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13,开皇之治

中华世纪谈 213,开皇之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589年593年 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轻刑薄赋,政治清明,启开皇之治。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开始休民养息,专心内政。

隋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睿智、仁慈,富有进取和创新精神的皇帝。他推行的诸多新政成为后世皇帝立国的样板。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管理为州县两级管理,砍掉了郡,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给zf减肥,给百姓减负。

他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创“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中书省负责制定hat to do,门下省负责审核hy to do,尚书省负责执行ho to do。三部门分工协作、彼此制约,必须以皇帝为轴心才能正常运转。

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负责官吏的任免与考核;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相当于教育部,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负责军事;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管刑法;工部相当于建设部,主管工程建造等。

“三省六部”制把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划分得非常明确,提高了办公效率。

隋文帝还有一项创新也一直流传到清代,那就是“科举”制。

科举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上就有了“干部”身份以后归人事局管,考不上就什么身份没有以后归劳动局管。虽然说录取比例和现在公务员考试一样低,但毕竟给平民当官了一个途径。

以前选拔官员看重门第。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世袭制,父死子继。在世袭制下,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做官机会。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老打仗出现“军功爵制”。百姓可以靠军功做上官,但是非常难。到了汉代实行“察举制”,也就是推荐制。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有机会被推荐做官。但是察举受豪门官宦控制,普通百姓很难得到举荐。到了魏晋时期,曹丕推出“九品中正制”,按照家世﹑才德把人分为九等,让不同等级的人出任不同等级的官。原本是想让家世作为参考条件,主要是看品行和才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家世成为最重要的标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到了南北朝,尤其是北魏,门第观念更加严重,选拔干部几乎到了只看门第不问才能的地步。

所谓门第就是本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能去打洞”的原则,把**细分为几等,比如膏粱、华腴、甲、乙、丙、丁,根据不同等级的门第分派不同等级的官职。

比如膏粱门第,必须是三世三公,zzjc一级的**,如三国时的袁绍之流。华腴门第是政治局委员一级,甲姓门第是国务委员一级,乙姓门第是省部级,丙姓门第是省部常委,丁姓门第是副省部级。非**就归入寒门,平民老百姓一个。

膏粱门第出身的人可以担任省部级干部,其他依次类推。寒门除非踩了狗屎运,否则没有资格入仕,“只能去打洞”。

门第选官制度把大批优秀人才挡在门外。

隋文帝创立的科举制忽略了门第概念,主张无论贵贱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这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不但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也为**充斥的朝堂里引入了新鲜血液。

造了“三省六部”这部好车,通过科举选来了好马,隋文帝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发挥马儿的潜能,让马拉上车跑起来,飞起来。

隋文帝在“吏治”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下了很大工夫。用现在话讲,下大力气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隋文帝的治国策略就是“宽以待民,严以待官”。对待百姓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贪官污吏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他对待百姓讲个“宽”字,对待文武百官就讲个“严”字。同样的罪过,搁百姓身上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百姓没文化,不知法、不懂法,情由可原,下不为例。但搁百官身上可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那就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隋文帝的朝堂随时预备着板子。犯错的,“于殿前笞之”,当场摁倒“匹里啪啦”一顿板子,直打你个万朵桃花开;犯罪的,绝无宽宥。隋文帝规定贪一文钱以上者,斩贪一升粮以上者,斩有时候在朝堂之上就把人杀了。

隋文帝常常派人秘密给官员送贿赂用现在的行话叫“钓鱼执法”。一旦有谁接受了贿赂,立即处死。

与此同时,隋文帝大力表彰优秀干部。对政绩突出者,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毫不吝啬,号召天下向他们学习。

经过隋文帝的治理,“州县吏多称职,百姓富庶”。隋朝的官吏也是历朝历代里最廉洁的。

“政治是个纲,纲举目张”。政治清明自然会带来社会安定,百姓富庶。

隋文帝对百姓非常宽仁,分田地、减租赋、轻劳役、废酷刑,减轻百姓的痛苦,促进社会发展。

他将“宽刑”的主张体现到他重修的法律开皇律中,将前朝蛮族的诸多酷刑一一剔除。“开皇律”被后世当作立法蓝本。

隋文帝规定死刑案件必须三审之后才能判决。地方法院审理完毕交最高法院复审。最高法院复审完毕再上报中央。他希望利用三审制度防止地方官草菅人命。

陕西有一年大旱,粮食欠收。隋文帝命人去了解一下百姓现在都吃些什么。复命的人带来一些掺糠的豆饼。隋文帝见之落泪,从此不肯再吃肉。

为了减轻灾区百姓的负担,隋文帝下令临时迁到洛阳办公。前往洛阳的路上遇到大批逃荒的百姓,隋文帝特意嘱咐手下不要驱赶。于是百姓混杂在皇帝的车马中同行。隋文帝不时拨转马头躲避难民,看见行路困难的还让侍卫去帮助一把。

隋文帝还是历朝历代里最节俭的皇帝。他将“成由俭,败由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为了配止泻药,需要一两女人化妆用的香粉,找遍后宫,没有。他想赐给臣下的妻子一件装饰用的织成衣领,找遍宫中,也没有。高贵女人常用的东西在皇宫之中竟然遍寻不到,可见宫中节俭成风。

皇帝倡导节俭,这对百姓来说是个福音。

国库粮食爆满,堆积到走廊大厅上。隋文帝知道后很奇怪我征收的租赋很轻啊,怎么会有这么多粮食手下说zf开支比收入小,当然就越积越多。隋文帝于是下旨“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百姓富裕了,教化才容易推行。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所以藏富于民好过藏富于府库。隋文帝下令再减天下租赋。

睿智的隋文帝不但擅长内政,也擅长外交。他使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将突厥人控制在股掌之间。吐谷浑等其他各胡也不足为患。诸胡臣服,边疆安定。

岭南蛮夷叛乱,隋文帝连剿带抚予以平定。当地蛮族首领冼夫人支持统一,忠于朝廷,在当地也有很高威望。隋文帝为她设府授印,令她辅助隋朝zf管理当地人民。

云南蛮夷叛乱,隋文帝派兵征剿一直打到比当年诸葛亮平孟获还远的地方。云南各族都归附了隋朝。

隋文帝文治武攻都有突出表现,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在他的治下,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人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晚年脾气暴躁,火气一上来就乱施刑罚,根本不管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好在他有直言敢谏的大臣及时劝阻。他也能在消气之后知错就改。

通常君臣都是配套的,明君配谏臣,昏君配佞臣。谏臣在昏君那里混不下去。佞臣在明君那里混不下去。

隋文帝严禁百姓使用假钱分量不足的铜钱。有人违禁在市场上使用假钱被官府抓获。隋文帝下令斩首。

但是负责执法的大臣拒绝接受命令,要求按法律规定施行杖刑。隋文帝对他抗旨不尊很是恼火,大声呵斥他。但大臣据理力争毫不退让。隋文帝气得扭头就走。

不过隋文帝气消以后还是收回了成命。

隋文帝让一位大臣去检查养马场。大臣查出各地养马场隐匿不报的马匹竟有两万之多。

隋文帝大怒,下令将所有负责养马场的官吏全部斩首,共计一千多人。

大臣不同意,认为刑罚太重。隋文帝大发雷霆,高声怒骂,坚持要杀。

大臣说,那你就把我杀了吧。我愿意用我这条命换那一千多条人命。

隋文帝清醒过来,向大臣道歉认错。隋文帝认为他敢于犯言直谏应该重用,给他升了职。

有时候大臣没有提出谏言但民间把问题反映上来了,隋文帝也能及时纠正。

隋文帝厌恶天下盗贼太多,下令偷一文钱也要斩首。

有三个人合伙偷了一个瓜被官府抓住,拉到闹市砍头。这件事传开对盗贼的确起到了威慑作用,但同时也在百姓之间造成恐怖气氛。

有几个劫持了官府的执法人员,对他讲我们不是盗贼,只是想替冤死的人说话。你替我们禀报皇上,自古就没有偷一文钱也处死的法律。

隋文帝知道了这件事,下令把这条不合理的命令废除。

不过隋文帝年纪越大脾气越大,有时候大臣拦也不住,甚至把自己命搭上的时候也有。所幸这样的事情很少,没有酿成大祸。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