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七十一章 祈愿九州同(2)(自从同盟军成立,南京政府...)

自从同盟军成立,南京政府就想办法截断了察哈尔的运送通道,封锁了弹药、粮草和医药用品的供给,更禁止任何团体接济这支队伍。

察哈尔省内的他们,像一个被孤立的小岛。

谢骛清他们虽是连战连捷,却多日没有得到补给。连攻下三县后,抗日联军冒着连日阴雨,忍饥挨饿,赶赴到滦河河畔,等待攻打商业重镇多伦。

谢骛清和南京政府作战多年,已习惯这类“被封锁”的清苦日子,吃着炊事兵给的一个馕饼,在滦河边,等着前来会合的林骁。

约莫等到月亮出来了,林骁饿着肚子到河岸边,没等说上一个字,被谢骛清塞到手里半个馕饼,示意他吃。

林骁七八个小时没吃东西,没客气,狼吞虎咽吃着。

“这条河直入渤海,全长八百多公里,”谢骛清指着滦河,告诉林骁,“算这里最有名的一条河。”

林骁颔首,拍去手上的饼渣,听他讲。

他刚从东北义勇军那里过来,没顾上了解同盟军这边的情况。

“接下来要打的多伦,就在这条河的干流上,地势十分险要,”谢骛清望着月下水流,“那里是察哈尔和热河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古至今,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日本人把多伦当攻取两省的战略重镇,驻兵和武器弹药都很充足,还有空军支援。我们这里,什么重型武器都没有,一门大炮也没有。”

谢骛清言下之意这是一场硬仗。

当然再难,多伦都必须拿下。

林骁“嗯”了声,表示知道了。

谢骛清瞧着他饱经风霜的脸,笑着,捏了下他的脸颊“你这样,等打完仗回去,真找不到老婆了。”

林骁羞涩笑笑,没吭声。

“我再看看,有没有多的馕饼给你,”谢骛清说,“看着你像没吃饱啊。”

远处有蒙古族的人分食干粮,听到谢骛清回头问人要吃的,其中一个民兵队的队长就带着满面淳朴笑意,把最大的一块馕饼拿来,塞给林骁。

这次的同盟军,都是各地来支援投军的,有热河沦陷后留下来的军人,还有蒙古族的民兵、当地民众。谢骛清是大军之中的一支,大家不是正规军,没有统一军服,穿什么的都有,队伍碰上队伍,时常语言不通,比划着笑一笑,就成了兄弟。

谢骛清早习惯和他们互相接济了,林骁性子腼腆,愣了半晌,看对方那边有数百号人,怕人家口粮不够,不好意思收。

对方一看林骁还馕饼的动作,立刻冷了脸,生气地挥了一下手。

“拿着,都是自己人。”谢骛清笑着说。

林骁不得已收了,把从哈尔滨带来的白酒瓶子塞给对方,原想道个谢,无奈语言不通,只好给了对方一个用力的拥抱。

对方倒是懂林骁的心思,重重拍他的后背一下,笑着松开,径自走了。

谢骛清等人走了,问林骁“滴酒不沾的人,学会喝了”

林骁低头,接着吃馕饼“关外冷,雪季不喝两口,扛不住。”

谢骛清笑了笑,走到滦河浅滩的水旁。

他半蹲下身子,捡起一粒石子,像个少年,猫腰将石子丢到河水上,几个水波纹散开,涟漪难消。

“我和老赵,在这条滦河认识的。”他轻声说。

赵予诚,一个留在军阀混战时期的人。

“他也是热河人。”谢骛清轻声又道。

月下的滦河,宽而宁静。

谢骛清在义兄的故土,只觉重担压身。亦或是,河山压身。

他默了会儿又道“过去打军阀,我们在漓江边打过,湘江边打过,北伐到过长江,没一场仗好打,但都打赢了。如今在在滦河输了,就说不过去了。你说是不是”

林骁不善言辞,点头。

“睡一个小时,我们是先锋队。”谢骛清说。

7月7日,抗日同盟军进攻多伦。浴血奋战数个昼夜,僵持不下。

日军派飞机轰炸同盟军阵地,死伤无数。同盟军坚守不退,组织敢死队三次强攻,夺下城外阵地,逼日伪军退回城内。

7月10日,日军再派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同盟军连一门大炮都没有,无法对抗飞机轰炸,伤亡惨烈。

面对敌我悬殊的兵力和武器,吉将军的指挥部决定,由一小部分人乔装百姓,混入城内,里应外合。很快,以数位将领为首组成的四十人队,乔装改扮,准备分批入城。

谢骛清和那个懂得蒙古语的警卫员一起乔装成从宝昌、沽源败逃的伪军,成功混入多伦城内。两人一进入多伦,凭着警卫员的故乡语言,藏身在多伦县城内的老乡家里。

“换上这个,”老乡把家中的旧衣裳翻出来,给两人,“我送你们去庙里。”

在老乡的帮助下,两人伪装成平民,成功藏身马王庙。

混迹在多伦城内的同僚们,有的伪装成回民,藏身在清真寺,都在各自摸索着日伪军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地方堆积干草,等待时机。

7月12日拂晓,城外同盟军发起总攻。将士们组成敢死队,肉坦匍匐,拼力登城,和城内里应外合,一时间火光和枪声四起,夺下多个城门。

城外,东北义勇军骑兵乘胜追击,追击溃散四逃的日伪军

至12日中午,艳阳下,枪声渐渐停止了。

沦陷72天的多伦,经过五昼夜的浴血奋战,终被同盟军收复。

这一日,消息传出,全国沸腾。

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队首次从沦陷区收复重镇,是全国抗日战争第一次大胜。

当夜在多伦,有从张家口运送来的十几卡车的面粉、蔬菜和猪肉。这都是因为战事,粮食同样短缺的张家口老百姓捐赠的。

同盟军的弹药和粮草历来都是自筹,完全没有后援,难得一次性获得如此多的食物,但分给几万人,也是杯水车薪。谢骛清带着分来的猪肉,到老乡家表示感谢,被强留下来,十几个许久没沾过肉腥味的男人,围坐在老乡家的炕头上,吃着猪肉汤汁熬煮的面。

老乡和他们闲谈,问家乡,天南海北的都有,问到谢骛清这个看上去是个带兵的人,问他吃得惯北方的面不谢骛清捧着面碗,答曰“我在保定读过几年书。”

“保定是我老家啊,”老乡笑呵呵地说,“那里有个军校,最有名的就是那个军校。可惜二几年就关了,好些有名的人,都从那里出来的。”

谢骛清点点头“对,是个好地方。”

“有机会再去啊”

谢骛清笑笑“有机会。”

他吃碗面,把留的一块肉,夹到了林骁的碗里,收了筷子。

一个警卫员进来,给了他一个阵亡名单,低声说“受伤的人,先送去北平和天津的医院,北平那边同意接收了。阵亡的这些,说要安排葬在张家口,那里有个烈士陵园。”

谢骛清细看上面的名字。

这上面的人,五天前还在滦河旁,借着月色分食干粮,等着兵分三路攻打多伦。许多人前来支援,并非本地人

“就葬此处吧,国土即故土。”谢骛清说。

谢骛清带队伍驻扎的地方,是攻城前藏身过的马王庙。

等着明日被送走的伤兵们,被安置在有屋檐的前殿。谢骛清问林骁讨了一盏煤油灯,在殿后的门槛上坐着,把几张战图对折,搭在腿上,再从战图当中抽出一张未着一字的信纸。

同盟军被封锁在察哈尔,和外界通一次电报不容易,更不安全。

他从开战以来,没给过未未一个消息。

趁着这次伤兵去北平,他想写封像样的信。

煤油灯的火苗跳动着,让他想到离开北平前夜。

结婚多年,和她通信仍是个难事、难题。让谢骛清写一封起义电文,通电全国旧部,他不必深思,便有话语交待。而对未未

他转着手里的笔,轻打了几个圈儿,最后笔尖落下。

多伦大捷,归期将近。

何未在协和医院探望过伤员后,拿到一封家书。

她小心收妥,带回船运公司的办事处,没来得及拆,门房间递来一张名片,竟是位老友从南京归来的召应恪。

“快请召先生进来。”

何未将信放下,她有更要紧的事,须在看信前问个明白。

召应恪带着一个秘书进来。他让秘书拿着棕色行李箱,等在外间会客厅,而他则单独进了书房。何未把门关上,和他先后坐在离门远些的书桌旁。

“你可收到我的电报了”何未轻声问,“南京政府对察哈尔的封锁要到何时我这里有不少子弹和药品,还有食物想送过去,根本拿不到通行证。”

问完,她又担心地说“他们之前打下三个县,已是粮弹紧张,如今再强攻下多伦,得不到补给和支援,没有办法再打下去了。”

“东三省那边,都没有封锁的这么严。他们是抗日同盟军,要打日本人的,不支持就算了,还要封锁粮食,不许社会团体接济,这是要逼死抗日的队伍吗”

注意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