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93,文景之治

中华世纪谈 93,文景之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前143年前140年 景帝卒,太子彻即位,是为武帝。文景二帝“清静恭俭,安养天下”,号称“文景之治”。武帝下诏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景帝晚年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匈奴上面。从汉高祖延续下来的和亲策略并不好使。匈奴是喂不熟的白眼狼,把汉朝当做提款机,缺吃缺喝就来汉朝边境劫掠,甚至深入内地。公元前148年,匈奴大举进攻燕国,在燕国肆意烧杀抢掠。汉景帝被匈奴激怒,下决心停止和亲,准备武力反击。

准备工作之一是大力发展养马业,扩充骑兵部队。跟匈奴打不能靠步兵。步兵撵不上匈奴,只能被动防御。要想打败匈奴,必须靠骑兵。但是汉军骑兵很少,因为中原马少。汉景帝于是在全国各地开辟马场,养了三十多万匹战马。

另一个准备工作是分化匈奴,剿抚结合。前面提到过的封匈奴叛将为侯就是分化匈奴的一个手段。虽然以周亚夫为代表的一些人反对封匈奴叛将为侯,认为封赏背叛旧主的人是鼓励背叛,但汉景帝不为所动,坚持己见,封匈奴叛将为侯,赐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在汉朝定居。汉景帝希望产生一个示范效应,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归顺汉朝。

果然,之后不断有匈奴将领投奔汉朝。燕王卢绾的后人也放弃匈奴人给的王位回归大汉。汉景帝不计前嫌,照样封他为侯。善待归顺的匈奴人成为惯例,对匈奴起到一定的分化作用。

匈奴人得知汉朝养马,举大军入侵,攻破边关抢了一个马场的战马。当匈奴人打算继续深入时被汉朝边将李广率军击退。

李广常年镇守边关跟匈奴人作战,对匈奴的特点、战法非常熟悉。李广作战也非常勇猛,“以力战为名”。

有一次他率百骑去追捕犯边的匈奴人,结果撞上数千骑的匈奴大部队。手下人都说赶紧跑吧。李广制止了他们,说跟匈奴比赛跑我们必死无疑。我们不但不能跑还要继续前进,让他们以为我们是诱敌深入的饵兵。他们反倒不敢向我们发起进攻。李广率军逼近匈奴。匈奴果然不敢进攻。李广为了把戏演得更足一些,带几个亲兵冲到匈奴阵前,射杀了匈奴一个将领,然后拨转马头跑回。匈奴不敢追击,更加相信李广他们是诱兵。天色渐晚,匈奴认为汉军打算借助夜幕掩护包围他们,调转马头跑了。李广他们化险为夷。

李广打仗有勇有谋,跟匈奴交战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胜率,后来成为汉武帝抗匈奴的干将。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大病卧床不起。他许是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硬撑着为16岁的太子刘彻主持了加冠礼。

行过加冠礼就意味着成年了,不会被人认为是幼主登基。

十天后,汉景帝去世。刘彻登上皇位,史称汉武帝。

文景两位皇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皇帝。作为守成之君,他们做的相当出色,使中国从乱世转为治世。

两位皇帝都推崇黄老之术。实践证明,黄老之术在和平建设时期很管用。

黄老之术以道家为主,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是它又融合了儒、法、墨等学派的思想。它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为”,是通过“有为”达到“无为”的效果,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无为。比如皇帝身体力行“恭俭朴素”,推行“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政策,休养生息,促进生产。皇帝也同样要求地方尽量不要去干预、干扰百姓的生产生活。如果谁干扰百姓的生产生活,皇帝会及时制止。比如皇帝要求地方以农桑为要务,谁要是让百姓放下农活去开采黄金珠玉,就治谁的罪。

黄老之术实行仁政,推行德治,但也没有放弃依法治国。对外关系尽量以德服人,维护和平,但胡萝卜不管用时也会挥舞大棒。

文景皇帝多做培养国力的事,少做损耗国力的事。汉朝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经过文、景两位皇帝四十年休养生息,汉朝民富国强,繁荣稳定,人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给汉武帝留下很厚的家底。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国库里的钱、粮多得能淤出来。百姓家境殷实,连居民区看大门的大爷都天天有肉吃。

想当年,战争刚结束,百业萧条,一石粮食能卖到几千甚至一万钱。而一个雇工的月工资也就千把钱左右,别说吃肉,吃饭都吃不起。现在粮食多了,粮价降到百八甚至几十文一石,大概也就合一文钱一斤。

汉高祖废了秦朝的半两钱,改用四铢钱,含铜3克左右,价值人民币一毛多钱。一毛多钱一斤粮食,便宜死了。肉就是比粮食贵十倍不也就10文一斤,谁吃不起

汉武帝就是在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登上皇位的。

汉武帝上台伊始,下令求贤,让大家向他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这是对朝野做出一个姿态,表示我要做一个任贤用能的好皇帝。

朝臣纷纷把自己认为是贤良的人推荐给汉武帝。各地一共举荐了百十来人,诸子百家都有。这百十号“贤良方正”就“古今治国之道”向皇帝进行笔答。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务员考试。这种选拔官员的方法被称为察举征辟制,也就是下面择优推荐,上面考核录用,实际上就是汉代的科举制。跟后来的科举不同的是,只有被地方官推荐为“贤良”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皇帝的考核。

大儒董仲舒的答卷引起汉武帝的兴趣。汉武帝亲自召见了董仲舒,向他当面请教。董仲舒于是从仁义礼乐的角度阐述了儒家治国思想。他的策论被称为“天人三策”。

在所谓的“天人三策”里,董仲舒说天子作为上天的儿子下凡到人间是负有使命的。这个使命或者叫天命就是在人间创建和谐社会。天子干得好,老天爷会很高兴。干得不好老天爷会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老天爷表达他的喜怒哀乐是通过降祥端和降灾祸。如果天灾**频发,那就说明老天爷对天子的工作很不满意。再不警醒,老天爷就要把天子炒鱿鱼。要创建和谐社会就得行儒学行教化,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们刚从秦朝乱世过来,需要用儒家来拨乱反正,其他各家包括黄老的道家都不合时宜。乱世之后宜用儒家而不是道家。要想很好地推行儒学,除了推举人才之外还应该建立学校培养人才。

“天人三策”很投汉武帝的脾气。

儒家“礼”的概念强调等级观念,认为君主拥有绝对统治权。这对希望做个强势领导的汉武帝来说非常欢迎。

尤其是董仲舒用“君权神授”一套理论神化皇权,以“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来解释君臣上下尊卑的秩序。这套理论对巩固皇权非常有益。

儒家礼义教化百姓的主张对皇帝加强皇权也有极大帮助。

“教化”类似于温火煮蛤蟆,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最长久的功效。

法家强调刑罚,不听话就打屁屁。类似于急火煮蛤蟆,蛤蟆遇热“扑扑”往外蹦,反应强烈,反抗也强烈。大批蛤蟆拼死往外挣扎把锅都顶翻了。秦朝灭亡就是一个例证。

法家在秦朝倒了牌子以后,汉朝开始用道家为主的黄老之学。道家主张“无为”,干脆不点火,任蛤蟆在锅里洗澡。蛤蟆是舒坦了,做饭的闲死了,体会不到做饭的乐趣。尤其像武帝这种好动的人,闲得两个膀子难受。

儒家这招好啊,温火煮蛤蟆,一点一点地加热。蛤蟆跟洗温泉浴似的浑然不觉。但就在半梦半醒之中,蛤蟆被煮熟了。期间即使有个别敏感的蛤蟆感觉到热想蹦出来,已经浑身乏力了。温泉水暖浑不知,再想雄起娇无力。这就是教化的功效。

教化再加上思想大一统的洗脑,这些蛤蟆你让它蹦它也不蹦。不但不蹦,别人蹦它还拦着。

儒家起效慢,后劲大。一旦形成社会的舆论规范、民间的约定俗成,威力强大无比、无坚不摧。

舆论杀人不见血啊。试想中多少曾经发誓以死捍卫真理的人,在周围人痛心疾首的目光中,在众叛亲离中,最终都以认罪悔改、反戈一击而收场。可以想象社会舆论的威力有多大

而皇帝作为绝对权威能够决定舆论的走向,使舆论为我所用。

汉武帝对儒家感兴趣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儒家主张“有为”。儒家认为做君主的要在天下推行仁义,要发扬主观能动性推动历史的发展。

汉初的治国方针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认为顺其自然,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就可以了,不要没事找事。

道家有点像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的自我调整。儒家有点像计划经济,强调的全面干预。两者各有侧重。

汉武帝生性不是安分守己的人。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对武帝来说太不合胃口。年轻气盛的汉武帝想干一番大事。他倾向于“有为”的儒家。

汉武帝决定行儒家之道。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