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246,和事天子

中华世纪谈 246,和事天子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705年710年唐中宗宠信韦后、武三思,任其所为。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唐中宗与突厥、吐蕃和亲。

武则天死了,但女皇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唐中宗即位后对与他患难与共的韦后宠爱有加,如同当年唐高宗宠信武则天一般带着韦后一块上朝听政,享受“二圣”待遇。

张柬之等五大臣不干了,给唐中宗提意见。我们刚好不容易弄下一个武后去,你又弄上一个韦后来。你让韦后干政,“牝鸡司晨”的故事是不是又要重演了

唐中宗不理。

当年他恨不得把天下都送给韦家,现在只是让韦后参与朝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武三思等武氏在李唐复位后仍然保留着王位和权力。

五大臣又不干了。我们闹革命时没杀诸武是特意留给你的,让你杀了诸武立天子之威。武家篡夺你们李家的江山,迫害你们李家的人。你怎么好了伤疤忘了疼,还留这帮祸害为什么还不赶紧除掉他们

唐中宗还是不理。

他一则发过毒誓,二则跟武家结亲,三则认为安定团结是当前压倒一切的大局,根本没想过要除掉武家。

武三思和唐中宗是儿女亲家。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是武三思的儿媳妇。武三思又通过唐中宗的婕妤上官婉儿和韦后拉上关系。上官婉儿跟武三思是旧相好。武三思随后又把韦后勾搭上手。韦后把武三思介绍给唐中宗。唐中宗和这个儿女亲家很说得来,经常把武三思叫进宫里小聚,甚至偷偷溜出皇宫去武三思家串门。

靠着武三思和唐昭宗、韦皇后的关系,武家在朝中又开始得势。

唐中宗任命的三公,太尉是李旦,司空是武三思,司徒是武攸暨。李旦不爱管事。实权都掌握在武氏手里。

张柬之等五大臣在“神龙革命”之后虽然因拥立之功升官进爵,但级别都在武氏之下。

唐中宗“以张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皆为立功之人,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武氏竟也成了复辟李唐的功臣。

五大臣忿忿不平。张柬之等人拍床长叹,把指头都拍出血。

五大臣退而求其次,不再提杀诸武的事,只是请求唐中宗降低诸武的官职和爵位。

唐中宗仍是不理。

五大臣不断攻击韦后和武家让韦后和武三思对他们怀恨在心。韦后和武三思不断在唐中宗面前说五大臣的坏话,称“他们五人自恃有功,专权跋扈,对社稷不利”。

唐中宗对这些“革命”者也是又敬又怕,敬他们通过政变让自己上台,怕他们搞政变上瘾再把自己搞下台。他明升暗降,以拥立之功将五大臣封为郡王,但同时剥夺了他们的实权。

同为“神龙革命”功臣的王同晈是唐中宗之女安定公主的丈夫,对唐中宗排挤五大臣心怀不满。他不敢针对唐中宗,把气撒在武三思身上。他与人密谋除掉武三思。

资治通鉴没有明言王同晈要暗杀武三思,只是说王同晈每当跟亲信谈及韦后和武三思时都是咬牙切齿的。

但是按照王同晈墓志铭记载“公又阴赂死士,誓将屠之”。王同晈暗中找了一些敢死之士准备杀了武三思。

另外按照大唐新语的说法,王同晈找的杀手 “谋于袖中发铜弩射之,伺便未果”。计划用袖箭射死武三思,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有人偷听到王同晈与亲信的谈话,密告武三思。

武三思决定利用这件事除掉五大臣。他让人诬告王同晈不但打算杀了自己,还准备带兵杀入皇宫,废黜皇后,控制皇帝。五大臣都是王同晈的背后黑手。

唐中宗派御史大夫带人去查。

不清楚审理结果,只知道王同晈等人被处死,五大臣被贬官外放。显然审讯没有查出五大臣参与谋反的实证。

武三思不甘心,派人暗地贴小字报辱骂韦后淫秽宫廷,要求唐中宗废黜韦后。

唐中宗恼羞成怒,派御史大夫带人去查。

御史大夫是武三思的人,按照武三思的意思指控张柬之等五位大臣是背后黑手。

唐中宗终于被激怒,不问青红皂白将五大臣流放。

武三思要求将五大臣灭族。唐中宗没有同意。因为当初为感谢五大臣的拥立之功,唐中宗曾赐给五大臣免死铁券。

但是武三思担心五大臣有东山再起之时,派人假传圣旨将五大臣在流放地杀害。

五大臣一死,武三思掌握了大权。他积极网罗亲信,迫害异己,将朝堂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武三思以为武氏的地位再无动摇之忧,殊不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武氏大祸已经临头。

祸事是武家媳妇安乐公主惹下的。

安乐公主是韦后所生,自幼受父母宠惯。在父亲唐中宗复辟后,安乐公主仗着父母宠爱,恣意干预朝政卖官鬻爵。她经常自拟圣旨,盖住内容让老爸签字。唐中宗溺爱女儿,问也不问,哈哈一笑,签字盖章。

有时候朝堂出现新面孔,唐中宗莫名其妙,后来一打听是安乐公主干的好事,一笑了之。

安乐公主央求老爸废了太子封她做皇太女。唐中宗也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

这可是个敏感的话题,不能随便说说玩的。唐中宗当是父女间玩笑话,一笑了之。但太子李重俊听到可就成事了。

李重俊得知安乐公主要废了他做皇太女又恨又怕。他不是韦后的亲生儿子,是庶子,一直担心太子之位不稳。

韦后生了一儿四女。独子李重润因为背后说武则天的闲话被武则天杀了。唐中宗复辟后按照排行立李重俊为太子。韦后因为李重俊不是自己亲生,跟自己关系又不咋样,非常讨厌他。

李重俊预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安乐公主深受唐中宗和韦后的宠爱。她公公武三思在朝里是一把手。本朝又有女皇的先例,安乐公主要做皇太女不是没有可能。

李重俊决定向革命前辈李世民学习,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干掉安乐公主,然后逼父亲禅位。

莽撞的李重俊说干就干,率兵闯入武三思家把武家满门都杀了。偏巧安乐公主回娘家入宫拜见父母,逃过一劫。一不做二不休的李重俊掉头又杀奔皇宫。

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宗楚客是韦后一党,闻听太子造反急忙带兵救驾。保皇派和造反派在宫门发生激烈的交火。

两军相持中,唐中宗阵前现身向造反派喊话你们是党的军队,应该听党指挥。怎么能跟反党分子混在一起只要你们和反革命分子划清界限重新回到革命队伍中来,党和zf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造反派军心大乱,溃败而去。

李重俊带着百八十个骑兵逃出京城。当他跑入山林,身边只剩下几个亲随。他坐在树下小憩。这几个亲随趁他熟睡之时砍下他的脑袋回去邀功求赏。

武三思被稀里糊涂灭了门。韦后一党接管了朝堂。

韦后提拔宗楚客为宰相,通过宗楚客控制朝堂,监视李氏一党。

韦后一党相信李重俊造反定有李氏暗中支持,首当其冲就是李旦和太平公主。

安乐公主和宗楚客诬告李旦和太平公主是李重俊的同谋。唐中宗便令御史萧至忠拘押审讯李旦和太平公主。

萧至忠哭求唐中宗收回成命。他说,当年李旦本来有机会做皇帝的,但他毅然决然把皇位让给你,怎么会做谋反的事呢你猜忌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传出去让天下人认为你不能容人。

唐中宗认为言之有理,便把这事压下了。

韦后想借清查李重俊同党的机会清除李氏一党的企图没能实现。

不过,韦后一党利用手中职权,大肆安插自己人,削夺李氏的权力。

安乐公主、宗楚客和上官婉儿、韦后妹妹等人都是韦后一伙。他们一边替韦后打击异己,一边替自己谋取私利,卖官鬻爵,违法乱纪,干涉朝政。

有钱人30万钱就能从她们那里买到一张由唐中宗亲自签发的委任状。官员数量随之急剧增加。

“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当时官员太多,人浮于事。宰相、御史和员外官多得在官厅无处可坐,被当时人称为“三无坐处”。

宰相都一大堆,宰相以下官员的超员问题可想而知。

唐中宗是糊涂蛋根本不管事,任凭韦后一党为所欲为。

韦后一党不仅卖官鬻爵还收受贿赂,以权谋私。谁出的钱多他们就按照谁的意思批文。中央批文也能花钱买。

唐中宗不作为,韦后一派乱作为,唐朝的政治越来越混乱。

朝中正直的官员对韦后一派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弹劾。唐中宗不愿追究,一味居中和稀泥。唐中宗因此被人称为“和事天子”。

“和事天子”对番邦也是以和为贵。

706年,突厥人突然南下袭击陇右,击败tj,掠去一万多匹马。后突厥默啜可汗不惜一切代价阻挠唐朝饲养马匹增强骑兵。

唐中宗派将军张仁愿率军北上,加强黄河防御,阻止突厥人南侵。

张仁愿到了北部边境后,认为在黄河以南防御太过被动,不如跨过黄河,在黄河北岸筑城防守,加大防御纵深,变消极防守为积极防守。

唐中宗怕招惹突厥人,不肯同意。张仁愿多次上书力陈己见,终于说服了唐中宗。

张仁愿在河北地区连筑三城,首尾相连,互为依托,不仅有效地堵住了突厥人袭扰内地的道路,还为唐帝国开拓了三百多里的边疆。

默啜可汗派人来唐朝求和,希望能跟唐朝和亲。

唐中宗不计前嫌,把一个王爷的女儿封为公主嫁给默啜。

710年,吐蕃夺位内战尘埃落定。吐蕃赞普派人向唐朝求亲。

其实那时吐蕃赞普才6岁,由他母亲摄政。赞普母亲担心tj趁吐蕃幼主登基政局不稳之机发动进攻,向唐中宗请求和亲。唐中宗也乐得互不相扰,答应和亲,把自己的养女金城公主许配给吐蕃赞普。

金城公主是自幼长在宫中的皇室宗亲,当时只有13岁。唐中宗把金城公主送去,跟吐蕃赞普结了娃娃亲。

金城公主被封为王妃,地位比当年的文成公主高。

唐中宗通过和亲安抚住后突厥人和吐蕃人。

不过,因为宗楚客的捣乱,唐中宗在任期间,西域差点出事。

突厥十姓的一个部落首领娑葛自立为西突厥可汗。部将阙啜忠节不服,起兵攻打他,失败后逃往唐朝。

按照唐朝的惯例,番邦的降兵降将进入唐朝境内将会被分别安置。唐朝要求阙啜忠节离开他的部队进京供职。

有人给阙啜忠节出主意你离开部队就什么也不是了,不如贿赂宗楚客让你留下来,请唐朝和吐蕃出兵助战帮你打回去。

阙啜忠节于是派人进京,重金贿赂宗楚客。宗楚客收了贿赂,依言收回成命,改派tj增援阙啜忠节,并且出面邀请吐蕃军队进西域助战。

安西都护郭元振劝阻宗楚客千万不要那么做。让吐蕃人涉足西域无异于引狼入室。只要吐蕃人进入西域,西域从此就不再归唐朝所有。

但宗楚客不听。

吐蕃人还没出动,娑葛得到消息迅速做出反应。他派兵袭击阙啜忠节,将其生擒。

娑葛给郭元振写信,称自己无意反叛唐朝,只是与阙啜忠节有仇而已,指责宗楚客收受贿赂想在西域挑起战争。

郭元振把娑葛的信夹在自己的奏折里绕过宗楚客送到唐中宗那里。

宗楚客大怒,诬告郭元振心怀不轨,要唐中宗下令召回郭元振予以惩处。

唐中宗也是糊涂蛋,依言下旨召回郭元振。

郭元振一面拖延进京,一面派他儿子郭鸿火速进京告御状。郭鸿设法见到唐中宗,把西域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唐中宗。

唐中宗收回成命,让郭元振官复原职,并且中止了邀请吐蕃人增援西域的计划。他转而安抚西突厥人,下令册封娑葛为西突厥可汗。

监察御史弹劾宗楚客收受贿赂,竟然将涉及国家安危的军国大事视为儿戏。

但唐中宗看在韦后的面子上不肯追究宗楚客的责任。

正是因为“和事天子”一味地放任纵容,韦后一党才敢如此胆大妄为。朝廷已经乱得不成样子。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