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17,庆历新政

中华世纪谈 317,庆历新政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044年1045年 冗兵冗官冗费致宋朝积贫积弱。庆历新政虎头蛇尾。

宋朝在宋真宗后期罢兵息战专心生产,国家逐渐步入盛世。可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开始出现危机。入的没有出的多,来的没有去的快。老本很快吃光了。到了宋仁宗时期国库开始出现赤字。

盛世和赤字好像是挺矛盾的两个词。盛世意味着富,赤字意味着穷。富和穷竟然在宋朝同时存在。

不过想想也没用好奇怪的。“美国人牛成啥样了,不也上咱这儿借钱来了吗”富得流油的美国哪年没有赤字作为世界警察,庞大的军费开支就干下财政收入的一大块。

宋朝的军费也是大头。别看宋朝军队越来越怂,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

宋军常年养着100多万军队,光军饷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遇到战争年月,那银钱更是花得象淌水一般。

宋太祖打天下时军队才18万,到了宋仁宗时军队已经达到118万。皇帝认为人多好办事,军事实力越是不济就越是扩军,搞得宋朝军队达到空前的规模。

其实兵贵精不贵多。宋仁宗的118万军队的战斗力还不抵宋太祖的18万呢。百万大军里多是老弱病残,别说打仗,上公交车都有人主动让座。

宋军是实行雇佣兵制,一旦入伍,终身服役,老得动不了了也由国家养着。

军队也是解决灾民的一个去处,免得他们生活无着铤而走险,为寇为盗,cheqi造反。把灾民、盲流、乞丐、无家可归者纳入军队也消除了一个社会不安定因素。军队充当了如今收容所、救助站的功能。

宋朝的罪犯也往军队送,和坐牢杀头一样是一种刑罚。在水浒里,及时雨宋江和豹子头林冲就被判过充军发配。这也可见当时军人的地位。罪犯不往监狱往军队送,把军人和囚犯划了等号。“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肯定是那时传下来的俗语。皇帝重文轻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百姓更看不起军人。好人家的男儿打死也不往军队去。

皇帝瞧不起军人,百姓瞧不起军人,军人缺乏荣誉感。他们在保民卫国的战争中甘心为瞧不起他们的人抛头颅、洒热血吗难说。

军队人数众多却战斗力低下,空耗粮饷不办事,出现严重的“冗兵”问题。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冗官”问题。

官员俸禄是宋朝财政支出的第二大项。

宋太祖时宋朝有公务员4,5千人,到了宋仁宗时已经突破两万。zf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及其低下。

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香茶一份报,饭后一个倒,醒后一个澡,三点刚过就往家跑。

宋朝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却是历朝最高。唐朝王居易“月俸百千官二品”就已经很知足了。宋朝王安石的标准工资是300贯。一贯壹千文钱,也就是三百千。这还没算“衣赐”、“禄粟”,也就是服装补贴和伙食补贴,那也是一个很可观的一个数字。

皇帝大力提高公务员工资,一方面算是高薪养廉,另一方面也是收买人心。宋朝公务员工资很高很高,工作很少很少,都赶上现在公务员了,谁还好意思谋反呢。

公务员队伍臃肿,一方面是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也是政策导向问题。

宋太祖为安稳政局保留了原后周全部官员;为防止有人大权独揽以致篡党夺权,宋太祖拆分权力,从而创造了许多新的机构和岗位;为了鼓励读书人,使读书人能够“学而优则仕”,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这些措施都使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庞大。

人数又多而工资又高,这么一大笔钱从哪来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来。为了填平财政赤字,zf不得不加重税收,使得百姓负担日益沉重。

中央财政的第三项支出是皇室费用。

不过说句实在话,宋仁宗时期的皇室费用并不多,因为宋仁宗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

从古至今,汉人皇帝中用“仁宗”称呼的只有宋仁宗一个。

宋仁宗仁慈、宽厚、节俭、纳谏他在人品上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儒家的“仁”字被他诠释得淋漓尽致。

宋仁宗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宫中摆设常年不换。帷幔被褥都用普通布料。衣服都是洗过几水的。有人劝他不必如此,他说“都是民脂民膏,浪费那些钱干什么”

有一天早上,他对近侍说昨天睡得晚,感觉特别饿,特别想吃烧羊。

近侍说那您怎么不说呢

宋仁宗说我听说宫内但凡要点东西,外面就会当作惯例。我如果要求吃一次的话,外面每天晚上都会宰羊烤肉,这得糟践多少东西。“岂不可忍一夕之馁něi,而启无穷之杀也”。

还有一次,宋仁宗在御花园散步回来,让嫔妃快拿水给他喝。嫔妃问他为什么不在御花园里向侍从要。他说那个侍从不知哪去了。我若开口要水,那个侍从肯定获罪,所以我就一直忍着。

好人宋仁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控制得住皇室费用,控制不住冗官、冗兵的费用。冗官、冗兵造成的冗费致使中央财政赤字日益扩大。

宋仁宗试图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让大家各抒己见拿出解决办法。

范仲淹提了十条意见,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他主要针对吏治,也就是整顿干部队伍。

“明黜陟”就是根据政绩好坏升职降职。以前官员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不会降职免职,三年一升职。现在要根据考核成绩定升降,无功就是过,没政绩就升不了职。

“抑侥幸”主要针对的是恩萌。不能再把官职作为福利随意发放,要设定一些条件加以限制。做官要靠本事。没有本事就不能做官。

“精贡举”针对的是科举。选官也跟选兵一样,兵贵精不贵多。不是官选得越多越好,要挑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光会背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要了也没用。

“择长官”主要针对的是州县两级一把手。朝廷派人下去考核,发现不合格的人就赶紧撤掉。朝廷选派一把手也要非常慎重,加强审核。

另外,他在“修武备”一条中也提出去“冗兵”的办法。他建议逐步恢复招收义务兵代替现有的职业兵。职业兵花销大不说,忠诚度还差。

韩琦和欧阳修也各自拿出自己的意见。

范仲淹、韩琦和欧阳修都是刘娥刘太后时代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从基层一步步升入中央的官员,对官场的弊病了解较深。

宋仁宗比较器重范仲淹。范仲淹在对西夏之战中以守促和的策略得到宋仁宗的首肯。宋仁宗以范十条作为纲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独请设府兵,辅臣共以为不可而止”。只有设义务兵一条因为遭到广泛反对而没有实行。

虽然没有正式任命,范仲淹是实际上的发改委主任。韩琦、欧阳修等是委员。

范仲淹认为冗官问题是重点。他试图在官场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逐步缩小干部队伍规模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如果把干部队伍比做一个水池,范仲淹希望把蓄水的龙头关小一些,把放水龙头开大一些,从而使水池的水位降到安全线以下。为达到这一目的,范仲淹一方面提高新干部的选拔标准,另一方面严格考核现有干部,把不合格的干部坚决清除出去。

这种谈不上很激烈的改革在官场也引起骚动。有人劝范仲淹,你这砸“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会让人家一家人哭鼻子的。范仲淹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吧。

宋朝的行政省叫路。

欧阳修比较激进,觉得范仲淹步子太慢,上书皇帝要求来场大扫除。他说官场已经烂透了,当前的改革不够彻底,“奸邪者未能尽去”,认为“近年台官,无一人可称者”。

此话一出,打击一大片,把一大批人推到了对立面。反对改革的声音开始提高。

反对派反对改革但不直接攻击改革。皇帝发起的改革,反对改革就是反对皇帝。他们策略地选择攻击发改委的成员。

他们到处搜集黑材料,攻击范仲淹包庇下属违法乱纪,攻击韩琦在对夏战争中指挥不利,攻击欧阳修公然宣传拉帮结派,把发改委成员一个个搞倒搞臭。

中国一直就是这样的逻辑人臭嘴臭。人臭了,说什么都是**。人倒台了,他的政策也就跟着倒台了。

随着范仲淹等人先后被贬出京,改革无疾而终。

范仲淹被贬出京到地方任职,期间他写下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被后人作为为官的格言。

范仲淹被贬职后死在任上。欧阳修奉命编书不再参与政治。

范仲淹的改革无疾而终。

改革发生在庆历宋仁宗使用的一个年号年间,所以范仲淹等人主持的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为后来的“王安石办法”打下一个基础。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