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60,洪武之治

中华世纪谈 360,洪武之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388年1393年明太祖致力于战后恢复,勤于内政,史称“洪武之治”。

1388年,云南麓川云南瑞丽百夷首领思伦发聚众叛乱。叛众多达三十万。

沐英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前去讨剿。司伦发派出象兵迎战。

战象背负战楼,身披铠甲。叛兵站在战楼中居高临下向明军投掷短槊。好在沐英带来了火器营,命令火器营士卒手持火铳排成三行,依次射击。火铳齐发,声震山谷。战象受惊,抹头就跑。叛军的阵型被冲乱。明军趁势冲锋,大败叛军。此战明军“斩首三万余级,俘万余人”。

司伦发率领残兵逃走。但是在明军的压迫下,司伦发不得不向明军投降。

同年,明将蓝玉得到一个重要情报,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躲在捕鱼儿海外蒙的贝加尔湖。

元帝爱猷识理达腊得病死了,传位给弟弟也有说法是儿子脱古思帖木儿。脱古思帖木儿躲在大漠深处,时不时南下劫掠明朝边境。

蓝玉请示明太祖后率领15万北上搜捕脱古思帖木儿。

明军偃旗息鼓,倍道兼行,翻山越岭,横穿沙漠,长途跋涉800里来到捕鱼儿海。明军到达捕鱼儿海的时候正赶上刮沙尘暴。黄沙漫天,对面不见人。脱古思帖木儿正在和众臣在大帐里喝酒,丝毫不知道明军已经迫近。

明军一声呐喊冲击敌营,见人就杀,见人就砍。蒙古人炸了窝,四处奔窜。脱古思帖木儿得知明军杀来,跳上一匹马就跑。无人指挥的蒙古军被明军全歼。

脱古思帖木儿带着太子、丞相等数十人逃往和林,途径地头蛇也速迭儿的地盘。

也速迭儿是当年和忽必烈争夺大汗之位的阿里布哥的后人。他见脱古思帖木儿如丧家犬一般,气不打一处来。想当年你老祖宗出阴招夺了我老祖宗的大汗之位,结果搞得蒙古大分裂。现如今你们这帮不肖子孙又搞丢了几代蒙古人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当年的大汗只想着进攻,你们这帮家伙只知道逃跑,丧师失地,节节败退。

也速迭儿派兵捉来脱古思帖木儿,一根弓弦送他上了西天。

也速迭儿弑君自立,自称全蒙古的皇帝,号召全蒙古都统一在他麾下。但全蒙古都不承认他这个皇帝,纷纷脱离元朝自立。蒙古草原重回一盘散沙混战一团的状态。

蒙古陷入内乱,朱元璋也就懒得理了,之后再没有出兵北伐。朱元璋北伐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边患而不是开疆扩土。大漠荒无人烟,既不能驻兵也不易屯耕,打得下来守不住,索性不要,省得劳民伤财。

朱元璋南征北战之后,中国传统之地基本都被恢复,完成了中国的再统一。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任务基本告一段落,明太祖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上面。

战乱之后头等大事就是要休民养息,恢复生产,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明太祖告诫百官们说天下初定,民力财力俱困,要让百姓休养安息。

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明太祖首先强调廉洁。廉洁的官员才能够约束自己造福百姓。

作为来自社会最低层的穷苦人,明太祖最清楚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祸害有多大。如果当官的老想着怎么搜刮百姓,百姓的日子肯定好过不了。

为了达到“救济斯民”的目标,明太祖一方面提倡节俭,爱惜民力,一方面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发展。

明太祖在宫中吃穿用度都很节省,地下掉个线头都要人捡起来。他也不搞什么大项目,尽量不去打搅百姓的生活,让百姓安心生产。他希望自己身体力行能给其他人做出个榜样。

他尽可能降低百姓的税赋压力,鼓励百姓投入再生产。

他组织百姓开荒田,修水利,恢复生产。连百姓应该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枣树、几棵桑树这些小事都想到了。

棉花因为明太祖的大力推广而普及。

明太祖以钱物补贴的方式鼓励百姓迁徙到人口稀少的河南、淮南之地,恢复那里的农业生产。

边防驻军在当地屯田,每个士兵五十亩地一头,自给自足,减轻内地百姓的负担。明太祖自豪地说我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太祖认为农业是富国之本,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在明朝恢复很快。

明太祖规定商业税为“三十税一”,也就是33的税。税率很低。并且为了方便商人存储货物,明太祖特地安排地方政府建设仓库,为商人仓储服务。

不过明朝的路引制度妨碍了商业的发展。百姓离家百里必须向政府申请“路引”,否则杖刑甚至处死。这个规定对经商非常不利。

另外,明朝对利润大的商品实行专卖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对于海洋贸易,明太祖更不支持。商船出海也得申请“号票文引”。并且百姓不得擅自建造两桅以上大船,也就是说不能远洋航行。后来倭寇横行,为了防倭,明太祖甚至下令“片板不许入海”,连下海打渔都不可以。

明朝重农抑商。明朝的农业有所发展,但商业,尤其是外贸,相对于宋朝大踏步后退。

对于手工业,明太祖不重视也不抑制,相对于宋朝有一定的发展。

明太祖向往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希望百姓留在家乡,专心生产。他要求“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农民因此不得不过着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每天就是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家睡觉。人员流动被认为是不安定因素。

明太祖把全国变成一个大集中营,或者说一个清心寡欲的大寺院。。

明太祖鼓励青壮年投入到生产当中。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明太祖嘱咐地方官要加以抚恤。八十岁以上老人享受酒肉粮食补贴。地方设立孤老院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

在他的努力下,国内的经济逐渐恢复,社会趋于安定。他的年号为“洪武”,史书因此称他的治下为“洪武之治”。

他在“救济斯民”的同时也致力于“立纲陈纪”,拨乱反正。

“立纲陈纪”用现在话讲就是推进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

明太祖颁布了“大明律”,发行了“大诰gào”。大诰是配合贯彻“大明律”的普法教育读本,用一些活生生的案例来解读“大明律”,让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知法、守法。

他把学校建到乡村去,立社学,推行教化。社学在传授四书五经这些圣人之说的同时也进行普法教育。大诰是学校的必修课。

明太祖恢复了科举,让学生们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明太祖要求科举考试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更不许表达与四书五经不符的见解。科举不考诗赋,只考政论。后来又对文章的格式做了严格要求,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

八股文有点类似诗赋与政论的混合体,既要求格式韵律,对仗排偶,又要求论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考一篇八股文等于把诗赋、政论一起考了。你必须有相当的文学功底,并且精通四书五经,才能写出一篇好的八股文。但是又要求技巧,又要求内容,这难度就大了。尤其是后来越来越强调格式,多个字少个字都不行,把八股文弄得华而不实,言而无物,成了形式主义的代名词。

不过最遭人诟病还是科举限定四书五经,限定了人们的思想。考生们的论述都统一来自四书五经,无非考的是谁课本背得熟,对圣人的观点理解得透。那自己的观点呢自己的思想呢没有了。如果有,那就是零分。比如人家让你阐述“君是臣纲”,你抛开四书五经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阐述,那不是找挨打吗你要从民主自由的角度阐述,挨打那是便宜你,没准会问你个颠覆国家政权罪。

古代言必称孔孟程朱,文革时期是马恩列斯毛,都试图用一种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古有八股文,今有“党八股”,都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物。

zd写过一篇文章“反对党八股”,“提倡科学和民主”。“科学和民主”的确是治愈教条主义、八股文以及一切形式的思想垄断的良药。但可惜的是zd只是随口那么一说,并没有真正照做。他本人其实是最不讲“科学和民主”的。试看“dyj”、“放卫星”、“反右”、“文革”,哪一样算是“科学和民主”

他写那篇文章的目的无非是希望大家尽量把文章写得短小精炼一些,不要言而无物,搞得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他对统一思想更加看重。文革惨祸的发生就是源于他对一切“离经叛道”言行的剿杀。

明太祖对统一思想也非常重视。四书五经就是他统一思想的工具。

明太祖特地让人重新审查四书五经,将其中有碍尊君的言论删除。孟子因为说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话,被明太祖定为审查重点。孟子一书被删节三分之一。

明太祖恢复科举推行教育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的考虑,希望培养百姓的服从精神以方便自己的统治。但这种服从精神被培养起来后,人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僵化。

他对百姓他是以教育为主。但对于干部,他的原则是“乱世用重典”。

他首先加强对官员的政绩考核。称职的升职。不称职的降职。碌碌无为的罢职。贪污犯罪的交司法部门法办。

明太祖对官员贪污犯罪零容忍。他常说“吾处乱世,不得不用重典”。元朝把我们国家搞得乱七八糟的,我必须得用严酷的刑罚才能拨乱反正,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

明太祖是个非常严厉的老板。他经常告诫自己的臣子不听话,打屁屁没闲工夫跟你磨牙。

臣下犯错被他抓到,朝堂之上扒下裤子,“乒乓”一顿扳子。如果犯罪,那更了不得了。

明太祖最恨贪官。他说我能宽恕廉洁官员的小过,但对贪虐之徒,再小的罪过也不宽恕。他规定贪污60两纹银“剥皮实草”就是把人剥皮做成“标本”,象布娃娃似的在皮囊里填草,悬挂在官府公堂外,作为一个特殊的警示牌以儆jg效尤。

60两纹银,搁现在也就合万把块钱,就得“剥皮实草”挂起来。这标准如果要放到现在,一个电线杆子挂仨也不够使。

不过,明太祖痛恨贪污,却舍不得高薪养廉,开给公务员的工资比唐宋低得多,养家都难。

唐朝白居易做县官时“吏禄三百石”。而明朝的七品官只有一百石,仅比唐朝一个马夫挣得略多些。白居易后来升为刺史,相当于市长,工资涨到两千石。明朝同级别的官只有五百上下。明朝的一品官才一千石。

虽然说工资低不能作为贪污的理由,但是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穷巴巴的官员天天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手心里流过,能不动心思明太祖不明其里还大发感慨“本欲除贪,怎么朝杀而夕犯”我的刑罚已经够残酷的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前仆后继以身试法呢

但话虽如此,管得严还是有用的。明太祖一朝官吏相对清廉。据说明朝200年的清官,有三分之二在他这一朝。

明太祖对违法犯罪的官员绝不容忍,发现一个打击一个,发现一批就打击一批。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