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672章 武力威慑

水浒新秩序 第672章 武力威慑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实际上,张邦昌在馆舍等待的这段时间,徐泽就已经完成了祭告天地登基仪式。

这会,其人正在主持召开本国第一次大朝会。

基于建国之后,同舟社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是经营北疆,以平灭金、辽,消化高丽,慑服漠北势力,徐泽最终将国都定在了燕京。

但燕京城最鼎盛时也仅有居民三十余万人,规模太小,且实行坊市分离的落后管理模式,市政建设指标更离徐泽规划中的大都市相差甚远。

同舟社拿下燕京后,徐泽就命工曹以工代赈,对城市进行扩建。

燕京城的扩建拟分三步走,徐泽计划在五十年内,逐步建成至少可容纳两百万人居住的的超级大都市。

这显然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与之相适应的道路交通、河湖水系、街道规划之类的市政建设和都城供给保障配套等,绝非一朝一夕可成。

同舟社现在建国,自然赶不上燕京新城落成了,徐泽因此直接使用了原本的大辽南京行宫宣和殿。

当怀着一肚子心事的张邦昌随引导官员来到宣和殿外时,大同王朝的第一次大朝会已经进入尾声。

之前的祭天登基仪式上,徐泽就已经确认了同舟社所建之国的国号为大同大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随后下诏,更改了西京大同府为云中府,年号正乾。

这次大朝会上,大同正乾皇帝徐泽宣布了本国的政治组织架构,并任命部分官员。

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宗泽和赵遹两大热门人选都没有做成首相。

当然,这二人不会有意见,其他人就更不敢有意见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按照封建社会流行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传统,徐泽登基之后,臣下是要避皇帝名讳的,宗泽就必须改名,百姓也不得再用“泽”字。

避讳本意是为了维护君王或尊亲的威严,却给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以至于闹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

而国讳则更加严肃,科举考试中,考生触及国讳之字,轻者落选,重者获罪,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随着王朝延续的时间增长,避讳字会不断累积。

常用汉字本就不多,百姓学字困难,还会一不小心就会犯讳,这种为一人而禁若干字的文字游戏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不便。

赵宋流行的正常操作,是皇帝册立皇太子时,就给太子生僻字名,或者干脆凭空造字,以予臣民方便。

但徐泽不想自己改名,也不想臣下改字。

其人直接以自己的名、字出处“泽及万世不为仁”简单说就是做的好不是为了世俗为了那些仁义礼信之类,而是自己内心的本真为由,下旨永久废除避讳制度。

大同王朝不以旧儒治天下,皇帝又威望卓著,说一不二,自不会有不长眼之人跳出来,反对这道极人性化的旨意。

当然,候在殿外的张邦昌等人现在还是不知道大同朝堂背后的故事。

“宣大金使者完颜蒲家奴、完颜宗望,大辽使者大石进殿”

上殿后,张邦昌自然不敢直视徐泽,但匆匆一瞥,其人仍注意到了大同皇帝身上穿的是赭黄袍。

大宋太祖虽然在陈桥兵变时被部下“黄袍加身”,但宋朝皇帝实际上很少穿黄袍。

宋乃火德,尚红,皇帝祭天时着上青黑、下黄赤的大裘冕,其他重大礼仪场合多着绛大红罗袍和履袍也是绛色,日常才会着红衫袍或赭黄、淡黄袍。

徐泽在这么重要的礼仪场合却穿着赭黄袍,莫非大同乃土德,意在灭宋

就在其人胡思乱想间,金辽两国的使者相继向徐泽行礼。

“大金昊勃极烈完颜蒲家奴、皇次子完颜宗雄拜见大同皇帝陛下圣躬万福,万岁”

“大辽镇国将军耶律大石、秦王耶律定拜见”

此时惯用的外交礼节是不同规格国家行不同的见辞仪,张邦昌却惊骇地发现金辽两国的使者所行的皆是跪礼

徐泽其实不太在意跪不跪,大同的礼仪承自赵宋,并做了适当简化。

大多数场合下,大同百姓见官员,臣子见皇帝,都只拜不跪。

但蛮夷见天子而不跪,就如同辽国捺钵上部酋见皇帝而不舞一样恶劣。

时俗如此,徐泽自不会在这事上标新立异,完颜阿骨打都能为大同皇帝破了十年不舞之戒,他的臣子跪自己更是天经地义。

重大外交场合,天子与外国使节的互动都只是走过场而已,不会出现大殿之上外使给皇帝出难题的演义情节。

真要有这样的事,只能说明这个国家已经山河日下,在外国面前抬不起头了。

大同王朝尚未立国就已经力压金、辽、宋,臣服高丽和日本,自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待这套程序走完,徐泽便移驾宫外,邀请各国外使登内城南门楼观礼。

外使进宫时,走的是内城西门,张邦昌还以为缺乏底蕴的大同王朝没什么规矩,等随徐泽登上南门楼,才倒吸一口凉气。

门楼下,早就拆出了超大型广场上,近十万人立在期间,几无声响。

而完颜蒲家奴和耶律大石等人的注意力,则放在了广场西侧黑黝黝的大炮和东侧鲜盔明甲的同军方阵上。

此时不比后世,没有合适的扩音设备,讲话是不用考虑了。

徐泽抬手示意,城上的掌旗手立即调整大纛。

城下久候的百姓,立即在各自方阵负责人的指挥下,呼啦啦地跪倒。

“万岁”

“万岁”

“万岁”

城门楼上大纛再次调整,百姓尽皆起身肃立,众臣及外使随着天子的目光,看向了东面的礼炮阵。

为了保证持续释放效果,负责此次阅兵的时迁一共调度了五十四门火炮做礼炮,并将之分成三组,每组十八门。

尽管没有装填炮弹,但十八门火炮齐射的声势仍然让城门楼上的张邦昌两股战战,其人不自觉地想到东城城能在这种声势骇人的武器面前坚守多久

而完颜蒲家奴、耶律大石、李资谦和藤原忠通等使者的心情,则更为复杂。

这些人或是第一次远距离见识如此恐怖的武器,或是早就见识过,并且心有余悸。

只有极少数人,用心记住了火炮鸣放的次数一共是二十八响。

徐泽并没有向任何人解释这一点,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猜想。

其中,最能让人信服的一点是正乾皇帝此时恰好二十八岁。

礼炮鸣放结束后,紧接着开始阅兵式。

阅兵并不是新鲜事物,赵宋也阅兵,但和大同的阅兵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徐泽只是让时迁将队列行军稍稍做了调整和规范,并没有参照后世齐、正互换步的模式,此时根本不具备那样的条件。

一共十八个方阵,全部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师营中挑选,仅从军士脸上漠视生死的表情,就能看出这些是精锐无疑。

大同的开国仪式显然不合礼仪,但观礼的外使都明白此举就是**裸地武力威慑,大同王朝以武立国,不惧任何挑战

s以下字数未超200,不额外收费

特别感谢书友“arc邱”的年号。

同舟社脱胎于封建礼仪繁复的赵宋,虽然有徐泽这个穿越者的主观意志作用,但大同王朝的臣子毕竟来自旧王朝,礼仪再怎么简化也会比现在复杂得多。

所以,外使见辞仪不可能像本章描述的这么野鸡,为免水字数,此处便作了简化处理。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