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六十五章 月笼山海关(3)(青石地砖上的石纹深浅不一....)

青石地砖上的石纹深浅不一,仿佛有文竹香。

“我是心甘情愿帮你的,”她轻声说,“那时对你,没有非分之想。”

谢骛清不禁笑了。

“有何好笑的。”

“只是好奇,”谢骛清道,“二小姐何时对谢某有了非分之想。”

“总是比你晚的。”她答。

“是吗。”

谢骛清微颔首,他离开椅子,来到何未的卧榻,挨着边沿坐下。他右手撑在膝盖上,笑着看何未。何未瞧着他的脸,手抬起,摸到的眉眼、短发。短发间,尤其在他的耳后,已见依稀白发:“除了有白头发,没变过。”

“当初你在这屋里等着我,想到没有,如今你和我都有了一个亲生儿子”她轻声问。

“初入京城,危机重重,”他道,“未敢肖想。”

谢骛清从未到过何家船运在京的办事处,吃罢早饭,他跟何未的车,前往宣南的船运公司。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和百花深处不同,正门外立着黄铜色的门牌,门梁上亦有牌匾,上为何之行亲笔书写的何氏航运。

小院内,搭着避雨棚,石路两侧皆是池塘。

金白、赤红的锦鲤摆着尾,自石径下游过。二小姐虽在四九城内传闻多,但从未亲自带男人进办事处,召家大公子来,也须正经在门房递名片,走正经流程。

今日一个面生、消瘦的男人不紧不慢走着石径,赏着锦鲤,引得门房和办公室内的几个小年轻在玻璃窗后,探头偷看。

“小时候,二叔没买宅子,我和他,还有哥哥便住此处。”她轻声道。

何未带他绕到院子一旁,那里有个黑铁栏杆的扶梯,通向屋顶。北平的四合院,屋顶又是一番风景。谢骛清和她上屋,他未问,也约莫知晓这是何知行的遗物。

一盏茶后,楼下跑上来两个男人,有争先恐后的心思,却有着属于读书人的礼貌,不愿当众失礼。

“少”先站到屋顶平台上的召应升,双眼泛红,又是笑,又是激动地想落泪。他把“将军”二字吞了回去。召应升两手在身前交握着。

另一位成熟男人亦是如此。胡盛秋几度启口,都被翻涌的心情堵住喉咙,最后摇着头,笑着道“平安就好,少谢先生能平安就好。”

何未仿佛见到两人身后,曾经一个是被运货箱送到天津,于法租界酒店房间面见谢骛清的少年。少年历经磨难,被军阀追杀、逊清朝廷的老太监折磨到形销骨立,憎恨这个世间,眼里不见光;而另一个逃不开四九城,被逼到六国饭店躲藏,和几个怀揣着同样志向的同僚,担心见不到明日的曙光

而今日,两人仍活着站在此处,成为运送抗战物资、掌控战时航路的核心骨干。

“他们刚在天津港完成了一次大迁移,”何未笑着道,“战时迁移,货运、兵士和寻常百姓,想在一个小小码头按时登船开船,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人和物的调度是一门学问。”

“二小姐教授的好。”胡盛秋立刻道。

“是,是。”召应升附和。

楼下,有人笑。

何未对这个声音熟悉得很,等人走上来,恍惚瞧了许久,认出留着胡须的白谨行。关外抗战的他,比同龄的谢骛清稍显苍老。虽蓄了胡须,眼中仍像盛夏荷塘的湖光。他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树影和阳光交界成一条线,落到他脚下。

白谨行的出现,让两位仰慕抗日将领的“少年”愈加心绪难平,张罗着添茶倒水,推着自行车出去买时下北平最时兴的茶点。何未拉住其中一个,耳语嘱咐两句,让他们去了。

“这两位,倒是热情。”白谨行被他们弄得啼笑皆非。

谢骛清没点破,和白谨行相对落座“热河的情况如何”

“十分好,”白谨行的笑容尽在脸上,“好到不能再好。几位将军振臂一挥,宣布成立抗日同盟军,已聚集了七八万人。”

抗日同盟军集结在张家口,白谨行自东三省转移到了河北省。

他昔日追随的一位吉姓将军,就是北路的前敌总指挥。“他当年被南京政府收编了,派遣去围剿红区,本人极力反对内战,主张抗日,后来被革了军职,强行送出洋考察,”白谨行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激愤难平,回国入党,决心开始抗日。”

这位将军,何未从邓元初口中也听到过一回,其后带着崇敬与好奇,托胡盛秋买到其出版的环球视察记。胡盛秋当时说,著书的将军出洋前,曾在宁夏省任省主席,对大西北感情颇深,著书立说为唤醒国人和当局,建设西北。

环游大半个世界的武将,为唤醒国人而著书,为抗战而归国,如今人就在张家口。

白谨行对西北军信心满满,短短时间汇聚了七八万人。

他说到兴起,热血难平。初夏的风,把他布袍子的下摆卷起,露出脚底下的长靴。

“倒是舍得穿军靴了,”谢骛清揶揄他,对何未解释道,“他从脱离西北军之后,就没再碰过压箱底的军靴。”

“要去各地军阀手里筹兵的,须底气,”白谨行笑着道,“平日穿不得,尤其在关外,风雪里埋伏着打倭寇,这么硬挺的军靴穿不得。”

脚步声打断他们。

胡盛秋提着一个红棕色木质食盒,上了屋顶。他识趣得很,放下,对两位将军谦逊地笑了笑,便下去了。

“这是”她打开食盒的盖子。

“果子干。”白谨行瞥了眼食盒内的三个带着白瓷盖儿的小碗。

何未讶然“你如何猜到的”

“某位对着部下,”白谨行低声道,“常说到四九城夏日的果子干,冬日的霜肠。”

“这里于他,已是第二故乡,”白谨行跟着道,“思乡亦思妻,却不好常挂嘴边,搅乱军心,可怜的一个人孤零零啊,只好回忆回忆北平的吃食。聊以慰相思。”

何未的心轻一跳,瞥他。

谢骛清笑着,叹气,摇了摇头。这对异姓兄妹每每相遇,都要将他谢骛清的前尘往事抖落出来。

白谨行入北平,面见几个老军阀部下,说服对方支持抗日联军,顺便亲自带密报给谢骛清。密报带到,吃了两口果子干,放了汤匙。女孩子家喜欢的味道,不是他喜欢的,更不是谢骛清喜好的。甜且腻人,倒似面前这对时不时眉目交流的小夫妻。

白谨行以眼风扫谢骛清,谢骛清含笑道“真材实料的杏干和甜柿饼熬出来的糖水。”

“是,真材实料,”老友笑着答,“在北平才能吃到的。”

白谨行走后,留两人在屋顶。

谢骛清难得享受清闲的这一日,立身而起,沿着屋顶的长晾衣杆,往另一处走。晾衣杆上晒着浆洗过的西装,熨烫过,在此处吹风,大多是办事处员工的。

“北方雨水少,”谢骛清缓步到屋顶另一侧,那处视野开阔,能见大半宣南的灰瓦屋顶,“若是在南方,晾出来没人看着,不留神就要被阵雨淋透了。”

她伸出双臂抱着他的后腰,脸贴到他的衬衫上“你这两年常在哪儿”

“湘江附近。”

湘江。还没去过。

那天午后,谢骛清于北平城的灰瓦屋到湘江。她心生向往。一年多之后,红军数万将士因南京政府的内战围剿,血染湘江。被鲜血染红的湘江水上,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悲壮话语。

华夏的这些河流,每一条都承载过历代英雄的英魂。河流不息,则英雄的故事不散。

“你过去常在漓江,”她遗憾地说,“我都没去看过。还有你说的桂林。”

看十万青山,看桂花满城。

“那里人喜好一种茶,”他说,“你一定没见过,叫油茶。用葱姜蒜煮的茶,撒上阴米,祛除湿气的。”

谢骛清突然来了兴致“为你煮一碗。”

他下了屋顶,进到办事处的小灶房。

灶房里的灯泡用得久了,不大亮,玻璃外壳被灰裹缠住,光线比院子里暗得多。

“给你换个电灯泡吧。”她靠在门边沿,小声道。

谢骛清摇头,笑了笑。

红区许多地方尚未通电,点着煤油灯,比这光线还差,他早习惯了。煮茶的食材不复杂,他记得个大概,煮出一碗冒着辛辣气息的茶水,以白瓷碗盛了,递给她。何未两手捧着,闻了闻。“阴米不好做,须糯米晒干,来不及,尝尝茶的味道。”他道。

何未对他的手艺信心不足,琢磨着,葱姜蒜和茶,倒都不是坏东西,轻抿一小口。滚烫的、辛辣的茶水沿喉咙流入腹中。

何未心中“五味杂陈”,看谢骛清颇为认真的神情,不好多说“倒是特别。”

一个警卫员冒头,瞧了眼何未手里的东西“这油茶先要猪油煸炒姜蒜的,茶叶也要炒过”还,要放盐。

警卫员被小灶房内的寂静骇住,敬了个礼,低声道“关外电报,郑三小姐入关了。”

言罢,果断后退两步,替两人关上灶房木门。

何未两手端着碗。谢骛清头次尽心竭力为她煮茶,舍不得倒。

谢骛清一只手斜插在西裤口袋里,盯着那碗里飘着葱花的辛辣浓茶,略静了会儿,自己先笑了“下回,还是喝桂花茶简单。”

她忍着笑,轻轻“嗯”了声,捧起白瓷碗,再次抿了口“这个也好,胜在特别。”

谢骛清轻叹,到她身前,接了,几口就喝完了。

何未急道“怎么都喝完了”

猜到她舍不得倒,还不如他喝完作罢。

谢骛清拧开银色水龙头,把白瓷碗冲洗干净,摆在了灶台上。透明水珠儿沿着瓷碗,往下淌,有一种独属于家的安宁,静得让人不想再离开。

” tart”bnk”

天才本站地址。小说网阅读网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