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34,改立李治

中华世纪谈 234,改立李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643年645年 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黜。唐太宗改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一征高丽,无功而返。

魏征死后,李承乾失去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太子之位开始动摇。

这时李祐谋反案爆发。这宗谋反案成为李承乾谋反案的铺垫。

李祐是唐太宗的第五子,被封齐王兼齐州刺史、都督齐、青、莱、密等五州军事,也就是掌管五州军队。他因为违法乱纪受到唐太宗的责备。唐太宗撤换了他的长史作为惩戒。但李祐仍不思悔改,我行我素。新任长史怕受连累,一方面不断对李祐犯颜直谏,一方面不断给唐太宗打小报告。李祐恨得牙根儿疼,找人去谋杀他。不想事情败露,长史把他告到朝廷。唐太宗传唤李祐到京受审。李祐一气之下杀了长史,起兵造反。但李祐的部下不肯跟他造反,将他逮捕送往京城。唐太宗将他赐死。

这场叛乱只是一场闹剧,但是让唐太宗脸上无光。

当初唐太宗考虑到周朝分封诸王国祚八百年,秦朝废除分封二世而亡,认为分封对江山永固是有益的。虽然朝臣告诫他恢复分封制弊大于利,但他不听。他分封诸王不仅给他们封地还给他们军政大权,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藩国。他相信骨肉至亲肯定不会背叛他,谁承想刚分封完就冒出一个谋反案。唐太宗此后再不提周朝的分封制。

李承乾违法乱纪的事也不少。他有娈童癖,私藏一个叫称心的能歌善舞的乐童,同吃同住,同坐同卧。同时还宠信擅长旁门左道的道士秦英等人。道士擅长的旁门左道通常是指巫蛊、符咒、算命、房中术等。这些东西在当时都是不被允许的。但这些还是小问题。秦英最大的问题是“扇动宫储”、“惑乱东宫”。不清楚秦英煽动、蛊惑李承乾什么了,想必是窜唆李承乾针对唐太宗。

唐太宗得知这些事后勃然大怒,下令处死称心、秦英等人。

唐太宗没有处罚李承乾给足了太子的面子。但李承乾竟然毫不领情。他思念称心,在太zi宫立牌位祭奠,并且在后院建坟立碑。唐太宗知道后非常不悦。

李祐谋反案在审理过程中牵扯出一个人,纥干承基。这个人是李承乾的卫士,专门负责刺杀的脏活。他怎么会牵扯进李祐谋反案,李祐谋反跟李承乾有没有关系,这些都不得而知。只知道纥干承基被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判了死刑。他为了活命告发李承乾谋反。证据是,李承乾曾说过,我要造反比李祐方便多了,东宫跟大内只有一墙之隔。

这句话属于大逆不道,情同谋反。于是李承乾被拖下水。李承乾谋反案因而曝光。

李承乾的确准备发动政变。他暗中联系了很多人,包括大将侯君集、他的叔叔李元昌等。但李承乾谋反还处于谋的阶段,并没有具体实施。根据一些线索判断,李承乾可能要模仿唐太宗,搞一次新“玄武门之变”,也就是杀死李泰,囚禁唐太宗,抢班夺权,提前即位。

唐太宗废黜李承乾,处死了侯君集等人。

接班人成了掘墓人,战友成了敌人,这让唐太宗伤心不已。他一度情绪失控想拿刀捅了自己。

唐太宗废了李承乾,打算改立李泰为太子。但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他推荐李治。谏议大夫褚遂良也建议他立李治。两位重臣不同意立李泰让唐太宗有些为难。

这时,李泰担心唐太宗改主意立李治,去挑拨李治。他对李治说,你跟李元昌关系不错,李元昌谋反被杀,你就不担心你会被牵连李治一听果然忧心忡忡。

唐太宗看李治一脸愁容就问他怎么回事。李治也是个老实孩子,就一五一十地对唐太宗说了。唐太宗听了,心中恼怒,对李泰有了看法。

唐太宗责骂李承乾抢班夺权。

李承乾说,这都是李泰逼的。他天天算计我,让我觉得太子之位不稳,才跟朝臣谋划怎么自保。如果李泰立为太子,正好让他的阴谋得逞。

唐太宗说是啊。假如立李泰为太子,那么等于说太子之位就可用诡计求得。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的性命都难保;如果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都可保全。

唐太宗于是逮捕李泰,宣布胆敢阴谋夺位者一律入刑。

唐太宗下决心立李治为太子。

李承乾曾得到魏征力挺。唐太宗有心换太子时遭到魏征强烈反对。侯君集曾得到过魏征的举荐。魏征对唐太宗说侯君集有宰相之才。没想到李承乾、侯君集竟然背叛自己企图谋反。唐太宗迁怒于魏征,怀疑魏征的忠心,下令砸毁他为魏征题写墓志铭的墓碑。

唐太宗年纪越来越大,脾气也越来越大,开始变得喜怒无常。并且经历亲儿子、老战友的背叛,他的猜忌心也开始加重。大臣进谏变得越来越困难。唐太宗听不进去不同意见,一意孤行。

当初,薛延陀派使节向唐太宗求亲,希望跟唐朝友好。唐太宗答应了。薛延陀于是带着五万匹马、一万头牛、十万只羊作为聘礼,前来长安迎亲。因为路途遥远,中间还要穿越大漠,薛延陀带来的牲畜中途死了一半。唐太宗不高兴了,觉得受到轻视,改主意拒绝和亲。大臣们劝他两国交往不能言而无信。唐太宗不听。

唐太宗提出要看史官记录的起居注。房玄龄劝他不要破坏当朝皇帝不看当朝国史的规矩。唐太宗不听,非要看。房玄龄只好让许敬宗把起居注删改为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交给他。谁也不知道许敬宗是怎么删改的,是删繁就简还是文过饰非

朝鲜半岛的百济勾结高丽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作为“天可汗”,唐太宗认为自己有义务平定朝鲜半岛之乱,警告高丽立即停战,否则tj将要武力干涉。高丽不理唐太宗的警告,仍然攻打新罗。唐太宗于是下令讨伐高丽。

大臣们劝唐太宗不要干涉他国内政。朝鲜三国互斗跟咱们没有关系。但唐太宗不听,执意要打。其实唐太宗早就有了收复辽东旧地的打算。新罗求援不过是给了他出兵的理由。

唐太宗决定打高丽后,一方面召集军队,筹集粮草,一方面给新罗送去军事援助,让他们顶住。

军队和粮草都向幽州汇集。唐太宗要求契丹、奚族派兵助战。

唐太宗比较重视情报工作,派出先行部队探路。

645年,唐太宗御驾亲征,率军十几万北伐高丽。

因为准备工作比较充分,tj进展非常顺利,渡过辽水后连下高丽的建安城辽宁营口盖州市熊岳镇、盖牟城辽宁沈阳塔山、沙卑城辽宁大连金州区,逼近鸭绿江边。

唐太宗渡过辽水后下令把桥拆掉,激励将士们不胜不还。

李世勣、李道宗作为先锋官率领四千轻骑兵杀至辽东辽宁辽阳。高丽出动四万军队迎战tj。李道宗率领几十名骑兵杀入敌阵,横冲直撞,大闹天宫。敌军大乱。李世勣趁机率军冲杀,斩杀一千多人。高丽军狼狈逃窜。

李世勣指挥tj昼夜不停围攻辽东。唐太宗率军赶到前线亲自督战,并且和士兵们一起填埋壕沟。tj的抛石机、撞车不断冲击敌城。唐太宗利用刮大风之机发动火攻,让人爬上冲杆去城头放火。

冲杆是长毛竹或木杆。攻城一方可以把冲杆靠在城墙上当云梯使,利用猴爬杆技术爬上去。如果不会猴爬杆,也可以提前附在冲杆一端然后把冲杆立起来直接把人送上城墙。

tj放的火从城上蔓延到城内。辽东陷入火海之中。房子都被烧塌。tj趁机攻上城墙,拿下辽东。

tj进而围攻安市城辽宁鞍山。高丽倾全国之兵十五万前来决战。

唐太宗求之不得,率军迎战。他派李世勣率兵一万五千人正面迎敌,派长孙无忌率一万一千人潜入敌军后方突袭,自己亲率四千骑兵埋伏在山上准备突袭敌军侧翼。

战斗打响后,tj三军齐出杀向敌军。新入伍的士兵薛仁贵一马当先冲入敌营,挥舞方天画戟横扫敌军。他在敌营中左突右冲如入无人之境。tj紧随其后趁势掩杀。敌营大乱,随即崩溃。tj斩杀两万多人,俘虏三万多人。

唐太宗年纪大了,不能亲自冲锋陷阵,站在山坡上观战。他看到薛仁贵的精彩表现喜不自禁,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在战斗结束立即召见薛仁贵,破格提拔他为游击将军少将军衔。薛仁贵一战成名。

tj四面出击扩大战果。

一支tj攻到建安辽宁营口盖川市城下。tj安营扎寨。将军端坐在营门口监工。大家正在忙乎,敌军突然出现,如同神兵天降。唐兵大惊,扔掉工具四散奔逃。将军更是惊得目瞪口呆,瘫坐在椅子上。唐兵逃跑途中回头看到指挥官纹丝不动,顿感羞愧,返身抄起家伙冲向敌军。敌军被击退。将军阴差阳错因为勇敢无畏受到士兵的敬仰。

唐太宗围攻安市。守城敌兵朝着唐太宗的帅旗跳脚大骂。唐太宗大怒,下令破城后屠城报复。城中军民得知更是殊死抵抗。tj昼夜攻打,愣是没打下来。

有人曾建议绕过安市直杀高丽的都城平壤。唐太宗拒绝。唐太宗觉得御驾亲征连一个小城都打不下来太没面子。

唐太宗下令堆土为山,准备居高临下攻击安市。两个月后,土山堆好。但tj还没来得及发动进攻,土山倒了,倒向城墙一方。这正是趁机翻越城墙的好机会,但偏偏前线指挥官没在现场,没有人下达攻击命令。敌军趁机占领了土山,居高临下攻击tj。

东北的冬天来得早。tj带来的粮食快吃完了。唐太宗担心军队陷入饥寒交迫的窘境,下令班师。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