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外一章 三教九流2

中华世纪谈 外一章 三教九流2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在三教之中,佛教是外来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印度的释迦牟尼。

孔子和老子、释迦牟尼都是同时代的人。

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名字叫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一个小国的王子,在现在的尼泊尔一带。

他从小生活在王宫,受过良好的教育。长大跟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据说他有三个老婆。

29岁那年,他出宫旅行,见识到人间疾苦,生老病死。他意识到即使贵为王子也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开始思考解脱人生苦痛的办法。他为此出家修行,但试过很多修行的方法也不能解脱。

在35岁那年,他坐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

人生各种痛苦,究其原因就是“贪嗔痴”。消灭了贪嗔痴就消灭了痛苦。简单地说,人生众多烦恼的根源是**。没有**就没有痛苦。

**是因,烦恼是果。有了**这个因,就一定会产生烦恼这个果。如果要摆脱烦恼,就必须无欲无求。没了**,也自然就没有了烦恼。

人的喜怒哀乐都是受**的支配。有了**就会想方设法去达成,达成了就会喜就会乐,达不成就会怒就会哀。人们无穷无尽的**制造了无穷无尽的喜怒哀乐。喜乐不常有,而哀怒常有。所以七情六欲是人们烦恼的根源。

无欲无求和老子的思想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老子是追求长寿,而释迦牟尼是追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道讲今生,佛说未来”。道教给人怎么对待生,佛教给人怎么看待死。

悉达多创立佛教后开始四处传教,45年收徒无数。

悉达多收徒不设门槛,不收学费,不限男女。只要肯遵守他订的五条戒律就可以入得佛门。五条戒律包括不偷盗、不邪淫、不喝酒、不杀生、不妄语。

佛教“五戒”和基督教的“十诫”有相似地方。但不杀生是佛教独有的。不允许杀生是因为释迦牟尼认为“众生平等”。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尊卑之分。这和孔子的“礼”相抵触。但他的仁爱思想和孔子的“仁”还是有相似的地方。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病倒了。可能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一直跑肚拉稀。俗话说好汉抵不住三泡稀。何况80岁高龄的老人。释迦牟尼最终去了他梦寐以求的极乐世界。

他死后火化烧出一堆五彩斑斓的舍利。这个舍利成了佛门之宝。

他死后7年,孔子死了。再8年,老子死了。释迦摩尼成了佛,孔子成了圣,老子成了仙,三人在一起天宫聚合。

佛的本意是觉悟了的人。但在神话里佛是法力最高强的神仙。

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但是佛教无欲无求无痛苦的理论在中国没有市场。除非万念俱灰的人,否则不会有人愿意皈依佛教。

禁欲的佛教为了能够在多欲的土壤上生根发芽不得不自我进化。佛被夸大成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神,能够保佑信徒趋福避祸发大财。轮回理论暗示人们能够通过信佛实现永生,最不济也能下辈子转世为人再活一次,不至于转世成畜生或下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被解释成你这辈子受苦是因为上辈子作孽,这辈子行善就可以下辈子享福。而最大的行善就是向佛捐献财物。

佛教在东汉末年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一是注意跟权贵搞好关系,一是注意跟本土文化搞好关系。跟权贵尤其是皇帝搞好关系能够获得较好的扶植政策。跟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搞好关系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佛教的一些教义,比如慈悲为怀、清心寡欲等都从儒家、道家经典中寻找依据。佛教的各种仪式也多是模仿儒教、道教。

佛教原本不忌酒肉。但是梁武帝萧衍不沾酒肉。佛教随即加入吃素的戒条。

观世音菩萨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名叫观音菩萨。世俗传说拜观音能够治疗不孕不育。为了迎合世俗,佛家不惜让观音变性,由男儿身改为女儿身,称之为送子娘娘。

总之,佛教极力本土化,以获得在中国发展的机会。

但是有时候佛家发展太快了,官方也会加以限制甚至打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灭佛行动。

寺庙享受官方免税免役的优惠政策。这个政策吸引了大批试图逃税逃役的人涌入寺庙,以至于国家没了税源兵源。并且毫无节制地建庙造塔耗费巨大,影响了社会再生产的投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先后下令禁佛。

佛教从宋朝开始逐渐没落。

到了清朝,虽然满清信奉佛教,但是满清人信奉的是喇嘛教,藏传佛教,跟汉化佛教还不是一码事。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不断本土化的结果。

到了当代,佛教又有复兴之势,但是因为过度商业化遭人诟病。

佛道儒三教鼎立,各领风骚一百年。西汉前期是黄老的道家吃香。之后是儒教一枝独秀。佛教属于后起之秀。到隋唐时,佛、儒、道基本上平分秋色。宋、明、清期间儒家开始占了绝对主导地位。

除了三教,春秋战国期间还有其他流派,比如法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它们和儒家、道家统称“九流”。

九流里最著名的法家。法家的创始人不知道是谁。代表人物有管仲、商鞅、韩非子、李斯等。它们讲究依法治国,比较重视法制的作用。与儒家以德服人的王道相比,他们主张以力服人的霸道,用法律维护君王的权威。

法家不仅仅重视法律,也擅长利用国家强制力达到目的。比如齐国的管仲利用行政垄断手段管理经济,为国库积累财富。郑国的子产核查贵族和农民的田产,按标准征税。商鞅用连坐杜绝犯罪,用军功换爵激励士气。

法家开始时并不排斥德治。管仲就讲究德治与法制相结合。他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到了商鞅时开始强调法治,主张严刑峻法。商鞅也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是进入秦朝,李斯片面强调法治,以严刑酷法治国,结果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秦朝很快灭亡了。

西汉吸取了秦朝的教训,“以霸王道杂之”,让德治与法制相结合。汉武帝以后独尊儒家。法家逐渐销声匿迹。

不过,法家消失只是说法家作为独立一个学派消失了。法治并没有消失。皇帝重用儒生重视教化但也没有因此抛弃法治。历朝历代多是“表儒内法”,嘴上说仁孝治天下,内心里还是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儒生也并不排斥法治,只不过为暴力披上了一层道德的面纱。

墨家的创始人是鲁国的墨翟。他和鲁班是同一时代的人。他早年学儒,但实在受不了儒家的繁琐奢靡的礼乐制度和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脱离儒家自成一派。墨家是儒家的反对派。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就是博爱,跨越时空和血缘,把每个人都视为自己的亲人。非攻就是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造成百姓家破人亡的不义之举。墨家不反对防御型战争,并且愿意帮助别人进行防御战争,不惜牺牲自己阻止战争。尚贤就是打破等级观念,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有个成语叫“墨守成规”,意思是守着老规矩不放,让人误以为墨家是保守派。其实成语的本意是墨家善于守城,有很多现成的办法。

战国时期,楚国要打宋国。鲁班特地为楚国发明了云梯。墨子墨翟知道后一面派人去帮宋国守城,一面去游说楚王不要打仗。

墨子劝楚王不要开战,说你不要以为有了云梯就怎么着,我有现成的破解方法。楚王不服,拿腰带和筷子当做城墙和云梯,和墨子比划,结果输了,于是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墨家在战国时期很受欢迎。因为多数国家不希望战争。墨家在秦国一统天下后开始没落。因为他们爱管闲事,到处帮人家守城,让秦国恨之入骨。再说他们尚贤,主张让贤能的人做君做官,这和当时“神授君权”和官位世袭的传统不相符合。到了汉武帝时期,儒生上台,墨家彻底没了容身之地。

纵横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隐士高人鬼谷子。他的得意门生苏秦、张仪是纵横派的代表人物。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苏秦和张仪等人游说诸侯要么联合起来对抗强国,要么投靠强国欺负弱国。总之,实力不济就不要指望能够独立存身于江湖。

苏秦说服韩魏赵燕等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一度让秦国不敢出秦关。但张仪帮秦国拆散了诸侯联盟,让秦国各个击破统一了中国。

纵横家在中国统一之后失去了用武之地,跟着“战国七雄”一起消失。但合纵连横的外交理念还是保留了下来。

阴阳家是指研究阴阳五行的那些人。创始人是齐国的邹衍。

他们类似于现在的算命先生,通过天象变化和阴阳五行的演算,预测朝政的兴衰,判断人或事的吉凶。

在他们眼里,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五行的属性。比如上为阳,下为阴。德为阳,刑为阴。旱为阳盛,涝为阴盛。夏为土,秋为金。东方属木,南方属火。司徒属金,司寇属水。然后他们根据阴阳调和、相生相克的理论进行演算,最终得出结论,这件事该不该做或者有什么注意事项。

古时候做什么事都想问问老天爷,所以阴阳家在当时很吃香。但是在魏晋以后,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天象、天命、天人合一。阴阳家也开始逐渐没落。

据说现在还在用黄历是当年阴阳家的研究成果。黄历上每天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写得非常细。但照做的人几乎没有,每天该干什么干什么。有人会翻翻黄历挑个好日子,也不过图个吉利而已,并非真的相信它能决定吉凶祸福。

名家实际上是不容易归类的一些人,不知道该叫他们辩论家好还是哲学家好。他们喜欢把事情高度抽象后讨论。他们擅长辩论。谁也辩论不过他们。比如著名的“白马非马”问题,名家“以白马非马辩赢稷下学者”。

但这样的辩论有什么意义以现在的观点看,所谓名家就是一群杠子头。

名家以能言善辩而闻名。但他们的辩论成果没什么实际指导意义。很快名家就没落了。

农家是推崇农业的人。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就像神农时代一样,君王百姓一起下地干活,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晚上收工回家自己动手做饭吃。但是他们的理想曲高和寡。

不过,农家都是种田高手。他们总结的田耕技艺还是很受人们欢迎。

小说家不同于现在写小说的人。他们类似于记者,记录街言巷语。但他们的作品没有媒体可供发表,只能作为野史流传。

杂家跟小说家有相似的地方,也负责记录。但他们记录的是别人的政治观点。杂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吕氏春秋。

兵家是研究兵法的人,探讨战略战术和军事哲学方面问题。著名的兵家有孙武、孙膑、吴起等。

其他还有医家、史家、方技家、玄学等。

春秋战国学术流派众多,无论是“九流”还是“诸子百家”都不是实指,只是形容数量很多而已。有些流派在当时影响很大。有些流派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计。

“三教九流”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个缩影。

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不再。思想大一统使得百家渐尽百花残。之后两千年几乎再无本土的思想家、原创的思想成果。即便是取代儒家的三民主义、社会主义也都是舶来品。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