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659章 盖棺定论

水浒新秩序 第659章 盖棺定论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拿下燕京后,大名府的同舟社总部便在社首的命令下,启动分批搬迁计划。

监曹曹首孙石是首批到达燕京的部曹官员,其人刚到燕京,便被徐泽喊来问话。

“石头,南边这段时间有哪些情况”

孙石显然早有准备,当即拿出一个小册子交给徐泽。

小册子上零零碎碎记录了不少东西,近期的消息主要有四条。

其一,知大名府事詹度有上表劝进之意,又担心会打乱社首的计划,曾私下找孙石以言语试探;

其二,河北、京东大族北迁置地热情突然高涨,为争北上“指标”和分配好地,有人托关系找户曹曹首朱武,朱武拒见;

其三,列入第二批搬迁的教曹和书院尚未正式启动,就有不少河北、京东士子询问能否随书院到燕京旁听,还有士子询问同舟社何时再开恩科;

其四,梁子美身体不适,其长子朝请大夫梁严祖以照顾老父为名辞官,被梁子美驱逐出家门。

“呵呵,这些家伙们的嗅觉倒真是灵敏啊。”

这四条信息的“主角”是不同的人,所列之事有公有私,但都是围绕一件事情

同舟社北伐即将大功告成,徐泽取代赵氏坐天下之势已成,想要政治投机就必须抓住这最后的绝佳机会了。

只是,有的人做得巧妙,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有的人却做得太粗糙急切,有些上不了台面而已。

人性趋利,自古如此。

指望这些“聪明人”老老实实听从安排,不琢磨人而专心琢磨事,是不现实的。

以詹度的异常表现为例。

其人并非徐泽的嫡系,由出任边地的知真定府事改为知北京大名府事,算是升迁。

但詹度应该很清楚,真定府直面蔚州和赵宋河东两面,位置极其重要,必须用同舟社放心之人。

而其人被调到大名府,也是因为同舟社总部在大名,好将他放在总部眼皮底下架起来。

现在总部即将迁徙至燕京,形势再次发生变化。

詹度之职位不仅敏感,还远离燕京的同舟社总部,却靠近东京的赵宋朝廷。

其人有意上表劝进,主要还是表明自己绝于赵宋而一心只为同舟社做事的态度。

其实,不止詹度,拿下燕京后,军中将校就已经在讨论此事了,被徐泽压下。

詹度懂得明哲保身,清楚以其人在同舟社的地位,绝对不能抢此等“头功”,才会先私下试探社首铁杆嫡系孙石的意见。

同舟社发展到了如今这一步,建国已是必然。

徐泽也不是做事扭捏的人,该即位时自会即位。

但现在南京道刚取,尚未完全安定,这事还要再往后推一推。

劝进是为人臣子者表忠心捡功劳的绝佳时机,但也不能乱劝。

哪些人能上表,哪些人不能上表,能上表的人又该以什么样的顺序上表,都有不成文的“规矩”。

同舟社发展到了现在这一步,已经很少有具体事务必须徐泽这个社首亲力亲为了。

其人的主要精力用在制定规则和战略,考察选拔维护规则和执行战略的人选上。

劝进是此时建国前必走的形式之一,也可以是徐泽考察治下有效手段。

“好吧,这些事我已经知道了,燕京与之罘、平南、诸城和大名等地的情况都不同,我们以后一段时间要立足于此,你要抓紧时间将监曹的相关职司完善起来。”

孙石点头,退下,徐泽又命林完喊来外曹曹首王四。

因为外曹的很多业务和军事情报有关,所以王四直接随大军行动,比孙石到燕京的时间更早。

其人在社首传唤之前,正处理完开封府刚报上了的情报。

一进官厅,王四就立即拣重点说汇报。

“开封城中已经传开了同舟社北伐底定燕京的消息,民间热情极高,但朝廷的表现异常冷淡,我估计王黼坚持不了多久。”

“这厮心思重啊”

拿下燕京后,徐泽就立即向赵宋朝廷报了捷,并命外曹在开封展开宣传。

其目的当然不是请功讨赏,而是为了同舟社下步的战略铺开宣传。

至于赵宋君臣的矛盾心理,也很好理解。

同舟社北伐成功固然是好事,开封军民至少不用再担心北虏会随时南下了。

但徐泽全取燕云,一血赵宋百年之耻,便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

只要稍加运作,即可盖过得位不正的赵氏,获得“大义”名分。

东京城中的赵官家之所以能在祸害天下这么久后,还可以赖在龙椅上,靠得是虚无缥缈的“大义”。

现在,连“大义”都快没了。

该怎么办,赶紧禅让么

所以,站在教主道君皇帝的角度,平心静气地接受同舟社北伐成功的事实是不可能的。

但赵宋朝廷不是赵官家一个人的朝廷,徐泽大势已成,别有心思的大臣肯定大有人在,面对同军攻下燕京的消息,不应该表现这么冷淡才对。

朝廷异常反应的背后,最大的可能是王黼可能已经失势,或者,其人又与赵佶勾搭在一起了。

徐泽其实不太关心赵宋朝廷对北伐成功的反应,也不怎么关心王黼的命运。

他要的只是在北伐的关键时刻,赵宋别拖自己的后腿就行。

现在,同舟社已经在燕京站稳脚跟,王黼也不是自己的亲信,双方当初的合作也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赵佶既然想闹,就让他闹吧。

等得就是你们闹

放下赵宋朝廷之事,徐泽又问起辽国朝廷的处理情况。

“辽国遗臣的分化、渗透怎样了”

“计划比较顺利,辽人安心了不少,很多人怕去见天祚帝,主动卖身投靠,我不敢收太多,只安插了三个钉子。”

“嗯”

徐泽点点头,认可了王四的想法。

李处温、萧德妃率众投降后,经过甄别,同舟社吸收了一批愿意做事的辽国旧臣,又整编了部分辽军。

但剩余的辽军、宗室、特权贵族和百官还有近两千人。

除了军队,其余全部被集中看管并强制劳动。

这些人初时不知道自己会面对怎样的命运,还老实了几天。

但日复一日的劳作不是这些贵人受得了的,见同舟社讲规矩后,便有人开始挑事,软磨硬抗同舟社的改造行动。

徐泽自不会心软,下令杀了两批不服管教的北辽遗臣后,剩余的人员才真正老实下来。

王四见社首没有疑义,乃问道

“耶律淳是不是该下葬了”

“可以。”

当日,耶律淳刚刚咽气,尸骨未寒,同舟社的前锋就打到了燕京城下。

慌乱中,辽国百官只顾着投降新主子,自然没有人也没有时间将耶律淳下葬。

徐泽进城后,急于稳定城中秩序,也没时间处理这位篡逆的后事。

其人只是受降后,应萧德妃的乞求,派人给耶律淳打制了一副棺椁。

并在城中选择了一处绝户民房,作为其人的停灵处。

契丹人建国后,主动接受汉人礼仪,又融入了很多佛教的规则。

人死之后,也是要遵守“斋七”之习俗的。

但辽国已灭,同舟社诸事繁杂,为耶律淳守灵的只有萧德妃和太监、宫女各两名。

自不能真遵照俗礼,搞什么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就七日作一次佛事,一直等到“七七”四十九日再除灵

萧德妃主动请求“次七”之后便择日将耶律淳下葬,以入土为安。

耶律淳曾经一度被辽人当作中兴大辽的希望,为他谋立篡位而摇旗呐喊,甚至慷慨赴死的辽地豪杰不计其数。

但实际上,其人不过是面对大辽无可挽回的山河日下之势,辽人集体幻想出来的虚假英雄而已。

耶律淳篡位前,曾受天祚帝之命都统诸军对抗金国。

其人到达前线后,却长期顿兵不前,不仅没有尺寸之功,还一手制造了怨军哗变。

面对社稷覆亡的危难,耶律淳倒是挺身而出,担起了国人对其期待的责任。

但其人篡位后,对内不能团结统合朝野力量,对外也没打赢反侵略的战争,自己还荒唐地死于兵败后的惊吓。

这样的无能之辈,最大的价值,也就是充当凝聚部分辽人之心的旗帜。

而随着同舟社接管燕京后的一系列管理措施落地,这个所谓的“人心”,也只剩下了总数千余人的天锡亲卫、辽室宗亲和朝廷百官了。

实际上,这中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厌倦了担惊受怕的逃亡生活,只想安定下来。

见识了同舟社带来的秩序后,这些人也很想向徐泽效忠,留下来为同舟社做贡献,只是徐社首不愿意接收罢了。

说白了,人死如灯灭,作为亡国的伪帝,耶律淳的后事再怎么草率,都没人敢嚼乱舌头。

无论是徐泽对失败者的“宽容”,还是萧德妃为了亡夫的含垢忍辱,都是为了在世之人的利益。

萧德妃是为了保住大辽宗室,徐泽则是为了尽快安定燕地人心。

二者逢场作戏,不过是各取所需而已。

但为耶律淳下葬,却不是萧德妃一个女子能操持的,徐泽想了想,补充道

“这事不宜由耶律大石牵头,就让耶律定天祚帝的儿子主持吧,你去跟他说。”

“明白”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