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科幻 > 一生一世,江南老 > 50、第四十七章 尽说江南好(3)

自普陀而归,她在宅子里,继续完成和沈策合作的画。

“这部分和上河图很像,”姐姐在她身边,在展开的画上仔细看着,看桥,亭台楼阁,河水岸边的茶楼酒肆,河面上的画舫细致到画舫船头,船内的每个人的神态都有所不同。

“嗯,”昭昭说,“他画柴桑,像上河图,我画南境山水,在画卷两旁,算是背景。”

“这里有个美人。”姐姐指一处。

河上远近十几艘画舫,她指得是最大的那一艘,极不同,旁边的画舫以女子为主,这艘上却都是男人。“这画舫上怎么都是男人”她边看边奇怪。

“你们画的,你不清楚”姐姐好笑。

“我没留意过柴桑的细节,”毕竟沈策连一个酒楼内的客人都要仔细描绘,细致到每一家店铺外的招牌,路边拉马车的马都各有不同,“哪里有美人”

姐姐指船舱内的一个纤弱背影“整艘画舫都是男人,独独这一个背影像女人。照古时的习惯,这应该就是个不见外人,被人藏起来的美人。”

这样吗昭昭仔细看船舱里的那个影子。

沈策进到画室。

她闻脚步声,回头问“画舫里有个女孩子”

他眸光未变,近到她身前。

“是谁”她猜想这其中典故,“有特别的故事吗”

沈策凝住美人身影“这是当时柴桑之主的结发妻子,十四岁就以美貌名扬南北两境,始终深藏府中,外人难见。”

“那时女孩子就不能随便出门了”

他摇头“那时不设男女大防,不会对女子如此限制。只是她怕自己被绑走,威胁到那位柴桑之主的安危,才甘愿隐身。”

为保护一个人把自己藏起来,藏一时容易,藏一辈子有几人做得到

“他们感情一定很好。”她说。

“他们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始终如一,其后几经波折”他停住。

“有情人终成眷属”她期待问。

他看着她“对,终成眷属。”

沈策还要招待的客人,来看过她们两姐妹,很快离开。姐姐和昭昭留在画室,因沈策的一席话,两姐妹对这幅图的细节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姐姐一寸寸看,昭昭一寸寸讲,其实都是沈策作画间歇给她讲解的话。

“人家能画上河图,是因为就在自己的朝代,”姐姐由衷佩服,“他竟能把一个千年前的城市画得和照片一样,这要查多少资料准备了几年”

“他专业和历史有关,一直对柴桑感兴趣,查过不少史料。”沈策对她讲过。

姐姐颔首,又问“书上对柴桑的记载如此详细吗,过去是都城”

“倒不是都城,是军事重镇”昭昭被姐姐问住。

没有姐姐的追问,她不会深想这些。就算是当时的都城洛阳、长安和建康,也不见得能有如此详尽记载,详尽到每艘水面上画舫,街道店铺。

“也许,很多是他想象的。”昭昭如此理解。

收画卷前,她再次看那艘画舫,于船舱内见一图,图不见细节,一行极小的字吸引了她的注意,是昭昭有光,利行兵。

“我们的名字。”姐姐同时捕捉到这两字。

她点头,感觉十分微妙。

姐姐走后,她问沈策这行字的意思,他似料到她有此一问,解释说“那柴桑之主是南境名将,他的妻子常在军图写此句,讨个吉利。”

昭昭有光,利行兵。

如今一想,她确实是他的福将。昭昭一走,他便双目失明,再不见光。

夜里,沈衍的儿子邵邵不肯走,在画室陪他们。

洛迦山在画卷最右侧,落笔终成。

她观赏全幅画卷,仍无法挥散心中疑惑“没见你这半年查阅什么书,你到底过去看了多少相关的书”

“数不清。小时候澳门还没回归,身边人,包括自己都对内地所知不多。父亲就把我扔在藏书的地方,让我自己去看、去了解,”他四两拨千斤,讲到幼时的经历,“他认为,想要让孩子从内心认同自己的民族,先要从历史开始,五千年的历史是宝藏,是比语言教育更有力的东西。所以我那时读的书很杂,不光风俗人文,宗教历史,还有烹饪饮食。”

“烹饪饮食”

他颔首“小孩子看太深的东西没兴趣,从饮食入手最适合。”

这倒是。

画室有不少南北朝相关的书,他从书架抽出几本,翻开其中一本递给她“饮食文化,这世界上没有能超过中国的。这是北朝的书,当时我们就有了炒、煎、炸、炙、炮、蒸、煮、烩、熘、酱、腌、糟、醉这些烹饪手法,上面还介绍了酿酒,做酱、豆豉、醋,如何做乳酪和点心,慢慢看,很有意思。”

昭昭未来得及接书,被沈邵抢了先“南北朝食谱”

“不是,”他敲了下沈邵的额头,“不只有饮食。”

“刚说的那些,小舅爷爷会做吗”沈邵追问,“照着试过吗”

他未答。他了解得如此清楚,是因为这本齐民要术记载的饮食烹饪方法,恰是他上一世所在的前后百年。他所有的厨艺,都因为有个嘴馋的妹妹。

“还有,”他对昭昭说,“江南喜食腌鸭蛋,沿海爱好炙蜊,都有记载。”

这都是她过去爱吃的。

“那时就有腌鸭蛋和烤花蛤了”她更惊奇这个。

一大一小两个听客,成功被沈策带歪了思路,直奔中华吃文化。

“我们中国人最会吃,”他带两人离开画室,“西周炮豚就是八珍之一。这本书里更详细,在当时,炮豚和蒸豚都很受欢迎。”

大战胜后,他喜好亲手炮豚,给部下分食。

沈策带他们往餐厅走,纸质灯笼透出来的淡淡黄光,和月光交织,为他们指路。

“去五脏,茅茹填满豚腹,以柞木穿过,慢火烤灼,”清酒涂抹上色,还要用猪油、麻油,不停涂抹外皮,“其皮,色如琥珀,其肉,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

再有酒,那便是大战后最好的犒赏。

说话间,已到餐厅外。这里灯光明亮,有熟悉背影在忙碌着。

这是给她的惊喜,从香港来的管家老夫妇正将一盘烤乳猪切片摆上餐桌。婆婆听闻昭昭遭了罪,内疚难眠,认为是澳门沈家没照顾好她。为弥补,她和老管家一起带了洋房的帮佣们,飞来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

婆婆因为年迈,久不下厨,逢年过节才会为沈家老小烧上一桌,如今夜这般,连点心小食都盯着做,已数年未见了。沈邵直呼占了小舅奶奶的光。

沈策从冰柜里,倒了两杯饮料,端来给这一大一小。

“是什么”婆婆问。

“给小舅奶奶准备的,”沈邵拿起就喝,“说是天然蛋白饮品,小舅爷自制的。”

老管家皱眉“拿什么榨的”像在质疑饮品的配方。

沈策自幼被这两位老人看着长大,头回被他们当外人,唯恐自己配方不妥,喝坏了昭昭。他好脾气解释“加了花生、榛子、核桃、腰果,巴旦木和碧根果,常见的东西。”

老管家略安心。

帮佣忙完,聚在餐厅里吃宵夜。

而沈策带着一大一小,还有老管家夫妇,在餐厅外露天餐桌旁,边吃边聊。婆婆为沈策证实,幼年的沈策终日泡在藏书堆里,沉迷过一段时间饮食文化,那两年见饭桌上的猪肉、烤鸭和蘸料,就要引唐诗“蒸豚h蒜酱、炙鸭点椒盐”,见汤面就说这叫汤饼、水引,说面条是华夏起源的食物,来带要念句晋赋“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如此种种,常惹得家人在饭桌上笑声不断。

至深夜,沈邵去睡了,两人在卧室旁的影音室看电影,她仍回味无穷“南北朝的蒸豚怎么做和现在一样吗”

他摇头“更复杂。肉煮半熟,以豆鼓汁腌制,高粱米用浓鼓汁泡成黄色,做成蒸饭。最后要把姜,桔皮、桔叶、蒸饭和猪肉放到一种叫甑的蒸食用具里,用三倍烧饭的时间蒸。”

他对这道菜最熟,因为她最爱吃。

“想吃吗”他问。

“听着有点麻烦,婆婆会做吗”

“她不会,我会。”

昭昭歪着头,瞧他。

“明天给你做。”他心领神会。

“那炮豚呢,正宗的那种”

“都做。”

“还有什么做法吗”

“白沦豚,和白切猪肉差不多,”他想了想说,“明天一道给你做,炮、蒸、白沦,一并做,你都试试。”

灯被关上,他抽出一张光盘,塞进光碟播放机。

屏幕被影片点亮,成了房中唯一的光源。

这影音室和香港小楼装修的一模一样,昭昭从没问过,他为何如此装修。这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像她在蒙特利尔装修的那个房间,他们两个都想让时间停在她十八岁那年。

那年,有着他们最朦胧、最不可言说的心动。

他坐进沙发里,轻搂她到怀里。

她懒懒倒下来,枕着他的腿,手指在他膝盖上无目的地划来划去,等电影开场。

片名跳出前,是全屋最暗的时候。沈策在这暗里,忽然悟到最幸福的时刻,应该就像现在,能毫不费力说出“明天”的每一个夜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