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75,陈胜吴广起义

中华世纪谈 75,陈胜吴广起义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14:22 来源:就爱谈小说

公元前209年前208年 陈胜吴广起义起义。秦二世以骊山陵囚徒为军镇压起义军。

陈胜、吴广是秦朝的屯长民兵排长,年薪200石dàn。

秦朝时官员俸禄实行“给谷制”,用粮食通常是谷子也就是小米来结算工资。

中国在解放前后也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实物制工资,称供给制,跟秦朝一样也是按小米来结算工资。那时一个教授的月薪大概是1000斤小米,科长500斤,学徒工是100斤。

秦朝的“石”既是重量单位也是容积单位。当重量单位时,根据出土的秦铜权实测,大概是30公斤。当容积单位时,按照出土的商鞅铜方升实测,大概02立方米。称量粮食通常是容积单位,一石能盛30斤粮食。

陈胜、吴广的年薪200石大概是6000斤粮食,折合月薪500斤,相当于解放后的科长待遇。

陈胜此人素有大志。早年种地的时候就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言壮语。当时一起跟他修地球的伙伴都笑话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领一批壮丁去从阳城河南周口出发,去1000公里以外的渔阳北京密云服役。他们刚走到大泽乡安徽宿州,赶上天降大雨,连日不绝。道路泥泞不堪,举步为艰。陈胜、吴广掐指一算,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渔阳已是不可能了。

“失期,法皆斩”。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期当斩。

对于这一句现在有很大争论。有人引用出土的秦律说,其实误期的惩罚没那么严重,只是罚款而已。之所以要那么说,是陈胜在吓唬人,好让别人跟他一起造反。

的确,陈胜是憋着要造反,因为他有“鸿鹄之志”么。但他靠吓唬恐怕很难达到聚众造反的目的。900人呢,难保有谁知道秦律的相关规定。

持否定观点的人所依据的出土秦律并不是完整的秦律。秦墓出土的那些竹简是秦朝一个官员的法律条文摘抄本,并非整部秦律。

秦律对一般劳役是这样规定的,骂两句罚点款就完了,对于军役是不是也会如此呢陈胜他们服的不是一般的劳役,是去“戍边”,也就是驻守边防,属于军役。军役应该按照军法处理。军法怎么处罚戍边误期不得而知,肯定比一般劳役误期要严厉得多吧

秦朝的军法对误期是怎么规定的现在还不清楚。汉朝名将李广带军误期,使两路夹击变成孤军深入。汉武帝判他死刑。他用全部家产才买回一条命。汉律来自秦律,跟秦律大同小异。汉朝军法规定误期处死领队之人,秦朝军法大概也是这样的规定。也就是说,“失期”并非“法皆斩”而是斩领队的校尉或者陈胜吴广。“失期,法皆斩”恐怕是吓唬人。

不过胡亥修改了法律,严打违法犯罪,是不是误期皆斩也很难说。即便不砍头,死罪逃过,活罪难免。比方说流放边疆,这一辈子就回不了家了,生不如死。即便就是罚款,如果罚款数额非常高,这些人也不一定承受得了。交不上罚款的人会被卖身为奴终身服役,跟判无期徒刑没什么两样。秦朝轻罪重罚,没有能够轻松过关的便宜事。

总而言之,“失期,法皆斩”是有可能的。即使不斩也是能让人生不如死的惩罚。

既然面临可能被军法从事的后果,陈胜、吴广就开始合计活路了。

陈胜对吴广说左右是个死,还不如反他娘的呢。陈胜的原话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意思是现在逃也是死,反也是死,同样是死,为什么不为国而死呢。他所说的国当然不会是指秦国,而是刚亡不久的楚国。陈胜和吴广都是楚国人。

陈胜的想法就和刘邦不一样。陈胜戍边的前一年,刘邦押送囚徒去骊山陵修坟。途中囚徒跑了好些个,刘邦担心受罚跑进山里落草为寇。其实一般人碰到这情况都会想到跑而不是拼。跑还有活命的机会,拼几乎没有生机。个人去和整个国家机器对抗简直是开玩笑。

但陈胜有自己的想法。他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百姓已经无法忍受秦国的严刑酷法了。如果能把百姓发动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可怎么发动群众呢一个小老百姓,没权、没钱、没势、没有知名度、没有号召力,想挑头干那么大件事,动员起那么多的人,怎么才能做得到呢

陈胜有办法,有脑子。

第一个办法是打出扶苏和项燕的旗号。这两个人在百姓中间名声好、名气大、有号召力,并且生死不明。冒用他们的名号可以打动老百姓。我没名气可以借用别人的名气。扯虎皮做大旗。

第二个办法是利用鬼神,制造天意。那时侯人迷信,相信天意。陈胜利用这一点,设法给自己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陈胜找了一块布,用丹砂写上“陈胜王”三个字,塞进鱼肚子里面,然后设法让炊事班厨子把这条鱼买了去。厨子把开膛破肚,发现了里面的布条。于是“天意”让陈胜做王的消息就不胫而走。

陈胜又让吴广装狐狸,半夜三更在军营边上叫“大楚兴,陈胜王”,跟闹鬼似地,吓得士兵们够呛。第二天,军营里议论纷纷,对陈胜暗地指指点点。

陈胜被称作造谣的鼻祖。古时“造谣”和现在意思不一样,是指制造谶chèn谣。现在引申为胡说八道了。

谶谣是指有预言性质的歌谣。因为来源神秘,谶谣被人们认作是天降预言。

通过一系列宣传手段,陈胜使自己成为了名人。人们都认为他是上帝选定的先知。

舆论准备之后,陈胜开始动手了。

陈胜吴广杀了带队的都尉,把士兵们召集起来宣布造反。陈胜对大家说,左右是个死,为什么不死得轰轰烈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士兵们轰然响应。

陈胜带领这900人,攻打大泽乡,一战而下,随后连下几座城池打到了陈国旧地。

秦始皇灭六国后怕六国人造反,“堕城、销兵”。把城墙拆了,把兵器销毁了。

据说他用收缴上来的兵器铸造了十二个金人,立在阿房宫前,各重千石。一石30公斤,千石就是30吨。金人是狄服坐姿,高三丈。可惜后来让汉朝的董卓、前秦的苻坚熔了铸钱了。

堕城销兵之后,六国人反抗能力下降了,同时抵抗能力也下降了。陈胜很容易就攻下几座城池。

陈胜反秦复国的宣传也吸引了痛恨秦的百姓加入,人越打越多。百姓群起响应,“放下锄头闹革命”,一起投奔起义军。等陈胜打到陈国古都淮阳,已经拥有“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胜起事也起到很强的示范效应。一时间六国旧地群雄并起,豪杰并出,遍地开花一般冒出了大大小小各路诸侯。刘邦和项羽也先后参加了革命。

陈胜攻下淮阳,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陈胜坐镇淮阳,派吴广去攻打荥阳河南荥阳,派武臣去攻打赵国,派周市去打魏国,派邓宗攻打九江安徽寿县,派周文去打咸阳,四面出击。当时各地起义队伍数不胜数,这让陈胜对形势的判断比较乐观。

攻打赵国的部队进展非常顺利,很多城市不战而降,赵国百姓像迎接子弟兵一样迎接起义军。武臣很快在赵国立住脚跟。

攻打咸阳的部队也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秦**队大都在边防,国内空虚。秦二世胡亥不愿意听到不好的消息,下面因此不敢告诉他实情。自然也没有组织军队抵抗。

其实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初就有人把消息报告给了秦二世。但是秦二世闻之大怒,把告诉他坏消息的人下了狱。他不相信有什么叛乱,认为这是有人存心抹黑、抹黑伟大领袖。我这么英明伟大,百姓衷心拥护,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不顾性命地反对我不可能的事。

之后再没有人敢提起义军的事。即便是秦二世问起,臣下也不敢实话实说,回答秦二世不过是几个小毛贼而已。地方早已经把他们捉拿归案了。秦二世于是转怒为喜。

秦二世自欺欺人,不愿承认众叛亲离的事实。实际上,函谷关以东已是遍地星火,起义队伍数不胜数。陈胜的起义军几十万人正通过函谷关向咸阳冲杀而来。

周文沿途吸收百姓加入,起义军吹气似的增长到几十万人。他绕过军事重镇荥阳突袭函谷关,竟然一攻而破秦国顿时门户大开。起义军直逼秦国的首都咸阳。

秦二世一直被蒙在鼓里,自然也没有调兵镇压。等人家打家门口了,秦二世这才知道实情。他慌神了,急忙问计于群臣“柰何”怎么办呢

秦军大都派往四境守边去了,京城只有五万兵马,而人家有几十万兵马。

群臣面面相觑。

大将章邯说调兵已经来不及了。骊山陵有几十万做苦役的囚徒,能不能把他们赦免了编入军中

胡亥当即同意,下诏大赦天下,暂停执行在押犯和奴婢的儿子不能参军入伍的规定。囚徒和奴隶只要肯参军,打完仗就可以获得自由。

接到大赦令的囚徒和奴隶喜出望外,欢欣鼓舞,踊跃报名参军入伍。秦国凭空冒出几十万军队。

章邯于是带领着由囚徒改编的部队迎击起义军。对自由的渴望使囚徒部队成为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一出手便击溃了来犯之敌,并且一直追到关外全歼了周文的起义军。

吴广还在死攻荥阳,全然不顾将要被章邯夹击的危险。部下田臧急了,认为吴广是在瞎指挥,把吴广给杀了。田臧留少数部队继续围攻荥阳,自率主力去迎战章邯,结果一触即溃。荥阳城下的起义军也随后被章邯驱散。

章邯继而进攻陈胜的淮阳。

陈胜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了,占据淮阳后竟然没有抓紧时间修复城墙。他的军队也大多派出去了。武臣率一支军攻克赵国后自立为赵王。武臣派手下将领韩广去打燕国。韩广攻克燕国后自立为燕王。陈胜派周市去打魏国。周市打下魏国后拥立魏国公子为王。这些人拥兵自重见死不救,放任章邯去攻淮阳。

章邯很容易地攻破淮阳。陈胜孤身逃脱,路上被自己的司机车把式刺死拉去秦军邀功求赏。

反军中最大的一面旗帜倒了。 ,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