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383,北虏归顺

中华世纪谈 383,北虏归顺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570年1572年俺答汗归顺明朝,四海靖平。隆庆纵欲亡身。万历幼主登基即位。

高拱借海瑞之手搞垮徐阶,随后又借言官之手赶走海瑞,利用借刀杀人之计连除两个异己。

隆庆朝从始至终充满了大臣之间的倾轧。明朝的党争问题就是从隆庆开始。隆庆皇帝知道下面的大臣们分派互斗,但生性仁厚而平庸无力制止,致使党争愈演愈烈。

徐阶在嘉靖、隆庆交接班时起草遗诏和即位诏书,借机兴利除弊,平反冤狱,赢得了巨大声望。高拱嫉妒徐阶,恨徐阶起草诏书时只叫了张居正,没叫上他,开始跟徐阶产生芥蒂。两人之后的合作频起龌龊。徐阶忍无可忍将高拱赶走。

高拱是隆庆的老师。老师被撵走,学生心里不痛快。隆庆本人也不喜欢徐阶,嫌他管得太宽,手都伸到了宫里面。我开个宴会,任命个宦官他都要管。

高拱一派也一直在攻击徐阶。徐阶申请退休,以退为进,想以此逼皇帝出手压制住自己的对手。但没想到隆庆批准徐阶退休。徐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好黯然离职回家。

隆庆召回高拱。“胡汉三”回来了,那肯定得反攻倒算啊。高拱“扼阶徐阶不遗余力”,极尽打击报复之能事。

海瑞清查徐阶给了高拱一个好机会。高拱“尽夺其田,戍其二子”,几乎让他家破人亡。

张居正算是徐阶那边的人。高拱想把张居正排挤走。张居正发觉不妙跟司礼监太监冯保结为同盟对付高拱。冯保是隆庆自幼的玩伴,深得隆庆宠信。有冯保保驾护航,高拱奈何张居正不得。

后来隆庆去世,张居正跟冯保联手扳倒高拱。此后张居正把持了朝堂。

不过高拱虽然热衷党争,但工作并没有耽误。他在任上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朝政并没有因为党争而混乱。

高拱做的最出彩的一件事是解决“北虏”问题。

俺答汗求贡不成,年年犯边抢掠,杀人放火,搞得边民都不敢下地干活。明军不敢出战。朝廷也无可奈何。

俺答汗控制了辽东的兀良哈部蒙古人。北京的东北方向也不太平。明军沿长城从东到西设置了蓟州、宣府、大同三个重镇环卫北京。

1570年,俺答汗的孙子汉那吉投降明朝。

汉那吉父母双亡,从小被俺答汗的媳妇养大。俺答汗将汉那吉的未婚妻据为己有,惹恼了汉那吉。汉那吉一气之下叛逃明朝。

明朝这边的边将请示朝廷是否接受汉那吉投降。朝廷有人认为是福是祸难以判断,不如拒绝了事,省得招来俺答汗的报复。高拱力排众议要求边将不但受降还要厚待汉那吉,吸引俺答汗归顺。

俺答汗非常钟爱孙子,听说孙子跑了,率兵来追。追到明朝边境,明军边将告诉他想要回孙子必须归顺我朝。

俺答汗说其实我也不想打,我只求互市而已。如果你们同意讲和,我愿意接受你们的册封,做你们的藩属。

消息传回朝廷。高拱拍板接受讲和,封俺答汗为王,在边境设立市场进行贸易。

俺答要回了孙子,发誓再不侵略中原。此后北方果然战火熄灭。

明朝跟蒙古人打了二百年,终于消停了。

1572年,隆庆皇帝死了。

隆庆皇帝是个宅男。他在位六年只上过两次朝,其余时间都眯在后宫,结果沉溺后宫,精尽人亡。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是宅男。前任皇帝嘉靖在位的最后27年只上了4次朝。

皇帝不上班也不影响政府运转。这得益于成祖朱棣以来的列祖列宗创立的内阁,一个相当有效的管理机构。就像国美老板黄光裕进了监狱,他的几千个门店照样开门营业。董事会帮他打理一切。重要文件才送进监狱让他审批签字。

朱元璋是小老板做派,事必躬亲,每天天不亮就爬起来上朝,下朝以后还的批阅奏章,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一天不得歇,累得跟孙子似地。

他的儿孙比较会享受生活。嘉靖炼丹修道追求长生不老。隆庆皇帝泡妞把妹追求性福生活。

隆庆沉溺后宫,广修宫苑,犬马歌舞,每天要多名美女陪伴。为了最大程度享受性福,他大量服用春药。他自行开发研制出世界首款伟哥,俗称金枪不倒药,吃完以后“阳物昼夜不仆,遂不能视朝”。纵欲过度让隆庆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病倒。

临死前的回光返照,他误以为是大病初愈。他心情很好,决定上朝接见群臣。但是做上龙床忽然头昏眼花没法坚持,不得不匆匆退朝。感觉大限已到,他把高拱、张居正等人找来托付后事,令他们辅佐太子朱翊钧即位。

隆庆死时只有36岁。他在位期间似乎什么也没做,但好事都落到他的头上。困扰明朝多年的“南寇北虏”问题都解决了,四海靖平。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兴皇帝。并且,他沉溺后宫不理朝政也被理解为放手给臣子发挥才能的机会。

换个思路说,他也可能走的是“无为而治”的路子。皇帝无为而臣下有为。他似乎达到了“圣天子垂拱而治”的境界,揣着俩手就把天下治理得平安无事。只是他的第三只手不肯垂下,反而“昼夜不仆”,影响了他的形象,也害了他的性命。

但不管怎么说,他是一个很走运的皇帝。

隆庆临死前把内阁重臣高拱、张居正、礼部尚书高仪等人叫到跟前病榻托孤。

隆庆已经病得不行了,坐都坐不起来了,斜倚在龙塌上。皇后、贵妃旁边伺候。太子朱翊钧和司礼监太监冯宝站在床前。冯宝宣读圣旨,大意是我已经不行了。太子年幼,我把他托付给你们好生辅佐。

朱翊钧是隆庆的第三个儿子。因为老大、老二死的早,朱翊钧被立为太子。当时朱翊钧只有十岁。

高拱等人流着泪接旨。

隆庆把高拱叫到跟前,拉着他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我这就把天下托付给你了。

隆庆死后,太子朱翊钧继位,史称明神宗,又名万历皇帝。

在登基典礼上,太监冯保一直站在万历的御座旁。文武百官见状惊讶不已。

冯保宣读隆庆遗旨,称先帝驾崩前对太子说我死后,这个皇帝你来做。有事跟内阁和司礼监商量。也就是说,冯保也成了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之一。

高拱闻听大怒明明先帝亲口说的让我等辅政,何时又冒出一个司礼监但当着万历皇帝的面,他又不敢公开质疑。

散朝后,高拱对人讲这真是先帝遗诏吗这个遗诏是谁写的如果让我查出是宦官伪造遗旨,我一定把宦官全都撵出去

他传话下去,凡事启奏皇帝或宫中传出什么旨意,必须通过内阁。“白老臣高拱自指折衷之”,也就是先经过我的审查。同时他上书万历要求修改工作程序,防止司礼监扣押奏折或代皇帝批复。

高拱的奏折交到宫中。万历那时才十岁,哪懂朝政,交冯保处理。冯保代皇帝回复照旧制行。也就是驳回了高拱要求修改程序的请求。

高拱大怒安有十岁天子而能自裁这句话意思是哪有十岁天子能够独立裁决的言外之意,这根本不是皇帝的意思,是你冯保的意思。

冯保立即把高拱的话去向万历汇报。不过他将高拱的话稍加改动。他对万历说高拱扬言“十岁儿安能决事”。十岁小孩怎么能裁决政事呢言外之意,一个娃娃怎么能当皇帝呢

高拱攻击的是冯保,冯保却巧妙地将高拱的矛头转移到皇帝身上。冯保把这事的前因后果都解释成高拱对皇帝的非议。

万历大怒,去找太后告状。

太后一听,高拱这是想干什么要造反啊质疑先帝遗旨不就是质疑新君继位的合法性吗不让皇帝裁决政事不就是想独揽大权吗

太后下旨,晓瑜群臣当时先帝病榻托孤我在跟前。先帝亲口说把皇位转给太子,嘱咐在场的人辅佐太子。高拱“揽权善政”,“蔑视幼主”。决定将削职为民,即刻返乡,不准停留。

高拱当天就被撵出京城。

不久,另一个辅政大臣高仪病死。内阁只剩下张居正一人。张居正不是首辅也相当于首辅,开始统揽朝政。

不过朝政也并非张居正一人说了算。宫内还有一个内廷。内廷是冯保说了算。

内廷就是指司礼监。

司礼监本职工作是皇帝的贴身秘书,负责传递奏折,记录皇帝的批示,代管玉玺,传达旨意等。负责盖印的叫掌印太监。负责记录的叫秉笔太监。掌印太监比秉笔太监地位高,相当于司礼监的头儿,或者叫秘书长。

外面的奏章送上来,一般情况下先让内阁过目。内阁拿出参考意见,写个条子附在奏章后面,这个就是前面提到的票拟。奏章和票拟送进内宫。皇帝看过奏章和票拟说“准奏”,秉笔太监马上用红笔把内阁的票拟抄到奏章上作为皇帝的批示。然后掌印太监审核后盖上玉玺发回去。

如果皇帝不同意票拟会跟司礼监的太监讨论,或者把内阁叫来讨论。但有的皇帝懒惰或者宠信太监,只跟太监讨论甚至干脆让太监代他批阅奏章。准不准、盖不盖章都是司礼监的太监说了算。这样司礼监也有了跟内阁一样参与国事的权力。司礼监也就被称为内廷。掌印太监成了内廷首辅。

皇帝越依赖内廷,越宠信宦官,内廷的权力就越大。内阁的权力相对就变小,甚至成了摆设。

武宗时期,掌印太监刘瑾被人叫做“站皇帝”,武宗被叫做“坐皇帝”。在群臣眼里,俩人都是皇帝、都是爷。凡事刘瑾说了算。内阁实际上就是个摆设。

武宗死后,杨廷和假传遗旨清洗宦官势力,杀的杀、关的关、撤的撤。一时间宦官老实了很多,从此把尾巴夹起来低调做人做事。内廷也不复存在。

嘉靖迷恋道家不理朝政,宦官势力又开始抬头。有个老太监给小太监讲古,说嘉靖前期我们见了内阁首辅得拱手致意、低眉顺眼;中期的时候就敢平视了,也不作揖了;到了后期也就是严嵩当政时期,内阁首辅见了我们开始打拱了。这说明内廷的地位在嘉靖时期开始逐步回升,最后超过了内阁。

隆庆沉溺酒色,宠幸太监,但在朝政上面主要还是倚重内阁。宦官攒足资本开始乱政的时候,隆庆及时死了。所以,隆庆朝的宦官问题不算严重。

但是到了万历朝,情况发生了改变。宦官起手就获得了朝政控制权。冯保矫诏成为辅政大臣。

明史明确说冯保拿出的那份遗诏是假的。但是也有一种说法,隆庆死前交代万历,内事问冯保、外事问高拱。也就是说隆庆让冯保负责宫内的事,让高拱负责朝廷上的事。冯保起草遗诏时隐瞒了这个情节。

但是不管遗诏是不是真的,它得到了太后和万历的认可。太后和万历信任宦官,希望借助遗诏让司礼监制约内阁。

在万历朝,内廷跟内阁地位是平等的。司礼监跟首辅是平级的。冯保被称为内相。张居正被称为外相。两个宰相共同执政。

冯保跟张居正关系挺好。冯保贪财不贪权。张居正贪权不贪财。两人没有冲突,相处得非常好。朝中的政事基本是张居正说了算。冯保并不干涉。

太后跟万历也非常信任张居正,视张居正为忠臣,愿意做他的后盾。张居正因此敢于在朝廷放手大干。张居正的各项改革也因此得以实行。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