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104,霍光辅政

中华世纪谈 104,霍光辅政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前86年前80年 昭帝年幼,政事皆决于霍光。桑弘羊与郡国所举贤良辩论盐铁官营。

霍光辅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公元前86年被定为始元元年,标志着新的一个朝代开始了。

“始元”是年号,纪年专用。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以前没有。以前纪年只是称某个帝王的某某年或简称某某年。到汉武帝时开始以年号代替帝王名纪年。

现在年号已经废除了,统一以公元多少年纪年,不再受领导人更迭影响。

汉昭帝虽然贵为皇帝,但还只是个孩子,年幼无母,身边连个亲人都没有,非常可怜。他的同父异母的姐姐被召进宫照顾他的起居,被封为长公主。这是他唯一在世的姐姐。

后宫交给长公主打理。前朝自然是交给霍光打理。

霍光有事会向汉昭帝请示,但那只不过走个形式。小孩子懂什么呀还不是霍光说什么就是什么。“政事一决于光”。汉昭帝下诏下令其实都是霍光的意思。朝廷真正的当家人是霍光。

霍光倒是忠心耿耿,一心辅佐汉昭帝料理政事。

汉昭帝接下的是个烂摊子。

汉武帝在位55年。在位初期钱满囤、粮满仓,到了后期国家经济频临破产。在位初期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到了后期民不聊生变乱纷起。

汉武帝初期的全国人口3600万,到了后期3200万。考虑到汉武帝开疆扩土扩大了将近一倍的版图,人口不增反减,史书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看来并不为过。

虽然汉武帝后期悬崖勒马开始休兵养民,但国内形势依然严峻。

汉昭帝上台的当年就爆发了益州四川之乱。变乱纷起,很快席卷四川24个县,占四川版图的六分之一。好在汉昭帝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很快平息了变乱,没有酿成大祸。

汉昭帝即位后继续汉武帝休兵养民的政策。他多次派出中央工作组下地方调查,一方面了解百姓疾苦,另一方面整顿吏治。对于不像话的官员他毫不手软。

汉昭帝重视赈济灾民,救助穷困。他通知地方,这些年自然灾害比较多,今年还是不太好。百姓欠的种子和贷款就不要收回了,一笔勾销,并且免收一年的租赋。

公元前81年,皇帝下诏“举贤良”。这回出的考题很特别,问百姓有什么“疾苦”很多人回答是盐铁等一系列不合理制度。

朝廷对盐铁等制度一直以来也存在分歧,现在贤良把这些问题摆到了桌面上,霍光于是安排丞相和御史大夫主持召开一个会议,就盐铁问题和“贤良”们展开面对面的辩论。

这个会议类似现在的听证会。官方代表和民间代表就一项政策的存废展开辩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主持听证会的这个御史大夫就是盐铁等制度的始作俑者桑弘羊。

听证会的官方代表自然由桑弘羊领衔。民间代表由各地推荐的“贤良”组成。正反双方主要针对遭人诟病的盐铁制度展开辩论。这次会议因此被称为“盐铁会议”。

反方认为,盐铁等造成质次价高。国营垄断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盐不咸铁不硬酒不纯,但是价格奇高。三流的产品一流的价格,让百姓叫苦不迭。

正方承认这种现象存在,但把问题归咎于基层管理不善,跟盐铁制度无关。对盐铁酒等一系列产品实行,是国家财政的需要。废除,国家财政就可能出现赤字,军费就可能无法保障,国家战备就可能受到影响。

反方认为这是与民争利。

正方认为国家垄断暴力行业有利于减小贫富差距。

盐铁没辩出个眉目,话题转移到对外政策上面,主要是对匈奴的策略。

贤良多是儒生。儒生主张和亲,以德报怨,化干戈为玉帛。匈奴是因为穷疯了才来抢劫的,我们主动给他们不就完了,干嘛要干仗呢

桑弘羊坚决反对和亲。和亲没有用,给他们财物也没有用,匈奴人贪得无厌。我们是在穷尽外交手段的前提下才使用武力的。

话题再转移到政策制定的指导方针上面。

贤良认为现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儒生罗列了古今生活细节的对比。

古时候人们住的是窝棚,能遮风挡雨就行了。后来住上土墙木柱茅草顶的房子,也只求防寒避暑,不追求装饰。现在人雕梁画柱高门槛,还用粉刷墙壁。

以前的人只讲究实用。现在的人却喜欢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衣服花里胡哨,缝边绣花,爱好歌舞杂剧、马戏驯兽、木偶爬杆、鱼龙百戏、花旦戏曲等一些娱乐游戏。

古人穿麻衣草鞋。后来发明了绸缎也只是用绸缎做内衣,外面还是穿麻。脚上是麻鞋或皮鞋。现在人讲究穿绸穿貂。鞋用绸做里,用绒做帮,甚至连鞋底都包绦。

古人吃饭时就是粗茶淡饭,有贵客临门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才吃回肉,也就见个荤腥而已,遇到重大祭祀的日子才能喝回酒。现在人可好,想吃肉就去拎一块,想喝酒就去打一壶,招待客人就更不得了,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应有尽有,还有肉酱和醋等各味调味品。

古时候,市场上不卖吃的东西。后来也只是卖肉、鱼、盐之类。现在的市场上各种食品琳琅满目,烤猪肉、腌羊肉、油炸鱼、冷酱鸡、马奶酒、韭菜炒鸡蛋等等等等。

儒生对现状的批评让我们了解到西汉时期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相对儒生“复古”的观点,桑弘羊主张“变古”,与时俱进。他批评儒生对今不如昔的感慨完全是厚古薄今食古不化。

对于治国方针问题,儒生的德治跟官方的法治展开交锋,互相攻击对方的短处,各走一个极端,互不妥协。

这场本应该就事论事的辩论逐步上升为“路线”问题的大辩论、大批判,从摆事实讲道理转为人身攻击,结果什么实际成果没没有。“求同”不能,以“存异”收场。

如果把这场听证会看着一场辩论赛,那么桑弘羊赢了。儒生根本没能把桑弘羊辩倒。如果汉武帝在世并且参加了会议或许会考虑放弃尊儒。儒生太过迂腐,只知道圣人怎么说,不懂得实事求是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真是空谈误国啊。

其实听证会作为一个创举非常有意义,应该坚持下去,并且把各阶层、各行业、各学派的人都找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尊儒搞得只有儒家一派参加,根本就缺乏代表性。儒生打着解除百姓疾苦、解决盐铁问题的旗号,却只拿盐铁开了一个头就转到宣传儒家教义上面去了。

盐铁到底是对是错,是取消还是改进,根本没个定论。

听证会辩论双方的意见被记录下来上报霍光。霍光综合两方意见后,决定取消酒类,同时在关内搞取消铁器的试点。

当时匈奴因为夺位而分裂,实力大减,希望跟汉朝罢兵息战,主动要求跟汉朝和亲重归于好,并且放回了苏武等被扣押的使者。霍光也希望“与民休息”,答应跟匈奴和亲。但是就在和亲的第二年,匈奴人两万骑兵侵犯汉朝边境。霍光下令汉军出击,一举歼灭了9千人。

可见和亲并不能杜绝匈奴犯边,还得辅助以战争手段。

不过霍光不想重回穷兵黩武的老路,仅仅立足于防守反击,迎头痛击之后便不再追杀。深入大漠几千里寻歼敌寇的事,霍光不想再干,太劳民伤财了。

氐人、乌桓继匈奴之后在汉朝边境作乱。氐人是汉朝西部的少数民族。乌桓是汉朝北部的少数民族。氐人和乌桓此时势力尚弱,对汉朝还构不成威胁。汉军轻易就能把他们打败。

西域夹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左摇右摆首鼠两端。霍光派人诱杀了西域楼兰国的国王,杀一儆百。这事干得有失大国风范。

霍光虽然是军人当政,但并不热衷于战争。

考虑到汉武帝时期民力消耗的确过大,霍光重拾文景时期的“轻徭薄赋”政策。国家也因此逐渐呈现文景时期的光景。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