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09,王小波李顺起义

中华世纪谈 309,王小波李顺起义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986年995年 辽伐宋不利,宋辽由对战转入对峙。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均贫富口号,后被剿灭。党项李继迁据夏州反。

宋朝北伐失败。辽国转守为攻。

当年年底,辽国携得胜之威倾全国之兵南下侵宋,报复宋朝北伐。辽军兵分两路攻入山西和河北。

萧太后和辽帝亲率辽军主力攻入河北,包围了瀛洲河北沧州河间市。

宋军数万人出城迎战。当时天气非常寒冷,宋军的弓箭被冻得失去弹性,无法使用。而辽军生活在严寒地区,他们的弓箭不怕冻。两军交战,宋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宋军被辽军重重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辽军乘胜南下,攻城拔寨,连下数州,兵锋直指黄河北岸。

在此危急时刻,山西传来捷报。辽军进攻山西代州山西代县受挫。

代州知州张齐贤派出二百骑兵打着潘美的旗号夜袭辽军,让辽军以为潘美率军来援。辽军担心腹背受敌慌忙后撤,途中又遭到张齐贤两千伏兵的袭击,损兵折将,于是放弃入侵退回辽国。

萧太后担心潘美断了辽军后路,下令全线撤军。

988年,辽军休整一年后再次大规模南侵

辽军仍是兵分两路,东路攻河北,西路攻山西。东路是主力。西路是策应,保护主力部队的侧翼。

西路辽军杀入代州后发现张齐贤防守严密,没敢轻举妄动。张齐贤遵照宋太宗的旨意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两军互相对峙,谁也不肯发动进攻。

东路辽军杀入河北后包围了涿州。辽军用弓箭把劝降书射进城内,等了数日也不见回应,开始四面攻城。经过一番苦战,辽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攻占了涿州。

宋军的防线被撕开,辽军蜂拥而入。宋军退守长城口河北保定的紫荆关长城,但在辽军的猛攻下再次溃败。辽军长驱直入,连克宋朝数城,杀至关南最后一道防线唐河北岸。

唐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保定的唐县,汇入白洋淀,跟大清河构成一条防御辽国的水长城。

定州都部署军政长官李继隆违反宋太宗坚守不出的诏令,主动出击跟辽军决战。

李继隆的骑兵部队来自易州河北保定易县。在易州失陷后,他们的家属都被辽人掳去。此战对于他们来讲是复仇之战。在战斗中,骑兵部队跟辽军骑兵死磕,竟然大破辽军,冲垮了辽军防线。

李继隆挥军掩杀,斩杀一万五千辽军,缴获万匹战马。

捷报传至京城,一片欢腾。宋太宗不追究李继隆抗旨不尊之罪,下令嘉奖。

辽军遭此闷棍,不敢再南下。双方转入对峙。

宋军趁机重整防线。

朝廷建议重点防守,放弃一些不重要的城池,集中人力财力固守几个军事重镇。朝廷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认为重点防守经济实惠,能够减少一些军费开支。现在军费开支过大,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

宋太宗为了节省开支,停止打猎消遣,把鹰犬都放归大自然了。

李继隆是武将,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反对弃守小城池。孤立几座大城构不成一条完整的防线。没有防御纵深,辽军可以随时南下突袭定州。这对防御一方非常不利。

宋太宗支持李继隆的意见。

第二年,徐河河北保定徐水境内一个据点缺粮。李继隆率军一万押运着粮草赶往徐河。

辽军得到情报,立即派出数万骑兵前去偷袭李继隆。

辽军穿过宋朝边境的时候被宋军将领尹继伦率领的巡逻队发现。尹继伦发现辽军赶紧进入战斗状态,同时派人去给李继隆送信。辽军看他们只有千把人,不值得浪费时间,快马加鞭向李继隆扑去。

辽军视尹继伦如空气激怒了尹继伦。尹继伦决定领着这一千人偷袭辽军。

宋军偷偷跟在辽军后面,在辽军宿营时借助夜幕掩护靠近辽军。

宋军在佛晓时分发起进攻,杀入辽军大营。辽军主帅耶律休哥在大帐中吃早饭,突然看见宋军闯入,吓得筷子掉在地上。宋军过来就是一刀。耶律休哥下意识举手护头被砍断手臂。他忍着剧痛逃出大帐,骑上一匹马逃之夭夭。辽军没人指挥,各自为战,被一千宋军打得溃不成军。

不过宋军毕竟人少,虽然搅得敌营大乱,但自己也陷入重围。

就在这时,李继隆得到消息后率军杀到。李继隆和尹继伦里应外合彻底击败辽军,斩杀数千人。

辽军逃回之后,数年不敢南侵。

宋军也没有趁势反攻收复失土。首先,宋太宗两次北伐铩羽而归,失去了收复旧河山的雄心和信心。其次,国内灾荒不断,财政不佳,宋太宗也不愿再起战争。另外,国内出了两件麻烦事牵扯了宋太宗的精力。陕西的李继迁和四川的王小波先后造反,引起西北大乱。

李继迁是前面提到的夏州军阀李继捧的远房弟弟,时任夏州自治区所属银州陕西榆林境内的地方长官。李继捧取消自治回归中央。但李继迁拒绝交出银州,煽动党项人造反。

宋军派兵袭取了银州。李继迁便率众和宋军打游击。大西北地广人稀,党项人善骑射,来无踪去无影,飘忽不定。宋军始终奈何他不得,几次围剿都被他逃脱。

宋太宗见这家伙挺难缠便把李继捧派去以夷制夷。没想到李继迁把李继捧拉了过去,声势更盛。李继迁还和辽国勾搭在一起,让宋朝更加头疼。宋太宗直到去世都没能剿平李继迁。

王小波是做茶叶生意的商贩。宋朝为筹措军费把茶叶也列为国家专卖。王小波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一气之下竖旗造反。王小波竖起反旗后,百姓纷纷响应王小波。

宋朝官府在四川盘剥过甚,民怨极大。四川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可以想见百姓的负担有多重。适逢四川大旱,百姓的日子更没法过了。

993年,王小波号召百姓起来反抗。他对百姓们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我最痛恨的就是贫富不均。我起兵的目的就是均贫富。

他率领起义军攻克县城,队伍迅速壮大到上万人。随后攻克州城,人数增加到数万。他每占一地便率领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只给地主富农留下必需的家用,其余的财产全部分给贫下中农。他因此得到了贫苦百姓的衷心拥护。

在攻打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的时候,王小波中箭而死。他小舅子李顺接过帅旗继战斗,终于攻克了江原。

起义军在李顺的带领下连战连胜,顺风顺水,横扫四川,人数发展到十多万人。成都知府郭载战败逃往梓州。李顺在成都登基坐殿,自立为大蜀王,建立了革命政权。

王小波、李顺应该被称为“同志”。王小波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李顺将均贫富的口号付诸实践。他们应该被视为平均主义或者原始**的先驱。

不过,虽然说王小波是第一个把均贫富作为革命口号的人,但他并不是第一个有均贫富思想的人。均贫富的思想自古就有。这个思想的根源就是均田制。

均田制屡被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怀念均田制,希望能够回到均贫富的时代。

四川是难民的最佳避难所。四川偏居一隅,与世无争,不容易被中原的战火波及。并且四川作为天府之国也容易活人。各地难民都愿意来四川躲避战乱或逃荒。但是他们来到四川后买不起土地,只能给地主打工,混口饭吃。

四川聚集了大量的“旁户”佃农。地主不愁招不来人,给佃农的待遇很差。佃农又恨又无奈。

王小波、李顺在这种情况下喊出“均贫富”的口号,对佃户来说很有吸引力。

据梦溪笔谈记载“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李顺开始的时候,命令地主交出所有的财产、粮食,留下一部分让他一家老小活命,其他全部分给贫民。后来干脆把地主赶跑或杀了,没收他的所有财产。

这种做法非常像“解放”前后的“土改”,“打土豪,分田地”。不过李顺只分浮财、粮食,不分土地和房屋。可能是因为流动作战期间,土地、房屋带不走。也可能那时还没想明白应该怎样均贫富,只是简单地瓜分地主的财产。

虽然均贫富最终沦为吃大户,但也足够吸引贫苦的农民。贫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帮助李顺占领了成都。

李顺做了大蜀王以后以为革命成功了,思想开始松懈。他没有及时派兵占领剑阁。

宋太宗开始并没把起义军当回事,专心对付李继迁,责成当地驻军解决起义军。后来见事态益发严重,宋太宗不得不调动精锐的禁军前去镇压。

禁军到达剑门关。李顺这时才想起四川的大门没关。四川腹地基本都被他占领,却忘了剑门关。剑门关依然在官军手里。李顺急忙派兵去夺剑门关,但已经晚了。禁军通过剑门关进入四川。

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毕竟是乌合之众,和正规军打阵地战根本不是对手。宋军只用了一个月便攻克成都,生擒了李顺另有说法李顺失踪。

王小波、李顺的均贫富起义昙花一现。虽然起义军的残余依然坚持了很多年,但影响已经不大。

收复四川后,宋太宗发布“罪己诏”承认错误,宣布取消茶叶专卖,派去能臣张咏治理四川,使四川长治久安。

张咏和李冰、文翁、诸葛亮并称治蜀名臣。李冰是战国时期人,修了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下粮仓。文翁是汉朝人,他办学堂兴教育使四川摘掉了荒蛮之地的帽子。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