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外一章 唐太宗与隋炀帝

中华世纪谈 外一章 唐太宗与隋炀帝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唐太宗和隋炀帝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不妨做个比较。

首先,两人都出身于前朝豪门贵族。隋炀帝家被封随国公,唐太宗家是唐国公,都是公爵。俩人的父亲都是新王朝的开国皇帝。俩人不但是g二代还是帝二代。

隋炀帝的妈和唐太宗的奶奶是亲姊妹、突厥独孤氏。论起来隋炀帝是唐太宗的表叔。他们都有鲜卑血统,或者说是混血儿。

俩人都能文能武。论诗文,文坛上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论武功,两人都是年纪青青就统领大军南征北战,为父亲打下一片江山。

细比较之下,隋炀帝的文才略胜唐太宗一筹。隋炀帝的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而唐太宗的诗用词华丽、四平八稳,但缺少那么点韵味。唐太宗的武功略胜隋炀帝一筹。他身经百战、百战百胜并且总是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而隋炀帝属于运筹帷幄式的统帅,也就是坐在大帐里拍板,把冲锋陷阵的事交给别人去做。

隋炀帝十三岁就当上大将军,那是因为父亲做了皇帝。他真正领军打仗是在他20岁的时候,率军攻占了南朝陈国,统一了中国。

唐太宗十六岁参军。时值隋炀帝被突厥人围困在雁门关,唐太宗作为一名下级军官随队去救隋炀帝,用疑兵计吓退突厥。唐太宗在20岁的时候已经身经百战。初唐六大战役他指挥了四个,期间参加过的战斗不计其数。战死的六匹坐骑就是唐太宗出生入死的最好证明。

俩人在称帝前都参加过抗击突厥的战争,可以被称作民族英雄。称帝后开疆扩土,使周边邻国臣服于中国。隋炀帝被蛮族尊为“圣人可汗”。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俩人都打过高句丽,但不幸的是,都在那里栽了跟头,无功而返。

两人在家排行都是老二。本来没有继承权的他们靠巧取豪夺取代老大做上太子。

隋炀帝是巧取,秀自己优秀的一面,彰显哥哥的缺点。隋文帝夫妇看重私生活。隋炀帝便把美妾藏起来,把美妾怀的孩子“能打的打下来,能流的流出来,就是不能生出来”隋炀帝为当上太子杀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为了坐稳皇位,他也干过弑兄杀弟的勾当。

唐太宗是豪夺,亲手杀了自己哥哥和弟弟。为了斩草除根,他还将他们的子女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也一并杀死。他们妻妾有姿色的被唐太宗占为己有。

俩人由太子转皇帝时都有夺位的传闻。

据说隋炀帝在隋文帝病重卧床时调戏隋文帝的妃子。隋文帝知道后大怒,要废了隋炀帝。隋炀帝于是派人闷死了隋文帝。

唐高祖宣布禅位据说也是唐太宗逼宫的结果。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带队入宫扬言护驾,无非是武力逼宫而已。没有圣旨武力闯宫,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谋反,现在叫武装政变。

两人即位后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隋炀帝修驰道、大运河,征西域、高句丽,大搞基础建设和开疆扩土。唐太宗的主要事迹是治国安邦,使国家由乱世转为治世,并且为日后进入盛世打下基础。

只是唐太宗的有为使他成为一代明君。而隋炀帝的有为却使他成为著名的暴君。

唐朝诗人皮日休在凭吊大运河时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也就是说,修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如果没有乘龙舟南巡那些虚头巴脑的事,隋炀帝单凭开凿大运河这件功劳,能和大禹有一比。

隋炀帝太想有所作为了,急功近利致使役民过重引起民怨。

唐太宗以无为换有为,爱惜民力,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戒奢从简。他宽仁节俭、注重民生的施政方针使他获得很高的民众支持率。他广施仁政,心存百姓,“以百姓之心为心”,所构建的和谐社会被后世向往。

相对于唐太宗“以百姓之心为心”,隋炀帝“不以民为意”。对待百姓的态度是唐太宗和隋炀帝的最大区别。

百姓在唐太宗心里的份量很重。

针对唐高祖封王太多,唐太宗跟大臣们在讨论此事说过一句很有水平的话“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意思是我做为天子,是要养护百姓的,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

一个封建帝王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是很了不起的。

针对社会治安问题,唐太宗也说过一段话“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这段话很长,但值得占用一些篇幅。这段话阐述了唐太宗对君、国、民三者关系的理解。他的意思是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自己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但国家亡了。所以君主需要担心的不是外患而是内忧。**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税重,赋税重则百姓愁,百姓愁则国家危,国家危则皇位不保。我常常想到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

唐太宗注意克制自己的**,尽量不去打搅百姓的生产、生活。

类似的话唐太宗还对自己的太子讲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反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忽视百姓疾苦就是忽视自己的安危。

而隋炀帝呢,把百姓视为可以任意挥霍的私有财产,结果最终挥霍的是自己的江山和性命。

隋炀帝修了很多宫殿为自己享受,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洛阳宫。他的吃穿用度包括交通工具都极尽奢华。

唐太宗打下洛阳后拆毁了洛阳宫,希望以此警示大家吸取隋炀帝因奢亡国的教训。

唐太宗患有气疾呼吸道疾病,忌潮湿阴冷。而旧宫殿地势低、潮气大,夏天闷热,冬天阴冷。群臣建议修个新宫殿被唐太宗拒绝。唐太宗轻易不愿征发徭役。

后来财政逐渐宽裕,唐太宗也修了一些宫殿,比如让人修复了洛阳宫。他修洛阳宫是考虑到洛阳居于中国的中心,四方朝贡距离相同,“意欲便民”而非贪图个人享受。修造过程中,主管大臣“凿池筑山,雕饰华靡”。唐太宗知道后马上罢免了那个大臣,把他搞得那些装饰的东西毁掉。

洛阳遭受水灾,很多百姓的房屋倒塌。部分宫室也出现损坏。唐太宗下令把准备修宫室的建筑材料全部送给遭灾群众。他说宫室简单修缮一下就能居住。

隋炀帝出巡怎么豪华铺张就怎么来。他喜欢大场面,游个园子都让3000宫女随行。

唐太宗出去视察不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也不为虚名出巡。多次有人建议他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唐太宗始终不同意。

唐太宗认为没必要留那么多宫女伺候,够打扫庭院拾掇房间就行了。其他都可以放出去任凭她们结婚生子。

唐太宗相对于隋炀帝没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不干那些劳民伤财只为一个面子的事。

隋炀帝三打高句丽仅仅是为了逼高句丽向他表示恭顺。

唐太宗也遇到过类似事情,但处理方法就不一样。林邑越南中部向唐朝进献火珠天然琉璃石,递交的表章措辞桀骜不驯。朝廷有人建议讨伐林邑。唐太宗说尚武好战者自取灭亡。隋炀帝、颉利可汗就是前车之鉴。欺负一个小国胜之不武,何况还不一定能够取胜。遣词造句的问题,不必介意。

他说隋炀帝的前车之鉴应该是指隋炀帝为了面子发动的高句丽战争。

不过必须实话实说,唐太宗到了晚年也打过高句丽,并且也是为了面子,不幸的是也没打赢,无功而返。

唐太宗在前期纳谏如流,但到了后期脾气开始变大,纳谏不再那么痛快。但好在他出现昏君苗头的时候已经离去世不远了,最后盖棺论定仍然是个明君。

隋炀帝热衷出巡,炫耀隋朝的强盛,吸引其他国家和地方前来归附。他将青海纳入隋朝版图,成功吸引西域归附隋朝。打青海还算有所收获。但开发西域只在政治上赢得一个虚名,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唐太宗说前代帝王喜欢招抚遥远的国家,以图辟土服远的虚名。但这个虚名劳民伤财毫无意义。人家归附于你,倘若有难,你不救是不义,救吧行军万里太过疲惫。劳苦百姓以图虚名,这样的事情我不干。

唐太宗注意休养生息,量力而行,不为了虚名而打肿脸充胖子。

对于毗邻少数民族前来归附,唐太宗设州管理,比如黔西、川西、伊吾邻近甘肃的少数民族。对于远地方的少数民族,唐朝鞭长莫及就不会勉强自己,比如高昌吐鲁番东、康国中亚国家等。

能并入唐朝版图的地方,你来归附我接收。不能并入版图,只是名义上归附于我,我不图那虚名。你来进行贸易我不反对,但你来朝贡我会婉言拒绝。因为礼尚往来,高接远送,过于骚扰沿途百姓。

随着唐朝日益强大,归附唐朝的地方越来越多。唐朝边境不断向外扩张。唐太宗时期中国版图超过了隋炀帝。

总之,唐太宗以百姓为出发点治国安邦使国家由弱变强,由乱变治。隋炀帝以自己的**出发治理国家使国家由强变弱,由治变乱。

其实隋炀帝即位前治理江南时非常在意民心民意,即位后却变得漠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唐太宗即位前战山西时干过屠城的勾当,即位后却变得爱民如子。

隋文帝当年看中隋炀帝,就是看中他的节俭。节俭的皇帝知道爱惜民力。可隋炀帝即位后只关心自己的“大业”,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急功近利、激反民众,最终落得亡国丧身。

唐太宗也多次发动战争。他远征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一战是历史上的经典战役。他开疆扩土还打过吐谷浑、吐蕃、高昌。但是他不穷兵黩武,将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控制在百姓和国力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人的私生活都没有特别值得褒贬的地方,登基前妻妾成群,登基后三宫六院,古代帝王大致都是这个样子。

隋炀帝14、5岁结婚,娶妻萧氏,也就是后来的萧后。野史说隋炀帝是个花心大萝卜,见一个爱一个,结婚后就把萧后抛在脑后。实际上萧后始终个伴随在隋炀帝左右,夫妻感情很好。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后,是萧后冒死为他收尸。

唐太宗16岁结婚,娶妻长孙氏,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史上有名的贤后,贤淑温俭,恪守妇道。唐太宗夫妻感情也很好。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在宫内专门修了一个高台,时常登台远眺皇后的陵墓。

唐太宗子女众多,为他生养儿女的嫔妃也众多。隋炀帝只有三男两女,其中两男一女是萧后所生,其他一儿一女分别由两妃包办。

隋炀帝的一个妃子是唐国公李渊的女儿。后来李渊的唐朝替代了隋朝。唐太宗的一个妃子叫武媚娘。后来武媚娘成了周朝的开国皇帝。虽然不能说他们的江山是毁在老婆手里,但也勉强算是一个相似点吧。

隋炀帝死于政变。唐太宗死于“仙丹”中毒。都是刚过50岁正当壮年时的非正常死亡,都不能算善终正寝。

通过对比唐太宗和隋炀帝的一生,发现一代明君也有减分的地方,一代暴君也有加分的地方。唐太宗并非高大全的完人。隋炀帝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恶人。

隋炀帝倒霉在亡国亡身上。汉武帝也曾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横征暴敛、激起民变,但是在国家频临崩溃之际汉武帝幡然醒悟、悬崖勒马,使汉朝起死回生。他的谥号是个“武”字,是自己亲儿子给的,只强调汉武帝的武功而忽略其他。

隋炀帝如果没有亡国亡身这一条,在民变纷起时及时调整政策,他可能会凭借大运河、开疆扩土、扬武威于四方成为与汉武帝并肩的名帝。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