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28,武德之治

中华世纪谈 228,武德之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625年626年 唐高祖宽刑薄赋,休民罢战,恢复元气。李建成、李世民夺位暗战。

唐高祖正在发愁怎么处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俩的矛盾。这时突厥人大举犯边,唐高祖只得暂且放下此事,让李世民率军去抵抗突厥。

虽然唐高祖猜忌李世民,但李世民百战百胜,唐高祖又离不开他。

也有说法,唐高祖让李世民去抵抗突厥是想借突厥之手除掉李世民。即使李世民没死在突厥之手,但只要他打了败仗,唐高祖就能名正言顺地治他的罪。

但李世民击退突厥得胜而归。李世民功劳更大,声望更高。唐高祖一点脾气没有。

唐高祖在“事平之后,猜嫌益甚”。李世民功高盖主,唐高祖对他更加猜忌。

唐高祖让李世民驻守边关,让李建成留京辅佐自己治国。兄弟两人脱离接触,暂时相安无事。

唐高祖在处理家事的同时也并没有耽误国事。

统一中国后,唐高祖原本打算罢兵息战,休养生息,解散了中央军,让将士们回家搞生产。但是突厥人不断犯边,地方军应付不来,唐高祖不得不重组中央军。

隋炀帝推出“租庸调制”以减轻百姓负担,鼓励生产。

租庸调制是均田制下最佳征税办法。因为它可操作性强,简单明了。每个男丁一年交两石粮的租、20天代役钱的庸、两丈绢的调就可以了。百姓交的明白。官府收的明白。

不像以前,官府要根据每户的人口数、男丁数、财产数、土地数、产量等各种因素确定一个税额。官府算得麻烦。百姓听得糊涂。

租庸调制只要搞明白每户男丁数就可以了,有几个男丁交几份税。税额是固定的,不用算。

有人估算过,唐朝的租庸调折合税率是百分之八,相当于汉代的“十五税一”。税率也是非常低。

另外,劳役可以拿钱买,不愿服劳役可以掏钱找人顶,也就是以庸代役。农民因此可以专心生产,不用再担心农忙时人手不够。

不过,租庸调制是均田制下最佳征税办法。如果均田制被破坏了,前提条件不存在了,租庸调制就显现出非常大的弊端。比如说,唐朝初期人少地多,一个男丁一百亩田的分配制度能够执行下去,一人一年两石粮的租也不觉得高。到了中期人口越来越多,可供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一个男丁可能只能分到七十亩、三十亩、甚至十几亩田,仍然按一丁两石的标准收租就有点让人吃不消了。

因此,租庸调制后来被两税法取代,存在时间不长。

在退出租庸调制的同时,唐高祖“颁新律令,比开皇旧制增新格五十三条”。新律被称为武德律。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武德律实际上是开皇律的修订简化版。开皇是隋文帝年号。武德律比开皇律在刑罚上有所减轻。

宽刑薄赋,休民罢战,这都是古代皇帝所追捧的王道仁政。想做明君,这似乎是标配。

唐高祖为了减少战争,同意和突厥、吐谷浑互市。

古代都不太愿意跟周边的游牧民族互市。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的东西,比如衣食盐铁,在古代都被列入战略物资。对于一个不友好的邻居来说,给他们这些东西等于助长他们的军事潜力。但是,游牧民族缺少并且急需这些东西,买不到就去抢,不惜发动战争。

唐高祖同意互市,一方面希望减少战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得到游牧民族的马和牛。中原急需战马和耕牛。

为了不助长游牧民族的军事,唐朝主要是以茶换马。茶叶也是游牧民族最想得到的东西。因为游牧民族天天吃肉喝奶,需要用茶解油腻、助消化。并且茶还有解毒消病的功能。

唐朝与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互市又被称作茶马互市。著名的“茶马古道”就起源于唐代。

开展茶马互市后,中原牛马短缺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早先农民耕地缺少耕牛。现在好了,得益于互市,田野上各种牲畜遍布。

唐高祖在任期间干的最后一件事是灭佛。

佛教在隋唐乱世又开始兴盛起来。佛教一旦兴盛,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并且会影响到社会生活和发展。

太史令傅奕上书唐高祖要求灭佛。他认为佛教的最大问题是“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信佛之人有两大罪,一是不忠不孝,二是游手好闲。

出家人上不赡养父母,下不抚育子女,眼里只有佛祖没有帝王,是谓不忠不孝;出家人不务工不务农不纳税,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是为游手好闲。

佛家用地狱、轮回等一些话术吓唬、欺诈那些脑子不灵光的人,用虚构的未来诓骗他们的钱财。他们谎称人的寿命、贫富、吉凶都是由佛控制的。让人放弃个人努力一心礼佛。这是无比荒谬的。

按照中国人的礼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佛家都剃个大秃瓢以示跟尘世决裂,背叛自己的父母和祖先。

上溯历朝历代,看看佛教昌盛的朝代都是什么下场

傅奕说养活这么多白吃饭不干活的和尚尼姑浪费了多少粮食建造这么多中看不中用的寺庙浪费了多少钱财如果我们让和尚尼姑还俗成婚,国家马上增加十万户纳税人口。他们生儿育女又能使我们国家兵源充足。

中书令萧瑀指责傅奕诽谤圣人。佛是圣人。褒贬佛就是犯了诽谤圣人罪。

傅奕反驳道释迦摩尼背弃父母,抛弃老婆孩子,以臣犯上,算什么圣人

萧瑀无言以对,只能合掌诅咒地狱就是为你这种人设的。

唐高祖认为傅奕说的有理,下令筛选天下和尚尼姑以及道士道姑。只保留高僧高道和大的寺观,其他人都遣散,其他寺观都废弃。

只是因为玄武门之变旋即爆发,唐高祖灭佛的命令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执行。

唐高祖当政期间被称为武德之治。武德之治为贞观之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唐高祖当政时间只有数年而已,武德之治被贞观之治掩盖。

唐高祖在治国方面并非平庸之辈,但在齐家方面显得碌碌无为。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俩他一个也摆不平。

在与突厥互市之后,边境冲突减少,tj的压力减轻。李世民也因此从边关返回京城。

随即,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明争暗斗又开始了。

李世民利用职权派心腹温大雅、张亮等人去洛阳任职,并且“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也就是说他暗中在关外发展势力为将来发生变故做准备。他在俟什么变呢不言而喻就是他跟李建成的变故。他对日后跟李建成撕破脸已经做好了准备。“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一旦跟李建成摊牌,如果不能遂愿,便出关自保,也就是割据关东跟李建成分庭抗礼。

李世民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就相当于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兼中央中原局书记。太行山以东都是李世民的辖区。洛阳是他的司令部。

他让张亮率军进驻洛阳,“多出金帛,恣其所用”,收买“山东豪杰”,巩固他的大后方。

李元吉发现了异常向唐高祖告发张亮图谋不轨。但唐高祖让人去调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

李建成、李元吉不是傻子,肯定嗅到了危险。

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暗中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当场吐血数升,被李神通扶回家去。

唐高祖去看望李世民,当着李世民的面叫人去责备李建成你不知道秦王指李世民不能喝酒吗干嘛非叫他喝酒言外之意,李世民吐血是喝酒伤胃,并非中毒。他心中恐怕明白是怎么回事,刻意假装糊涂。

唐高祖又对李世民说当初如果不是你,我也做不了皇帝。我说过立你为太子,但被你推辞掉了。现在李建成已经做太子这么长时间了,我也不忍心废掉他。我看你们兄弟似乎互不相容,同留京中必有纷争。我想把你安置在洛阳,让你掌管关外之地,允许你使用天子旌旗。

唐高祖这意思是想将国家一分为二,李建成为关中之主,李世民为关外之主,让两人都做皇帝。既然你们兄弟过不到一起,咱就把家分了,各过各的。

但是唐高祖把话说出去了,转脸又变卦了。因为李建成不同意分家。他到处托人去劝说唐高祖不要这么做。唐高祖因此又改了主意。

唐高祖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了不算算了不说,李世民不可能不对他心怀怨气。这就为之后的逼宫之变埋下伏笔。

唐高祖也预感到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水火不容将来必生祸端,动过废黜李世民的念头。这可能是解决当前政治危机的唯一办法。

但他的宰相陈叔达劝他不要这么做。陈叔达说李世民立有大功,废黜他不公平。并且闹不好会逼反李世民,让你后悔都来不及。

唐高祖也没了主意,只能得过且过。

这事很可能被李世民探得了风声。“秦府僚属皆忧惧不知所出”。李世民招心腹房玄龄、长孙无忌商量对策。两人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干掉李建成、李元吉。

李世民犹豫不决。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