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30,贞观之治

中华世纪谈 230,贞观之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626年629年 唐太宗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使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取得天下大治,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大赦之后又厚葬李建成、李元吉,与太子派达成和解。太子的部下陆续都归附到唐太宗的麾下,其中包括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

魏征原来是李建成的师爷,曾劝太子李建成先发制人干掉李世民,以免横生祸端。李建成死后,唐太宗欣赏他的胆识和才能,不计前嫌,任命他为谏官,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而魏征果然不辱使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看见皇帝有哪做的不合适了,当即提出来,丝毫不留情面。即使皇帝的脸已经拉成驴脸了,他也毫无惧色,该怎么说还怎么说。

魏征敢谏也能谏到点子上,并非逮谁跟谁抬杠的杠子头。他是一个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准的政治家。他提的意见事实证明都是正确的。这是他屡次犯颜直谏却没有触霉头的最重要原因。

当然他也有惹恼唐太宗的时候,虽然唐太宗以虚心纳谏而著称。

有一次唐太宗在后宫大骂魏征“会须杀此田舍翁。”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他的皇后长孙氏忙问他怎么回事。唐太宗说“魏征每廷辱我”。魏征每次上朝都会弄我难堪。

长孙皇后听后一语不发,进内室穿戴好朝服,出来拜见唐太宗。唐太宗不解其意。

长孙皇后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明之故也。妾敢不贺。”臣子敢于直言不讳,是因为君主是个开明的君主。陛下是个明君,我怎能不庆贺呢。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

唐太宗不但没宰了魏征,还对他不断封赏。在魏征的示范作用下,朝里民主气氛浓厚,大家踊跃发言,群策群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唐太宗规定中书省、门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议事,都要叫上谏官,有问题及时纠正。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核机构。任何国家层面的决策过程都要接受谏官的监督。唐太宗建立监督机制,防止政策出现失误。

除了魏征,唐太宗在治国方面依靠的重臣是房玄龄、杜如晦。他任命他们俩为左右仆射,也就是正副宰相。“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一个为他出谋划策,一个为他评估决断,两人是他的左膀右臂。

不过,唐太宗并非对他们言听计从。对于大政方针,无论是宰相还是自己拍板决定,下诏之前还要经过门下省的审核。唐太宗强调了“五花判事”制度。

唐太宗下旨“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对于军国大事,交由门下省集体讨论并且签字确认后才能颁布。一个政令从制定到下达,上有皇帝、宰相、谏官讨论,下有门下省审核,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政令出现偏差。

唐太宗处事公正,一碗水端平了,不偏不向。

唐太宗登基时封赏群臣,完全依据本人功劳的大小论功行赏。有些人认为自己功劳比别人大但封赏却比别人小,心怀不满。唐太宗的亲叔叔李神通就不服自己位居房玄龄、杜如晦之下。唐太宗说你虽然参加革命最早,但指挥战斗屡战屡败。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李神通听罢无话可说。大家一看唐太宗对自己的亲叔都一点不偏向,对唐太宗的公正心悦诚服。

唐太宗公正无私也带动了群臣“赶帮超”。君臣公正无私使百姓对zf心悦诚服。

唐太宗要求执法官员既要严格、公正,也要“宽仁慎罚”。

唐太宗规定死刑必须三审后才能执行,正如现在所推崇的死刑案件三审终审制,避免误判误杀。

据说唐太宗曾亲自到监狱复查死囚,竟无一人喊冤,对zf的判决心服口服。唐太宗允许死囚回家过年安顿家小,一年以后回来受刑。全国一共400死囚一年后,一个不少全回监狱报到。唐太宗认为他们人性尚存,将他们全部释放。

“四百死囚来归狱”的故事现在听起来就像神话。可以想象的出唐朝zf的公正造就出的那种威信、zf的仁爱激发出的人性光辉。

唐太宗以“仁政”治国安民。

唐太宗因为是武将出身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他上台后虚心向群臣请教。他发扬民主让群臣围绕“王道”和“霸道”展开辩论。

“王道”派主张“德治”,教化百姓向善。“霸道”派主张“法治”,乱世用重典。前者认为,天下能不能治理好,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而不是百姓,应该在政策面找原因,不要往老百姓身上推责任。后者认为,天下难治是因为人心不古,百姓变得越来越奸猾难管,必须用重刑才能威慑住。

唐太宗倾向于前者。他说老百姓做贼为盗是因为苛捐杂税、tg。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才置法律于不顾。如果我们轻徭薄赋、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还有谁愿意去做盗贼呢

唐太宗选择了魏征等人所提出的“仁政”主张,确立以“仁政”为一个中心、“教化、帝道”为两个基本点的治国方针。

“仁政”就是对百姓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教化”就是对百姓要有诚心和耐心,以教育感化为主,惩罚为辅。“帝道”就是向“三皇五帝”学习,和百姓同甘苦、共患难,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时刻把群众的困难挂在心间。

唐太宗的仁政在几年里就开花结果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和zf心贴心。国内由乱世转为治世。

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唐太宗当政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与唐朝欣欣向荣相比,突厥一直天灾**不断。东西突厥再次反目,频起内讧。d突厥灾年连连,不是旱就是雪,饿死马牛羊无数。颉利不得人心造成属下纷纷反叛。突厥旗下的薛延陀、回纥等部落脱离突厥自立门户,从此跟突厥战争不断。

唐太宗有意趁机出兵讨伐突厥。但长孙无忌劝他稍安勿躁。不管怎么说,突厥去年兵临城下的时候我们跟他们签订了盟约。突厥没有侵入我们的边境而我们侵入突厥边境是我们失信,有损大国声誉。乘人之危也不是王者之道。不如等他们背盟犯边再说。

唐太宗于是暂时摁下讨伐突厥的念头,等待更好的时机。

唐太宗派人出使薛延陀,封薛延陀首领为可汗,希望跟薛延陀联手夹击突厥。薛延陀求之不得,接受封号,率领回纥等部落向唐朝称臣。

幽州以北的契丹、奚等部落也弃暗投明归附唐朝。

颉利可汗大怒,派小可汗突利率军北上,报复北方胡人。但是突厥人的战斗力今非昔比,突利大败而回。颉利气得用鞭子抽打突利,差点杀了他。突利心怀怨恨,率军南下归附了唐朝。

颉利可汗的势力越来越衰弱。

突厥内乱,无暇顾及朔方的梁师都。唐太宗决定趁机把朔方夺回来。

梁师都自从隋末以来一直占据着延安以北黄河“几”字弯地区。他与突厥相互勾结,充当突厥的马前卒,配合突厥人入侵唐朝。延安离长安只有六百里。唐太宗视梁师都为眼中钉肉中刺。

628年,唐太宗出兵讨伐梁师都。

tj连战连胜杀至朔方。颉利可汗派军救援。但老天爷站在tj一边,降下风雪,冻死了突厥人的马和羊。战斗力大损的突厥人被tj轻易击败。梁师都的手下于是砍下梁师都的脑袋举城投降。

河套地区黄河以南部分被唐朝夺回。唐太宗命名为夏州。

颉利可汗被激怒,开始不断犯边。

有人建议唐太宗征调百姓去边界修长城阻止突厥入侵。唐太宗不同意。他说让他们来吧,正好省了我们远征的辛苦。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