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62,靖难之役

中华世纪谈 362,靖难之役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398年1400年 建文帝削藩激反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起“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只干了一件事削藩。但就这一件事,就要了他的命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把他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封为王,让他们去各个军事要地镇守。

疑心很重的朱元璋,虽然信不过曾经和他同生共死打天下的将军,但是他非常信任自己的儿子,相信自家人一定能够同心同德,尽心尽力保护大明江山世代相传。为此他不惜开历史倒车,复活古代分封制。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刚一闭眼,周年没过,尸骨未寒,儿孙们就为争江山打了起来。

建文帝有和他爷爷同样的毛病疑心重、杀心重。他连叔叔们都信不过,认为他们手握重兵迟早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

他在没即位前就一直在琢磨这事,总担心会出现类似汉代“七国之乱”的状况。他跟智囊黄子澄、齐泰商量。这俩家伙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建议他削藩,先下手为强,赶早不赶晚。

建文帝即位之后便开始着手削藩。齐泰建议先削实力最强并且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黄子澄建议从易到难,先削实力较弱的周王朱橚su。朱橚是明太祖的第五子。

建文帝同意黄子澄的意见,先捡软柿子捏,一则试手,二则削减朱棣的羽翼。

于是建文帝借口有人告周王朱橚有“异谋”,就是说有造反的迹象,派人把朱橚抓起来废掉。

因为告发朱橚的人是朱橚的次子,朱橚被削没有引起别人的怀疑。

第一次削藩非常顺利。建文帝信心大增,随即又以各种罪名连废代王、湘王、齐王、珉王四个王爷。

这下引起了各方猜测。有人上奏建文帝你是不是要削藩啊要削藩也别用晁错的法子,用主父偃的法子多好啊。晁错硬削激起“七国之乱”。主父偃“推恩”让藩镇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对中央构不成威胁。

建文帝有些犹豫,并且发现自己的企图被人识破也有些心虚,打算暂停削藩。

黄子澄、齐泰说即便你要暂停削藩也要先削了燕王再说。现在已经打草惊蛇了,如果不赶在朱棣做好准备之前下手后患无穷。

建文帝于是派人去搜集朱棣的黑材料,并且借口边关有事调走了朱棣的一支精锐部队。他还任命亲信谢贵、张昺bg为北平的都指挥使、布政使,拆分朱棣的军政大权。

朱棣也不傻,马上意识到建文帝要对他下手了,积极应对。

在众藩王中,朱棣实力最强。他长期驻守北平北京,手握精兵十万。在跟北元残余对抗过程中,朱棣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朱棣一方面装疯,麻痹建文帝,一方面暗中招兵买马、打造武器。

朱棣装疯绝对够影帝水平,胡言乱语,街头裸奔,冬穿单夏穿棉,骗过了所有人。建文帝听人报告后也信了,认为没必要削他,等他自生自灭即可。

但是朱棣的部下向建文帝告发朱棣私蓄军队,让朱棣装疯现出原形。

建文帝立即向北平调兵,配合谢贵、张昺捉拿朱棣。谢贵、张昺领命,亲自带兵包围了王府,点名逮捕朱棣的部下。他们打算先把朱棣的骨干部下抓起来,孤立朱棣,然后把朱棣软禁在王府。

朱棣王府只有八百士卒,武力拘捕肯定没戏。朱棣假意服软,传话出来你们要的人我已经替你们抓起来了,请进府验明正身吧。

谢张两人不疑,进府拿人。但人没拿到,自己的脑袋撂里面了。

朱棣率领自己的私人军队杀出王府,占领了北平。北平军政首脑都被朱棣杀了,群龙无首。并且朱棣是王爷,没人敢跟王爷对阵。朱棣轻而易举控制了北平,控制了军队。

朱棣广而告之,对外宣称接到皇帝密旨进京“靖难”。皇帝被奸臣控制住了,他要带兵进京帮皇帝“清君侧”。

朱棣调动军队,四面出击攻打周边城池。地方官手里那点治安部队根本不能跟朱棣的正规军抗衡,或败或降。朱棣顺利接管了整个北京地区的政权。

建文帝反应也很快,立即派兵30万围剿朱棣。各路官军迅速向北平集结。

建文帝对朱棣造反并没有很担心。朱棣当时只有几万军队。而他手中常备军就有几十万,收拾叛军还不是小菜一碟。他让老将耿炳文率兵去捉拿朱棣,临行时嘱咐耿炳文要活的不要死的。朱棣好歹是我亲叔叔,不要让我背负杀叔之名。

耿炳文是朱元璋时代的二流将军。一流战将在朱元璋“拔刺”运动中都被拔没了。二流将军也不剩几个。耿炳文是少数幸存者之一。建文帝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凑合着使用这些残余的将领。

耿炳文原本就擅守不擅攻,建文帝又给他加上不准伤害朱棣的限制,更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了。耿炳文打算兵围北平,靠大军的威慑力逼迫朱棣投降,“不战而屈之兵”。

官军前锋接近北平。他们以为叛军得知皇军杀到一定会瑟缩在北平城内等待末日来临,没有防备叛军的进攻。朱棣发动夜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一举击溃。耿炳文派兵来救,遭到朱棣的伏击,大败而回。

官军出师不利,刚出门就挨了一记闷棍,士气大矬。

当时耿炳文已到真定河北正定。他不敢再前进,就地扎营等候后续部队。已到真定的军队有十几万人。还有十几万人即将到达。

朱棣可不想等官军集结到位,主动求战进攻真定。

朱棣派一支军发动正面进攻,虚张声势吸引官军注意力,另派一支迂回到官军侧翼发起突袭。官军侧翼大乱,接连被攻破两座大营。耿炳文急忙指挥军队涌向侧翼堵枪眼。这时正面的佯攻变成强攻,朱棣挥军全力猛冲。官军两面受敌,乱不成军,只能败退而走。朱棣不给对方任何喘息机会,狂追猛打。官军丢盔卸甲逃入城内,龟缩不出。

耿炳文守城还是有一套。朱棣久攻不下只能识趣撤兵。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建文帝得知耿炳文战败,感觉很没面子,临阵换将。他火线提拔自己的亲信李景隆为大将军,将倾国之兵五十万交给他再战朱棣。

有人劝他不要让李景隆为帅。那家伙只擅长纸上谈兵,还不如耿炳文呢。建文帝不听。他认为李景隆是名将李忠文之后,将门出虎子,肯定错不了。

李景隆到了真定,从耿炳文手中接过指挥权。他让辽东部队南下进攻北平,跟真定部队形成夹击之势。

辽东兵奉命南下进攻永平河北唐山乐亭县。

朱棣叫长子朱高炽守住北平,自己带一支轻骑兵去救永平。

辽东兵惧怕朱棣,见朱棣亲自率兵杀到急忙撤兵而走。朱棣率军追杀,斩杀数千人,中途突然拐向小路杀奔大宁内蒙赤峰宁城县。

大宁是明太祖第十七子,也就是朱棣的十七弟宁王朱权的封地。朱权手里掌握着一支蒙古军。这支军队原来是纳哈出的军队,纳哈出投降后被明军收编。朱棣离开北平名为救永平,实则来大宁搬救兵。

朱棣一个人骑马进入大宁,来找朱权借兵。朱权不答应。他虽然也恨建文帝削藩,但心存侥幸,不愿与朝廷为敌。朱棣也不勉强,告辞而走。满怀歉意的朱权亲自送到城外。两人拱手而别时,朱棣忽然翻脸,将朱权扣为人质,然后返回城内收编了他的军队。蒙古军认钱不认人,只要钱到位,让打谁打谁。

朱棣得了宁国兵,势力加强。他率领联军回北平去战李景隆。

之前,李景隆得知朱棣领兵去救永平,趁虚而入进攻北平。朱棣从大宁返回的时候,李景隆正在围攻北平。

朱棣率军猛攻李景隆后方大营。骑兵冲破大营,步兵随即杀入扩大战果。两军大战一天,李景隆的军队被斩杀数万,大败而逃。

前线官兵不知道李景隆已经败逃,还在闷头攻城。朱棣杀到,挥军猛攻。官军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四散奔逃。

北平之围得解。

李景隆跑到德州收拢部队,并且征调周边地方军,又凑出60万大军。他准备来年开春再攻北平。

朱棣不肯给他休整部队的时间,率军奔袭大同,调动李景隆。

李景隆果然上当,全起三军来救大同。朱棣等他来到近前,撤兵而回,让李景隆白跑一趟。

李景隆的部队多是南方兵,受不了严寒,沿途冻死冻伤无数,士气再次受创。

来年春天,李景隆卷土重来。朱棣率军十万迎战。两军在白沟河河北保定境内展开大战。

李景隆的前锋军在河边列阵。朱棣知道官军不敢杀他,率一支骑兵卫队前去挑战。挑动官军出击后,他假装怯战逃回。官军挥军猛追,阵型大乱。朱棣立即指挥军队全线反击,并亲率骑兵迂回到官军后方发起攻击。官军腹背受敌,大败,被斩首五千多人。

朱棣取得开门红,士气大振,乘势进攻李景隆的大部队。

朱棣亲自率领骑兵冲击对方阵营。官军害怕伤了朱棣,不敢还击,只能躲避,跟在朱棣后面的步骑军趁机杀入敌营狂杀乱砍。官军死伤无数。

两军混战至天黑才各自鸣金收兵。朱棣亲自断后,防止官军偷袭。

来日再战,李景隆倾军而出跟朱棣一决胜负。

朱棣故伎重演,亲率部队冲锋。他一边打一边留意着战场形势,哪边危急就往哪边去。官军不敢伤他,见他过来就赶紧躲开。朱棣以自己为挡箭牌,为部队争取喘息的机会。

官军在人数上有绝对的优势。李景隆在正面迎战朱棣的同时分出一部分军队向朱棣的后方迂回,企图包围朱棣。

朱棣发现后方尘土飞扬,马上意识到官军偷袭他的后方,当即率领骑兵卫队迎了过去。

朱棣率领七十名骑兵阻击官军两万人,杀进杀出百余合,歼敌无数。官军不敢射人,只能射马。“王燕王朱棣三易马,矢尽挥剑”。朱棣的坐骑换了三次,弓箭射光了,挥剑厮杀。官军不敢伤害他,围而不攻,只等他抡累了缴械投降。

朱棣在官军的逼迫下步步后撤。他灵机一动纵马跑上河堤,扬起马鞭左挥右指,似乎在指挥河堤后面军队。官军以为河堤后面有伏兵,畏缩不前。这时,朱棣马鞭猛地一挥冲下河堤。官军大惊,扭头就跑。

这时,正面战场也分出胜负。官军顶不住朱棣军队的攻势撤回军营,准备明日再战。朱棣的军队追到营前,借助风势发动火攻。官军大乱,弃营而逃。朱棣的军队趁势追杀,斩杀数万。官军在逃跑途中淹死十多万。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