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428,慈禧垂帘

中华世纪谈 428,慈禧垂帘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873年1875年 同治崩,光绪立。两宫太后再度垂帘听政。

1873年,两宫太后宣布归政。

小皇帝同治此时已经18岁。想当年福临12岁亲政,康熙14岁亲政,同治18岁才得以亲政。

这倒不是慈禧贪恋权柄,而是这个孩子不争气。小皇帝同治打小不好学习,都十四了还念不成个整句。这要让他亲政连奏章都念不下来,更别提批示了。

慈禧非常着急,责怪老师没有尽力。老师有苦难言,这孩子脑子笨又不爱学习,我们有什么辙给他讲书,他只是在敷衍,脑子根本不在这。让他作文,“坐四刻而不成一字”,一个钟头一个字都没写出来。这要是自己孩子,早用戒尺打手心了。可那是皇上,说话都得柔声下气。

一直拖到同治17岁,再不让他亲政各方面都交代不过去了。慈禧先是给他张罗大婚,给他娶了一后一妃,第二年宣布撤帘归政。让同治亲政的同时安排老师照常给他上课,边工作边学习。

同治上台第一件事就算重修圆明园,说让两宫太后退休后有个养老的地方。慈禧一看这孩子挺孝顺,修吧。但一开始修上园子,同治就不着家了,天天往外跑,夜不归宿。问他就说去视察圆明园工程了。

渐渐地传来风言风语,说同治微服私访,访遍北京花街柳巷。

奕作为百官之首不能不出面劝谏。他领了几个重臣一起去觐见皇帝。他先从圆明园说起,说咱们财政紧张,拿不出钱来修园子,何况你把工程搞得那么大,标准定得那么高。

唯一让清朝无法释怀的是天朝的威严一败涂地,从万国朝贺的爷变成仰人鼻息的孙子。

同治一听就不乐意了,说行行行,我不修成吧别在这烦我了。

奕不肯走,又劝同治别再微服出宫了。

同治不承认,说谁说的

奕说是谁谁谁。

同治大怒,下旨罢免打他小汇报的大臣,随后又罢免奕和所有阻止他修园子的大臣。一时间,朝廷重臣全被赶走,朝堂为之一空。

慈禧闻讯立即拉着慈安来找同治。你这不胡闹吗哪有这么做事的你拒谏不说还打击报复,这不纯粹昏君的干活你把大臣都开了,朝廷不就瘫痪了吗

慈禧逼同治收回成命。

受了两宫太后责骂后不久,同治病倒了,并且一病不起,死了。

关于同治死因有两个版本,一是说得天花死的,一是说得花柳病死的。两个病症状相似,在当时都属于九死一生的绝症。皇宫医案上写的是天花。有人说御医诊断同治是得了性病,但不敢往医案上写,怕慈禧以损害皇帝名誉的罪名砍头,所以按天花处理。反正都是绝症,治不了。

对于同治来说,死就死吧,不死也不是一个好皇帝。

同治没有孩子。慈禧和慈安招来王公大臣商量谁来继承皇位。说是商量其实就是告诉他们,姐俩决定让同治的堂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兄终弟及。因为载湉才4岁,所以姐俩得以重新垂帘听政。

慈禧明告诉他们,找年长的我们不乐意,不放心把国家交到一个不知根不知底的人的手里。找一个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由我们亲自教导,教育好以后再把国家交到他手上。

1875年,一个后来被称作光绪的小皇帝被抱上龙椅。龙椅后面的黄帘重新挂起。慈禧、慈安再次坐上了金銮宝殿。

慈禧吸取同治的教训,从小严格要求光绪,该打打,该骂骂。反正不是自己孩子,打也下得去手,骂也张得开口。小皇帝在慈禧严格、严厉管教下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光绪见慈禧就像耗子见了猫,胆战心惊。这也是慈禧教育的成果。慈禧有意从小给他灌输一种意识,别看你是皇帝,我打也打得,骂也骂得,立也立得,废也废得。你要是不合我意,我轻则打骂。重则废了你。大清帝国我说了算,你不过是我的傀儡而已。即使你将来亲了政,我也照样管得了你。

光绪喜欢跟慈安在一起。慈安温和敦厚,喜欢孩子。光绪跟慈安在一起轻松自在,有母亲的感觉。

不过很可惜,慈安没多久死了。

慈安死得非常突然。因此关于慈安的死也有两个版本,一是说慈安得急病死了,一是说慈禧下毒害死了慈安。

害死慈安的理由是慈安手里有一份先帝遗诏,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可以杀慈禧的密诏。慈安给慈禧看了并且当着她的面烧了,为了显示姐们义气。慈禧一直顾忌慈安就是因为这份遗诏,见慈安烧了,放下心来,扭脸就把慈安毒死了。

这个说法且不说没有正史支持,就是逻辑上也非常牵强。她已经把密诏烧了,危险解除了,你还杀人家干嘛这不没病找病吗一旦事发,慈禧即使不偿命也做不稳江山。她冒这风险干嘛

慈安生性随和,与世无争,跟慈禧没有冲突的地方。说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其实都是慈禧一个人说了算。慈安不好弄权也不喜欢政治,完全放手让慈禧干。慈禧几乎独掌大权,得到了她所希望的一切,有什么理由要杀慈安

有人说是为了给她宠爱的大太监安德海报仇。安德海私自出京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按照清朝法律,太监除非跟着主子或者有特殊公务在身,否则踏出京城半步就要被砍头。丁宝桢请示奕安德海私自出京被我逮住了,我是杀还是不杀。奕不敢做主,请示两宫太后。正好慈禧有病在身没有上朝,慈安一个人垂帘听政。慈安没那么多心眼,回答按祖制办。于是丁宝桢就把安德海杀了。

如果慈禧因此怀恨在心,那么第一个寻仇目标应该是丁宝桢而不是慈安。是丁宝桢惹的祸嘛。慈安充其量就是没有照顾慈禧的面子。但是事实上,丁宝桢在慈禧独裁期间从巡抚升到总督,死后还被追封了许多荣誉称号风光大葬。可见慈禧并没有记仇。

根据史书记载,慈安是得病死的。现在人根据史书对慈安病状的描述,推断可能是脑溢血。

不管怎么说,慈安死了。慈禧从此一个人垂帘听政,独裁朝政。

从1861年到1908年,慈禧实际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

在培育小皇帝的同时,慈禧不得不拿出更多的精力来应付飘摇帝国的内忧外患。

清朝和列强的蜜月期因为修约起了龌龊而宣告结束。龌龊的起因是个“钱”字。

清朝财政紧张,在百姓身上实在榨不出更多油水,开始打洋人的主意,希望提高关税。但关税定多少是洋人说了算,想提高关税无异于与虎谋皮。恰好老虎想吃更多的肉,希望进一步扩大贸易赚更多的钱。结果与虎谋皮成为可能。双方各取所需谈起皮肉生意。

英国是洋人的领头羊,第一个跟清朝谈判。经过长时间的讨价还价,英国最终同意关税提高到25,而清朝同意开放更多的口岸和内河,双方签字后各拿回政府确认。

这是清朝在鸦片战争后第一次在没有枪杆子逼着的情况下有商有量签的平等条约。

清廷很痛快地签了字。但是英国方面出了问题。英国商人不愿意提高关税,坚决反对。英国政府只得拒签。

白谈了。

清朝非常恼火。合着洋人只占便宜不吃亏。清政府对洋人的热情和好感开始转淡。

民间对洋人的不满乃至仇恨正在不断升温。国仇家恨倒是其次,因为百姓也不喜欢清政府。洋人和满清战争期间,百姓袖手旁观,好像在看中外合拍的战争片。百姓对洋人的文化侵略更为排斥,厌恶他们大肆传播和自己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思想文化,比如基督教。

基督教管中国人拜祖宗牌位叫崇拜偶像,管求神拜佛叫迷信鬼神,要求百姓谁都不要拜只拜上帝。当年洪秀全砸祖宗牌位砸佛像招来一顿暴揍。但洋人享受特权,百姓不敢揍洋人只能暗恨暗骂。

法国人在天津建了一座教堂。建就建吧,他们把当地的一座道观拆了改建成教堂。这让百姓很是反感。洋人为了显示爱心,建了一个育婴堂收养弃婴。为了鼓励百姓把捡到的弃婴送到育婴堂,他们会给送小孩的人一笔酬金。

有人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发财的道儿,就拐人家孩子送去换酬金。教堂周边丢小孩的开始增多。

开始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发现洋人买的墓地里有很多缺胳膊少腿残缺不全血肉模糊的死小孩,有人说那是洋人拿小孩器官配药后的废弃物。人们于是怀疑自己的孩子是被洋人拐走害死了。

其实小孩是得病死的,被洋人随便埋在墓地,后来又被野狗刨出来啃了。

随着拐卖儿童的罪犯落网,大家知道了自己孩子的下落,果然是被送进洋人的育婴堂。

群情激动的百姓强烈要求地方官查办育婴堂。地方官于是押着罪犯来找洋人对质。百姓也聚集到教堂。

教堂一看来者气势汹汹,立即报告法国天津使馆。使馆的人提着枪赶来鸣枪驱赶百姓,摩擦中打死了一个人。百姓这下被彻底激怒,一哄而上乱拳打死使馆的人。余怒未消的百姓又冲进教堂打死了里面的洋人,一把火把教堂烧了。

和法国人的冲突演变成针对所有洋人的骚乱,天津百姓攻击所有见得到的洋人,砸了所有洋人的教堂。对洋人积累下来的种种不满来了个总爆发。

这下闯下大祸,列强同声抗议,法**舰开进天津港准备开战。

清政府吓坏了,急忙请和,杀了闹事的百姓,抓了不管事的官员,送上大笔赔偿金,派专人远赴法国道歉。洋人这才息怒。

但是百姓的愤怒更大了,对洋人的仇恨更深了。

这次冲突被叫做“天津教案”,是更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的预演。

在此之前,越南也发生了类似天津的百姓与法国传教士的冲突。法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了越南,逼着越南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宣布脱离清朝转投法国门下。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不愿丢了天下共主的架子,拒绝承认法国的条约。但是也仅此而已。清朝还不敢跟法国明火执仗地对着干。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