交民巷的入口。

那里拦着铁栅栏,轿车将她放到东交民巷外,本想驶入,不知为何被拦下,说是今日东交民巷这条窄路上都不可过汽车。天将黑,有人步行走入,去德使领馆的邮局给亲人寄信,问刚下车的何未,德领事馆在何处,她给指了地方。

她走上通往六国饭店旋转门的石路,穿过旋转门。

她的高跟鞋踩在地毯里,没一点点声响。玻璃门从她背后旋过。

十几步远的地方,等着她的男人立在那儿,地毯尽头,红木楼梯下。军裤军靴,许久未上身的装束。白衬衫是熨帖合身的,衬衫的立领没系,微分开他永远都像初见那夜,像那个久负盛名的少年郎。

谢骛清像等了很久,到背着手,把玩着一根黑色钢笔。他仿佛有心事,以指尖不停顶开钢笔笔帽,细微规律的“啪嗒”扣合声,反复在他手心里响起。

像旧时更漏的水滴,一滴滴数着时辰。

他看到何未的一刻,钢笔帽被彻底扣上,被递回给身后的一个年轻人。那人是陌生面孔,想来是从奉天带回来的。

“外边被人拦着,是出什么事了”她警觉地轻声问。

“没什么,”他说,“保定的同学会。”

何至于这样巧

六国饭店的舞厅门外,摆着一个宾客牌子,牵头的照旧是邓家小公子,名字在头一个。当初这牌子上的名字,就已让只宴客名流贵胄的泰丰楼老板诚惶诚恐,如今这上头的名字,有的早落魄无名,有的却是比过去更不可攀的大贵人。

保定的军校关闭于上一次的同学会后,时至今日,许多年轻人都淡忘了这个曾培育无数名将的学校。但一见到名牌上保定同学会,却像被提醒,回忆起过去这所学校的辉煌。

宾客牌下,最末尾还列着西江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等七八个讲武堂的名字,这些学校有些早消失于世,难得存留的也已经改了称呼眼前的一切,都仿佛昨日重现。

门口的士兵,见是谢骛清,直接开门放行。

舞厅内,到处都是穿着军装的男人,十几年前的军装。因各自来自的省份不同,军装式样都不同,还有些毕业后弃武从文的,找出读军校时的制服穿了。

像回到了辛亥革命的时代。

每个铺着白色桌布的酒桌,沙发,还有舞池旁在交谈的男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她行注目礼,隐晦,而又礼貌。对他们来说,何未年纪轻,算小一辈的人,但她是谢骛清的妻子,该有的礼节不可少。

“这都是你的朋友”

“昔日同袍,还有学生。”

谢骛清把军装外衣穿上,正襟而坐。

在舞池旁,这个圆桌子周围有白谨行和邓元初,还有那位扔过一块表在银盘子里,吓唬何未亲爹的男人。这位先生昔日年龄就是最长的,如今男人已迈入老年,笑意倒不显老态。

恭王府一面后,她同这个邵先生见过几次。

“二小姐。”

“邵先生。”她笑笑。

“清哥请我做证婚人,”邵先生理了理许久未穿的军装,笑着说。

她心中一震,看谢骛清。

谢骛清微笑着,回视她。

“我说,二小姐如今名声大,未必肯认我这个已失了势的人。”邵先生笑着道,“我这里准备了稿子,二小姐是否要过目”

何未仿佛失了语。

“简陋了些,”他在桌下攥住她搭在膝盖上的一只手,“但至少亲朋满座。本想请花童,怕有记者在外拍照,就省了这个步骤。”

她盯着谢骛清,盯了半晌,一低头,眼泪掉下来。

邵先生笑着离开,准备证婚仪式。

宾朋一一露面。七姑姑从偏门入内,走到一旁的圆桌旁,对她笑了笑“你九叔说,他过于受人瞩目,就不来了,由我全权代表了何家。”

她不知该答什么,愈发像被人推到了一场梦里。四九城内的一场梦。

“今日我受父亲嘱托,是来嫁妹的,”白谨行笑着,同七姑姑坐了一桌,“算娘家人。”

而新郎家的桌上,独自坐着郑家三小姐。郑渡一度想凑过去,到姐姐身边坐着,被她赶走。那一大桌子的空椅子,都是谢家人的。

再远些,是同谢二小姐交好的俄公使、法公使,在宾客位。

好似谢骛清已广发喜帖,除了她这个新娘,无人不知两人的喜事。

他没穿新浪该穿的西装,以军装替代,在座诸位宾客基本军装加身,外头守着的也是士兵。因在东交民巷,记者难进,极难走漏风声,就算有人因舞厅名单上的贵客想窥探内幕,望进来,见满座军人和老旧军装,猜到的只能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旧军官聚会。

这些曾献身辛亥革命,推翻旧王朝的军人们,聚在此处,为了一段不可外传的婚礼。

谢骛清给她的婚礼,最奢华的不过这满座功勋。至简,至诚。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