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673章 权力归一

水浒新秩序 第673章 权力归一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4 23:54:28 来源:就爱谈小说

以此时的生产力,灭尽已知世界的所有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的,真要这么做的话,只会缔造一个骤兴骤灭的战争怪胎。

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目的大同王朝,自然不是只知道扩张而不懂得改善民生福祉的低级政权可比。

徐泽之所以要在开国大典上搞阅兵,也不是为了满足其人对后世生活的怀念,而是有深层次的原因。

其一,塑造大同王朝的尚武基因。

仅靠关起门来阅兵,当然无法让一个王朝真正强大。

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阅兵也不能随便阅,必须设立相应的门槛。

诸如必须经历过血战的师方有参加阅兵的资格,有战功者才能站排头等等。

徐泽计划逐步将阅兵规范化,固定化,每隔若干年组织一次。

新王朝新气象,大同政权虽然脱胎于孱弱的赵宋,但其“合法性”却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尚武能战是大同的立国之基,任何时间都不能忘记这一点。

其二,为大同的国家建设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

灭辽之战,大同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取得的利益已经够多了。

在简单消化这些已经到手的利益,并完成同舟社向完整形态的国家组织初步过渡之前,徐泽并不打算继续大肆扩张。

所以,其人才会鼓励完颜阿骨打燃烧生命去完成灭辽的“历史使命”,并放任赵宋在朔州和应州鬼鬼祟祟的行为。

阅兵只是一种形式,同军还有其他配套行动,以警告金、辽、宋等各方头脑要清醒,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做不得。

你们彼此之间打出狗脑子都行,但千万不要试图挑战大同。

国家一旦建立,就不能再轻易瞎折腾,要讲究计划性和连续性,最初的组织框架就非常重要。

大同王朝的政治构架在原来同舟社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军政分离的大原则没变。

原本的社务部所有“曹”全部转为“部”,并在十一部的基础上增加一部,所有部首职务皆以“x部尚书”冠名,下设侍郎。

完整国家政权和区域性社会组织的功能有明显区别,改社为国,也不是换个名称而已,各部的职司自然要做作相应的调整。

比如,宣部增加礼乐、宗教、民族等职司;

而原本执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培训的吏曹,则因职权过大,被徐泽一分为二,增加了一个“训”部。

训字从言从川,本义为用言语贯通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顺畅。

训部主管官吏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大同的官员不再是科举一考定终身,要走上更高更专业的职位,就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

吏部晋升、调整官吏,要先由训部提名。

皇帝有破格提名权,但提名人选要经训部追加培训。

教部掌管官吏来源关口,吏部掌管官吏在岗考核和任用,训部则对官吏实行全程培训,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才使用管理的封闭圈。

很明显,以大同当前的人才储备形势,训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行使部分职权。

实际上,其他各部成立之初也差不多。

同舟社从五年前的之罘湾大改组后,社务部各曹的职司就在运行中不断完善,直到今日还在调整。

制度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一撮而就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出现。

此次官制调整,最大改变就是社务部长史一职直接被皇帝取消。

自古以来,就有君权和相权之争。

宰相之职,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最初的名称并不固定,职权也有大有小。

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丞相制度。

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既是国务总官,又是皇帝家务总管。

为防其职权过大,凌驾于君权,又设立御使大夫为副丞相,对其进行限制。

汉承秦制,仍设丞相一职,职权非常大。

高祖刘邦死后,柔弱的孝惠皇帝刘盈便被曹参欺负得只能垂拱而治。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设立尚书台,削夺丞相的权力。

后来,这一制度一直到魏晋南北朝。

隋唐到宋,设三省六部,三省共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不仅三省正副长官皆为宰相,只要被皇帝授于“参与朝政”“参知政事”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官,也是宰相,

由此,导致宰执官数量不断膨胀,特别是赵宋,经常达到十多人,以至于有人戏称“宰相论斤称”。

宰相队伍不断壮大的本质,并不是相权在加重。

而是恰恰相反,此乃延续前代传统,继续削夺相权。

徐泽穿越到此世后,就一直在学习历史,自然清楚这一脉络。

而在他所知道的后世,这一脉络也在不断延续下去。

期间,华夏曾有过段实相虚君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还造成了极大的动荡。

后世的世界强国,要么虚君,要么虚相,极少有君相皆有实权而能保持政权长久稳定且强大者。

所谓政治制度的优劣,如人穿鞋,好坏自知。

且始终是鞋子适应脚,而不是脚适应鞋子,削足适履只会导致走路都走不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华夏这片土地自秦汉之后两千年,一直走向虚相这条路,自有其道理。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屁股决定思路。

徐泽如果是相,要想做事,肯定会竭力限制君权。

但现在他是君,需要强大的权力来继续逐步推进各项改革,自然不会违背华夏历史潮流,搞什么屁股坐歪的虚君制。

同舟社建国设置政府机构时,徐泽便直接废除了社务部长史延伸而出的宰相之职。

对皇帝的这一改革,最有话语权的,唯有赵遹和宗泽二人。

一惯有抱负的赵遹被五年前已经修理过一次,并被外放许久,自不敢再干涉。

而宗泽虽然做事较真,但其人之前在基层打转近三十年,并不擅长处理中央事务。

担任长史后实际被徐泽架起,从没有真正统合过社务部的力量,更不会有话讲。

由是,大同王朝不设宰相之职,十二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君权与相权归于一。

s未完待续,不要轻易下结论。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