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都市 > 夜阑京华 > 第七十六章 华夏万古长(1)(走廊外的喧闹,随时辰推移...)

走廊外的喧闹,随时辰推移,渐散了。

谢骛清在包厢隔间和衣而眠。

何未拿起他用过的竹筷,把剩下的两块炸香椿送入口中。她嚼着嚼着,眼睫已被泪染湿。她见谢骛清睡得不是很舒服,轻放筷,俯身过去,两手解他的衬衫。

“什么时辰了”谢骛清低声问。

他半梦梦醒间,问了旧日时辰。

“卯时三刻。”她作答。

默了半晌,他道“快天亮了”

“快了。”

何未从他的呼吸中辨别到他已再沉睡,离开卧榻。

泰丰楼内的包厢只有三四个还亮着灯,牌局全散了干净,有同谢骛清一般醉酒的客人被人搀着架着,朝外走。何未绕过转角,迎面看到谢骛清的警卫员避让开酒醉的京城贵胄,看到她,急忙走近,轻声问“将军还在里头”

“嗯。要紧事”她问。

警卫员点头。

何未带警卫员回包厢。谢骛清似刚撑着身子坐起,手肘搭着矮桌,自倒了半杯茶。他抬眼,看到警卫员,警卫员竟踌躇不前,不知该如何说。

“说。”谢骛清低声道。

“张家口天亮后将要通电全国,冯将军下野。”

“继续说。”他又道。

谢骛清拿起矮几上的茶杯,十分平静。静到警卫员情不自禁控制着说话的语态,把忐忑和踌躇都从面容上抹去。他要像自家将军,宠辱不惊,哪怕做不到,都不可慌张“冯将军下野后,张家口的抗日同盟军总部将会撤销。”

谢骛清颔首,向外挥挥手,让警卫员先走。

张家口总部取消,冯玉祥下野,等于解散了抗日同盟军。

何未轻合拢那扇推拉门,调头,瞧着他“酒醒了”

谢骛清抬眸,对她笑着说“若说醒,还不算。不过昨夜真感受了一回,何为醉生梦死。”

“难怪我二叔喜欢你,他过去说过醉生梦死这话,”她挨着他,在矮桌对面坐下,把高跟鞋脱掉,曲着腿,倚靠在墙边,“他说,生逢乱世,醉则生,梦醒则死。”

谢骛清品了品此话,略一颔首“二先生高见。”

“八国联军烧过北京城之后,城中断粮,老街坊们吃不饱。我亲爹有钱,不肯开银票买粮,后来二叔和他朋友就冒险从城外运粮进来,救济灾民。后来有了名声,就被眼红的人诬陷倒卖粮食,抓进牢里,”何未回忆,“那年,他才二十来岁。”

“这段你讲过。”谢骛清道。

“还有一段,哥哥私下给我说的,”她轻声给他讲,“他有喜欢的女孩子,是他的学生。他留学时在一个华人家庭做家教,教人家的。后来,二叔从牢里出来,再没联系过。”

“我二叔年轻时,在京中颇有名气的,”她继续道,“不比你这个谢少将军差。”

“何二先生的风姿样貌,确在骛清之上。”谢骛清附和。

“我若是那个女孩子,同二叔有过情分,再遇到旁人,怕是难以入眼了,”她凝视着谢骛清道,“昨夜见你酒醉,怕说了你听不懂。谢骛清,你确实误了我,在百花深处,你就不该让我看到你。”

谢骛清和她四目相对。

她笑“不该好好的军校不读,偷跑出去,参加辛亥革命。不该,打仗打得那么好,名气大得让人害怕。”

谢骛清被逗笑了“是谢某的错。”

“不该让我七八岁的年纪,就听说了谢骛清这个名字。”

“是,”谢骛清轻声附和,“谢某的错。”

“那天我知道你是谢骛清”何未小声埋怨,“一夜未眠。”

谢骛清静看着她。

良久后,何未才道“我们家都是至字辈的,我过继给了二叔,才改了名字。我的名字,你该猜不到是何意。”

他摇头。确实猜不到。

何未凝住他,轻声道“不知,前路如何,却知,前路为何。”

烛火闪动,无声无息。

谢骛清仿似见到许多过去的影子,有名的无名的,不计其数。

“取得就是为何二字。”她最后道。

8月5日,在日军和南京政府的双重压力下,冯玉祥通电全国,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

三日后,日伪军大举进攻,多伦再次沦陷。

吉鸿昌将军坚持率军抗日,带领余下数千人,和日军、**周旋于长城内外,最终不敌。

次年,曾收复多伦的主帅吉鸿昌将军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吉将军第一次被逮捕时,被人押往北平,在车上讲到关外抗日战场,感动了押送人,被偷偷放走。后来却在天津法租界,被人设计逮捕,带回北平陆军监狱。”

何未在火车包厢内,缓缓拉上车窗的布帘,对从南京上车,前来接迎的军官说“吉将军辞世前,留了一首诗。”

“卑职听过。”军官肃声道。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一代抗日名将的诗词,字字带血,谁不曾闻。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

每一日,从北方南下的实业家不计其数。

京报主编汤女士舍弃全副身家,撤离北平,京报正式停刊;

天津久大精盐公司,那个生产出国产第一袋精盐,浪漫得在盐袋上印出海王星的企业家,因日本人入侵平津,关闭盐厂,带着设备南下;

何未也如先前所言,一旦北平沦陷,举家迁移,绝不留一艘轮船为日本人所用。

“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斯年在金属车轮碾压铁轨的震动声里,轻声念着课本上的诗词。

“这句诗,说的正是衣冠南渡,”何未道,“历史上有数次北方士大夫,还有学子们的南迁,都是因为外族入侵,或是战乱。”

斯年细品“衣冠南渡”四字。

车厢门突然被扣响,陪坐的军官走过去,把车门推开一条缝隙,和门外人低语数句,回身,低声道“京汉火车站到了。”

“是武汉到了吗”斯年小声问。

“对,是武汉。”她答。

武汉,她从未来过。

全民抗战爆发,国共再次合作,南京政府从10月底开始往武汉迁移,四大银行和各国驻华大使也先后迁至武汉。江城成为战时政治、经济的中枢。

同一时间,致力于抗日救亡的各界人士,全都汇聚在了这个九省通衢。

这趟南下的列车上,不止有军官、企业家,还有文艺界的名人、报业先驱和背井离乡的流亡学生。隔着一道门,已闻隔壁车厢的喧嚣。尤以年轻人们亢奋收整行囊、争相下车的言语对话最清晰。

斯年仿佛被感染,迫不及待地把课本塞进书包。

虽何未没讲,但小女孩冥冥中感觉到,在武汉能见到阔别已久的父亲,还有从出生就被藏在香港长大的弟弟

“弟弟会叫姐姐了吗”她小声问,背上书包。

何未轻点头“会叫了,会背诵的诗词,比你小时候要多。”

他们随人流下车。

京汉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年,是当年第一条长铁路的南端终点站。何未幼时,二叔南下,她问,这一趟要去哪二叔在正阳门站台上,朝南指,讲说到这条铁路的最南处。

如今,她算是亲眼见到了这座法式建筑。

她牵着斯年的手,自车站正门走出。石门正上方,有一只展翅的苍鹰,俯瞰人海。

人头攒动的车站外,何知妡一身天青色儒衫长裤,长发被绑成一个大辫子,垂在身后。她负手而立,于一辆黑色轿车旁,遥望何未和斯年。

斯年几步跑过去,拥住何知妡的腰,闷声道“七姑奶奶。”

何知妡不禁笑,摸着女娃娃的头发,吩咐两江航运办事处的人为何未一行人搬运行李。她同何未大略讲了,长江沿岸码头的运卸货和客流情况,待坐到车上,才认真盯着何未的眉眼看“此一时,我又与上一回见大不同了吧年年岁岁催人老啊。”

何未一怔,瞧见七姑姑已显疲态的眉眼,莫名想到离开北平前,在京郊的某个小院子见到的那位祝先生“有一位先生,被日本人几次登门拜访,想请他出山。他说,只想种菜,不愿再披挂登台。”

七姑姑也是一怔,随即笑。

“他可是唱樊梨花的人,”何知妡轻声道,“怎会为日本人披挂”

樊梨花,昔日征西兵马大元帅,凭借一柄九凤朝阳刀,平定西北边患的巾帼英雄。

“我问他,可有话给你。”

何知妡笑着说“你倒是好,一见面便提旧人。”

“祝先生喝了半盏茶,说,问问她,白日里可好。”

何知妡默了半晌,难得露出小女儿的一面,目光下行,忆起少时两人学艺,师父不同,练功辛苦,能见的机会不多,每每在院子的回廊里碰上都天黑了,祝谦怀都尽量在女妆下保持着男儿本色,腰杆笔直,盯着她瞧两眼,讷讷问句白日里可好

轿车在路上行驶,车后座有着片刻的安静。

何未不愿惊扰姑姑,握着手袋,隔着珍珠刺绣的软布,像能摸到那张纸。那是一封电报

江城冬寒起梅香,盼一会。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