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33,文成公主

中华世纪谈 233,文成公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640年643年 唐太宗遣文成公主与吐蕃和亲。平薛延陀之乱。

吐蕃怕了唐朝,更加迫切地希望跟唐朝和亲,派人携重金前来下聘礼,希望从此跟唐朝友好相处。唐太宗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将文成公主许配给吐蕃赞普。

文成公主并非唐太宗的女儿,只是普通的皇室宗亲,临时封为公主嫁到吐蕃。

641年,吐蕃国相代表松赞干布前来迎亲。唐太宗为文成公主准备了丰富的嫁妆,风风光光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庞大的送亲队伍带着佛经佛像和内地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到了高原。

为了迎接文成公主的到来,松赞干布在都城拉萨修建了不达拉宫。

布达拉宫规模宏大,有1000间房,相当于现在故宫的规模。这个土木结构的建筑一直存留了一千年,后来大部分毁于战火。至今仍然留存的只剩下山顶两座佛堂。我们现在看到的布达拉宫是后来重建的。

文成公主入藏给唐朝带来几十年安静。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又来骚扰中原,成为中国边境的一大祸害。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当初dong突厥灭亡后,投降的d突厥人被唐太宗安置在长城以南。有些突厥人被编入tangjun。

突利可汗的弟弟结社在tangjun中任中郎将,因为久未升迁心怀怨恨。他纠集了数十人意图谋反,打算闯入皇宫杀掉唐太宗。当然了,几十个人造反根本不可能成事。结社等人在宫外胡杀乱砍一通后逃之夭夭。他想逃回部落,但中途被tj捉到斩首。

结社造反让唐太宗对突厥人产生疑虑。他担心内迁的突厥人将来也会造反,下令将内迁的突厥人全部迁回漠南。

但是漠南现在已经是薛延陀人的天下。突厥人不敢回去。唐太宗于是把两族人叫到一起做调解工作。他以大漠为界,让薛延陀住在漠北,让突厥人住在漠南。谁敢跨过大漠侵掠对方,唐朝将派兵征讨谁。

薛延陀当时势力还小,不敢不服从唐太宗的安排,但内心非常不满。

第二年开春,内迁的突厥人陆续渡过黄河返回漠南老家。

薛延陀已经将漠南视作自己的地盘,对唐太宗逼他们吐出到嘴的肥肉忿忿不平。他们迁怒于那些回迁的突厥人,把他们视为入侵者。薛延陀人看返乡的突厥人就像阿拉伯人看复国的犹太人。

唐太宗认为内忧外患都解决了,重提泰山封禅之事。这回没人再反对了。大家开始讨论封禅大典的礼仪。唐太宗起驾洛阳,准备明年从洛阳出发去泰山祭祀。

薛延陀得知唐太宗离开长安,大喜。薛延陀的可汗对手下说,皇上去泰山封禅必有大部队随行保护,边境兵力势必空虚。我们此时去打突厥,一定会手到擒来。

于是,二十万薛延陀人越过大漠进入漠南,向突厥人发动袭击。突厥人无力抵抗,仓皇逃回长城以南。薛延陀人重新占领漠南。

但是薛延陀非常不走运。唐太宗在洛阳时天上出现彗星,认为不吉利,放弃封禅回来了。

唐太宗得知薛延陀胆敢违命南侵,大怒。他不允许长城外存在敌对势力,派李世勣率军十几万反击薛延陀。

李世勣率军杀出长城。薛延陀知道李世勣的大名,看到李世勣的大旗就逃之夭夭。

李世勣不肯放过薛延陀。不打疼他,他不长记性。李世勣挑选了6000骑兵精锐追击薛延陀。

薛延陀有20万人,看李世勣只有区区6000人就敢孤军深入追击他们,决定停下来跟他打一仗。

两军对垒。薛延陀军队万箭齐发射击tj。tj的马匹没有披甲,很多中箭倒地。李世勣下令骑兵下马步行发动进攻。训练有素的tj迅速组成几百人一组的步兵方阵,手持长槊冲向敌阵。槊是骑兵专用的加长加重的长矛。薛延陀人面对刺猬一般的方阵不知道从哪下嘴,虽然人多也不具优势。薛延陀人围住李世勣乱打一气。这时,李世勣副帅薛万彻领着一支几千人的骑兵队伍赶来增援。他悄悄迂回到薛延陀的后方发动袭击。薛延陀腹背受敌顿时大乱,四散奔逃。tj斩杀三千人,俘虏五万人。而逃回漠北的那些薛延陀人遇到大风雪,人马冻死十之**。

据说大风雪是薛延陀人求神求来的。先前薛延陀人担心tj追击,“祭天祈雪”求他们的神降风雪阻截tj。他们的神有求必应,只是反应慢了些。大风雪降下的时候,薛延陀人已被追上杀败。他们在逃窜的路上遭遇风雪,寸步难行,死伤无数。这真可谓作法自毙。

薛延陀惨败,向唐朝告饶求和。李世民放了他们一马,没有赶尽杀绝。薛延陀从此再不敢过大漠。突厥人放心返回漠南。

边境之乱让唐太宗后悔泰山封禅的事,对魏征说这阵朝臣进谏的怎么少了言外之意,我重提泰山封禅时怎么不见有人反对呢

魏征实话实说皇帝虚心纳谏,进谏的人肯定就多。如果皇帝不信任臣下,臣下进谏就会被当做诽谤。毕竟敢于犯颜直谏不惜以身殉国的人不多。大家害怕惹怒皇帝招致责罚,因此都不敢说话。

唐太宗知道魏征这是在委婉地批评自己不够虚心纳谏,表示愿意敞开胸怀接受批评,要大家只管放心进谏。之后唐太宗在虚心纳谏方面的确有了很大改善。

魏征生病,多日没来上朝。唐太宗亲自写信慰问,并且说数日不见,我觉得自己的失误又开始多起来。本想亲自去你家讨教,又害怕打搅你养病。你要有什么指教可随时上书给我。

643年,魏征因病去世。

魏征是唐太宗最宠信的大臣。唐太宗待之以友,敬之以师,几乎对他言听计从。而魏征从不利用唐太宗的宠信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直言进谏唐太宗的过失。唐太宗能保明君之名一半的功劳在于魏征。

魏征之死让唐太宗悲痛万分。他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唐太宗经常在朝堂之上怀念魏征忠诚和正直。他在魏征死后令人将唐朝24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宫中的凌烟阁内,供他时常瞻仰。这24位功臣中有长孙无忌、魏征、杜如晦、房玄龄、程知节、李靖、侯君集、李孝恭、尉迟敬德、李世勣、秦叔宝等。

但是不久后因为太子谋反案,唐太宗改变了对魏征的看法,不再认为魏征是忠臣。

唐太宗的皇后给他生了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李承乾因为是嫡长子被封为太子。

李承乾很聪明,很得唐太宗喜爱。唐太宗也精心栽培他。后来李承乾骑马摔折了腿,成了跛子,走路一瘸一拐,非常不雅观。

李泰仪表堂堂,文采出众。他曾组织各地学者编纂了一部大型地理学专著括地志。这本五百多卷的地理志详细记载唐朝全国三百多州相当于地级市的山川、城池、古迹、物产、风俗、人物、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内容,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可惜的是,这部书在南宋以后失传。流传至今残篇断简只能凑出数十卷而已。

“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唐太宗对李泰招揽名士著书立说非常欣赏。唐太宗说这孩子很像年轻时的自己,对他另眼相待。“令泰徙居武德殿”。武德殿在皇宫东侧,紧挨着唐太宗的寝宫,与太zing一墙之隔。

魏征为此劝谏唐太宗不要这样做。让李泰住在更靠近皇上的地方,容易让人误会,对李泰和太子都不好。

唐太宗于是让李泰又搬回自己的王府。

魏征是坚定的太子派,处处维护太子。但是唐太宗有意无意表现出来的对李泰的偏爱让一些大臣包括李泰在内有了非分之想。他们开始和李承乾争夺太子之位,经常去打李承乾的小报告。

偏偏李承乾也不检点,有大把的小辫子让人抓住。比方说,唐太宗曾指示有关单位,太子支取国库的财物,不论数量多少都不要限制。于是李承乾开始毫无节制地动用国库财物。太子左庶子太子的辅臣张玄素劝他说勤俭爱民才能成为一代明君。不到两月,殿下已用掉了七万钱,这简直是太浪费了。希望殿下能居安思危,严格要求自己。李承乾闻听大怒,命人用马鞭抽他,差一点把他打死。乱花钱又听不得批评,这都是唐太宗忌恨的。这样的事情传到唐太宗耳朵里,可想而知唐太宗对李承乾一定会很生气。

唐太宗在李泰等人的挑拨下越来越不喜欢李承乾。所幸魏征等老臣力挺李承乾,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勉强还能保住。

魏征死后,李承乾担心太子之位不保,开始谋划抢班夺权。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