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441,武昌起义

中华世纪谈 441,武昌起义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1911年1912年 武昌新军起义,内地诸省纷纷跟进宣布独立。清廷委任袁世凯为新内阁总理,率北洋军讨伐。独立各省成立临时政府,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武汉的军队被调走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城防空虚。武昌的革命党人趁机发动起义,占领了武昌。

武昌起义的领导者是湖北共进会、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

共进会是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尊孙中山为总理。

文学社是武汉新军里的一个联谊组织。新军的意思是新式军队,不仅使用新式武器,也使用新式的训练方法,招兵也招断文识字的人。在一群文化青年中间出现文学社倒也不算是稀奇的事。但实际上,文学社对外宣称探讨文学,实际上聚在一起探讨“兴汉排满,推翻**”。

文学社和共进会在起义前夕宣布合并,在军营外设立了指挥部。文学社社长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

孙武领一帮人研制炸弹,准备炸死湖广总督瑞澂澄。

一个家伙叼着烟进来看热闹,随手把烟头扔进一个铁缸里。没想到铁缸里有火药,“轰”地一声,正埋头做炸弹的孙武成了黑脸的包公。大家看到孙武被烧伤了,顾不得其他,赶紧搀着孙武去了医院。

他们走了。外面的巡警听到动静进来了,一看屋里摆着一堆炸弹,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

起义计划于是暴露。

官府在指挥部搜出一本花名册,整个组织架构、人员都在上面。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按名单抓人,先抓头目再说其他。

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头目先后被抓、被杀。蒋翊武和孙武侥幸逃脱。

花名册上的人还有很多。瑞澂犹豫是都抓呢,还是算了呢,一时拿不定主意。当时新军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参加了文学社和共进会。新军司令担心激起兵变,建议烧毁花名册,不予深究。瑞澂采纳了他的建议。

但是此时军营里已是人心惶惶。有传言但凡跟革命党沾边的都活不成了,别说革命党,就是剪了辫子的人都会被连脑袋一起剪了。

那时很多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都剪了辫子。新军里文化人多,剪辫子的更多。

想跑是跑不了了。营门关闭,连请假都不允许。

大家就想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拼死一搏。终于有人喊了一嗓子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他们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自发暴动,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造反士兵首先扑向军械仓库去抢枪支弹药,随后涌向总督府和司令部。

瑞澂听到枪声,得知是起义军打过来了,第一反应是赶紧跑。他叫上老婆孩子从后花园的墙洞爬了出去,一溜烟跑到停在江中的军舰上。武汉被他扔给了起义军。

其实城里的军队并非都是起义军,只是群龙无首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跟着起义军跑。不肯参加起义的都被当场枪毙。

起义军顺利地占领了武昌。清王朝已不得人心,汉阳和汉口的新军闻知消息群起响应。起义军一鼓作气又攻下汉阳和汉口,占领了整个武汉。

士兵们筹划着建立一个临时政府。但是谁当头呢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头死的死,跑的跑。起义军这里也是群龙无首。

有人建议推举他们的统领相当于旅长黎元洪做总督。这里就属他军阶高。可大家找到黎元洪的住处没找到黎元洪。有个人眼尖发现黎大旅长在床底下藏着呢。大家于是七手八脚把黎元洪拖出来,要求他参加起义就任大都督,否则就毙了他。

黎元洪不敢不从,被刺刀顶着哆里哆嗦地就任军政府都督。

起义军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成立自己的政府。他们通过电报把武昌起义的消息通告全国。全国为之轰动。旨在推翻满清统治的全国性大革命随即爆发。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推翻满清统治的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被称为“辛亥首义”。

武昌起义不但拉开辛亥革命的序幕,也拉开了中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序幕。后来国民党政府将10月10日定为“国庆节”,俗称“双十节”。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急忙派兵去武汉平叛。南方各省的兵力都调去四川,只能从北方派兵。北方战斗力最强的就是袁世凯的北洋军。

袁世凯最初在天津小站搞练兵试点,训练新军。李鸿章死时向慈禧推荐了袁世凯,说这个人能接我的班。慈禧二话没说就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

北洋大臣又叫北洋通商大臣,负责河北、山东、辽宁三省通商、洋务、海防、关税及军工企业。

袁世凯一跃成为汉人大臣里权力最大的人。

朝廷向全国推广袁世凯训练新军的经验。袁世凯将他培养的新军将领派往各地训练那里的部队。北方六镇军区有五个是受他的掌控。他旗下的部队被称为北洋军。

醇亲王上台后忌惮汉人掌握军权,明升暗降收了袁世凯的兵权。袁世凯索性辞职回家钓鱼。

醇亲王让满人大臣荫昌挂帅指挥各路兵马镇压武昌起义。

荫昌调北洋军冯国璋部南下。但冯国璋根本不听荫昌的指挥,暗中请示袁世凯。袁世凯告诉冯国璋慢慢走,等等看。

袁世凯对满人打压汉人心怀不满,同时内心多少倾向于革命党,不愿替满清镇压新军弟兄。

北洋军磨磨蹭蹭走到湖北,再不愿往前走。冯国璋按兵不动,百般拖延。

清廷无奈请只能去袁世凯出山,封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原来是军机大臣相当于内阁总理一级,哪能看上湖广总督一衔,借口脚疼走不了道,不去。

这时的国内形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方各省响应武汉军政府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廷。

跟上次李鸿章挑头东南自保不同,这回南方是实打实的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的示范作用太大了。就那么几个人、几条枪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整个武汉,这让人看到革命力量多么强大、清王朝多么不堪一击。各地革命党人立即行动起来。

湖南新军在共进会的组织下宣布起义,杀了军政首脑,成立军政府。随后江西、陕西、山西、云南等省的新军也先后宣布起义,并且在起义成功后宣布独立。

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蔡锷当时都是新军的标统相当于团长。他们跟当地同盟会联手发动起义。

咨议局和帮会也掺和进来,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等十省也先后独立,并且联手拿下满人势力相对较大的南京。

咨议局是为推行君主立宪设立的省一级的议会,搁现在应该叫“省人大”。南方各省咨议局在武昌起义前一年曾集体进京请愿,要求尽快立宪组阁。朝廷于是搞了一个满人内阁糊弄他们。南方非常不满,这回得到了发泄的机会。

江苏、广西咨议局怂恿当地巡抚宣布独立,脱离清廷。

帮会在南方势力很强。比较有名的有天地会、哥老会、青帮、洪门等。

帮会搁现在叫黑社会,但在当时虽不能说白也不能算黑。比方上海滩有名的帮会洪门,是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地下秘密组织。上海滩另一个有名的帮会青帮,起源是漕运工人的互助组织,有点像工会、行会的意思,不强调反清复明但支持反清复明。有句话叫“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说的是洪门、青帮、白莲教从反清复明的角度来说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出于反清目的,各大帮会都支持革命党。很多帮会成员加入革命党。同时也有很多革命党人加入帮会。帮会和革命党也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孙中山加入了致公堂。他闹革命、搞起义,很多时候是依靠帮会的支持。

同盟会骨干陈其美是上海青帮老大,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率领青帮弟兄在上海起义,占领上海,宣布上海独立。

陈其美的手下蒋介石先加入同盟会,后加入青帮。在辛亥革命期间,他奉陈其美的命令率领敢死队参加浙江起义。

在革命党、帮会、咨议局等各种反清势力的推动下,内地十八省有十五省先后宣布独立。

内地各省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掉,让清廷看傻了。不过一次小小的兵变而已,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连锁反应

内地十八个省,转眼只剩下三个。北京周边只有直隶河北、河南两省还在清廷的控制之内。

隶属直隶的滦州河北唐山滦县新军发动兵谏。他们截住天津运往湖北前线的军火,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告诉朝廷不能打,应该坐下来谈。朝廷如果能在组阁立宪方面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来,武昌起义不解而解,国家也不会分裂。

滦州新军就守在北京家门口,说打就能打进来。醇亲王吓坏了。

袁世凯也积极运作,要求清廷改剿为抚,实行君主立宪。

迫于各方压力。醇亲王答应改组内阁,让袁世凯做内阁总理,罢免了皇室宗亲和盛宣怀,取悦各方势力。

袁世凯如愿做了内阁总理,脚也不疼了,欣然上任。不过当前的形势,南方宣布独立,他只是北方为数不多的几个省的总理。这几个省能不能保住还两说呢。

袁世凯权衡再三,决定边打边谈,以打促谈。他的北洋军虽然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队,但铺开了打半个中国也勉为其难。他试图通过攻打武汉显示实力,威慑南方各省,促使他们过来跟自己谈判,取消独立,恢复统一。

袁世凯一面督军攻打武汉,一面通过洋人跟南方联络,希望和谈。

洋人在武昌起义后宣布中立,不干涉中国内政。

袁世凯很快攻下武汉三镇的汉口、汉阳两阵。武昌虽然得到各方革命党的支持,还是抗不住北洋军的猛烈进攻。

南方各省一看这情况,各自独立一盘散沙会让人家各个击破,决定成立联合政府,抱团取暖。

各省代表齐聚南京。他们决定成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中华民主共和国。共和国不再要皇帝,取而代之的是总统。

17省代表通过选举。孙中山以压倒优势赢得选举,成为临时政府的大总统。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