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20,王安石变法

中华世纪谈 320,王安石变法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067年1081年宋神宗即位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因朝野反对而失败。

宋神宗一上台就为钱发愁。

办丧事是很花钱的。宋神宗知道财政紧张,不想大办也不想寒酸,下旨比照先帝的规格发送宋英宗。但大臣告诉他,国库已经没钱了。“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宋神宗又吃惊又无奈,只得让人从皇家的私房钱里支钱发送老爹。

国库早已出现赤字。赋税收入连官员工资、军队军费都不够。几年之中连办两次国丧更是让财政雪上加霜。

宋神宗发现自己接了一个烂摊子,意识到“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没有钱什么事都办不成。

宋神宗于是任用王安石为相为他“变法”、“理财”。理财是目的,变法是手段。王安石说他有不增加百姓负担而达到生财的手段,宋神宗很是期待。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散文都很出色。不过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名气比文坛高,一提王安石马上想到的是“王安石变法”而不是他的诗文。

王安石的法子说到底就是开源节流,一方面广开财源,一方面节省开支。

开源方面有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等;节流方面有均输法、裁兵法、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等。

所谓青苗法就是政府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给农民,使他们不至于饿急眼了不管不顾押房子卖地,而有钱人趁机放高利贷或者压价收购,从而使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土地兼并、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国家把这买卖揽过来,一方面帮百姓度过难关,另一方面也给政府增加了利息的收入,一举两得。

抑制土地兼并也可以减少税收的损失。因为买地的人通常是富贵人家,他们总有办法获得免税的待遇。土地在普通农民手里肯定是要承担赋税的,但到了地主家就不一定了。所以,被兼并的土地越多,国家赋税收入越少。

另外农民把地卖了,熬过一时困境,却换来一世困苦,后半生只能为地主打工,或者改行做其他营生,包括上山为王落草为寇。社会治安变坏是土地兼并的另一个后果。

古代政府通常都会想办法防止土地兼并防止贫富两极分化。

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地主、农民实际拥有土地的数量、好坏征收赋税;

农田水利法是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增加税赋来源;

免役法是指百姓可以出钱免劳役,也就是说不愿意服劳役可以出钱雇人代服劳役。一般地主会出钱免役。有时候农民在农忙时间实在脱不开身也会出钱免役。

市易法就是贱买贵卖,政府在物资供过于求的大量收购囤积,等市场短缺时抛售。这个法子是西汉的刘晏发明,不仅能平抑物价,还能增加政府收入。

所谓均输法就是政府采购的时候哪便宜就去哪买,哪近从哪买,综合考虑商品价格和运输价格后确定采购地点。这样政府支出就会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官吏搞**。均输法跟现在政府采购搞招拍挂的思路差不多。

裁兵法、保甲法、将兵法都是针对冗兵,组织民兵代替正规军维护社会治安,裁减正规军立的老弱病残,保留精兵交给常任武将加强训练。这条改革措施之前已经有过实践,应该是觉得效果不错,现在向全国推广。

保马法就是饲养马匹改官养为民养,降低成本。

此外,针对冗官,王安石也推出几项改革措施。

王安石吸取范仲淹的教训没敢去动铁交椅,也就是没敢裁减冗官,只是在选才方面做出几条规定,比如科考倾向于论述而不是背诵。之前科考主要是考诗词歌赋、背诵经文,不涉及行政能力测试。现在科考不再诗词歌赋,改为策论,也就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策试。这项措施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减少庸官,提高行政能力,并非直接针对裁减冗官。

但是即使如此,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还是引来反对声一片。

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程颢hào等大臣都反对变法。反对声音最大的是司马光。

司马光在历史上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那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和司马迁的史记齐名。从战国一直写到宋朝,一共1362年。

司马光在学术上贡献巨大,但是在官场是个十足的保守派。他反对改革,认为“祖宗之法”从宋太祖、宋太宗那里流传下来的法度已过百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改革纯属扰民生事。

程颢hào、程颐兄弟是当时的代表人物。哥俩把儒家发挥到极致,强调伦理道德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氏理论的核心内容。他俩的理论被称为理学。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开始走入极端。儒生因循守旧、食古不化、死抠本本的毛病也开始发挥到极致。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过三封信,坚决反对变法。他认为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就是独揽大权。“生事”就是没事找事。“征利”是指与民争利。“拒谏”就是不听其他人的意见。

王安石回信给予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地驳斥。

他的回信被称做答司马谏议书。这篇文章曾被编入现在的中学课本。

不过司马光对王安石的指控也并非完全是凭空捏造。司马光反对改革不假,但是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细节欠推敲,也给反对派留下攻击他的口实。

比如说青苗法,政府放贷救急百姓,这本来是好事。但是有些地方干部为了完成上级摊派的贷款任务,强行贷款给农民,不管人家用着用不着。而对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民又担心人家还不上造成坏账,不肯贷给人家。这样一搞,显得政府唯利是图,形象大坏。

贷款百姓觉得半年20的贷款利率太黑了。而放高利贷的认为政府垄断经营抢别人的买卖。穷人富人都不满意,都认为政府是在与民争利。

改革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点问题、付点学费、出现不同的声音都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改革带头人、设计师能够虚怀若谷,吸取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己,改革必然会在实践中曲折前行。

但是王安石是出了名的“拗相公”。他仗着皇帝撑腰底气十足,做事从不跟别人商量,也不听别人意见,一意孤行。对反对意见一概不加甄别地予以严厉驳斥,对反对者予以严厉打击。

他骂司马光是司马牛历史人物,胡说八道的代名词,“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骂欧阳修“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害朝廷,留之何用”,把苏轼贬出京城

欧阳修和苏轼等人其实并不反对变法,在范仲淹变法时他们就是变法的有力支持者。他们只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看法,结果受到王安石严厉的打击。

王安石这个人和汉朝晁错能有一比,在性格上和为人处世方面有一些缺陷。有好经没好嘴,结果把好经也念歪了。

王安石骂来骂去,把人都骂到对方阵营了,自己这边只剩下一堆溜须拍马的。变法的推行越来越困难。后来连太后都站到司马光那一边,哭着求皇上别再用王安石了,王安石已经搅得天下大乱了。

宋神宗一看王安石成了搅屎棍了,只能把他被罢官出局。

变法因此遭受重创。

青苗法首先被废。青苗法因为利息太高失去了保民的意义,遭人诟病。其他各法在不断遭受非议的过程中陆续被废。到宋神宗去世时,王安石变法已经废除殆尽。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