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跨界商明 > 第240章 要动盐政

跨界商明 第240章 要动盐政

作者:飞翔的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47:31 来源:就爱谈小说

利多于弊,总而言之利多于弊,中央的决定对十八人实际上还是利多于弊。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之前十八人向现代贩运物品虽然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率,总量却是不大。这以后可以大量运入,让他们在现代的财富仍然有不错的增长外,他们的重点也是明代那边。

还有那些灭绝动植物,中国缺少的动植物资源,缺乏的各种矿物质等等搜寻、开采、运输等虽然困难重重,总比完全禁止他们使用这山洞好太多了。因为那些工作再为难也是可以做到的,不让他们利用山洞就算是躲在明代不回现代了也是远不及现在的条件好。

那么中央为何给予了这个政策呢主要是讨论之后这些任务如果由国家组织人进行也不可能做得更好,反而这十八人不好处理。

这时是现代社会不可能将这十八人监禁起来,就是将他们的一切都剥夺了又有多少钱。而允许他们依然可以利用时光隧道,只限制他们的利用条件另派人进行那些工作反而增加太多知情者,效率也不高,还要在明代与十八人起冲突或互相竞争。

还有国家交代给十八人的任务很重要,可是如果另外派人进行不论速度效率还是经济性等方面,不可能比直接让十八人进行更省力一些。

而且时光隧道的控制权毕竟在国家手上,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或者发现新的用途国家仍然可以再直接插手的。而且是十八人也是比较谨慎,一开始国家领导人还担心别从明代传来一些传染病,那个新冠病毒带给人类的麻烦太大了教训深刻啊

还好这方面十八人早已意识到了,不仅在两边进行了防御,还在明代推广了牛痘。这一点让国家领导人颇为欣赏,如果莽撞行事问题就大了。既然他们是比较负责任的,在明代的行为也是把握适当分寸的,国家领导人也不愿意打破现状了。

因为打破现状不一定好,就这样十八人仍然获得了这时光隧道的部分使用权。还有这使用权虽然不是唯一的,可这时只有他们一家外,这时他们可以更大方公开地使用,不再用尽心思遮人耳目,这利用效率会成倍增加又可以省力不少的。

比如可以采用专门的集装箱,如此只要吊一下就可以直接向两边运输。之前最劳累的装车卸车工作会由两边的工人负担了。

只是这个前景还要等军事基地建设起来,两边的货场、仓库、吊车之类也要重新建设。但受一个惊吓或一个长期担心的问题获得如此的结果,十八人都是十分高兴的觉得有些喜出望外。

自这一天开始十八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第一个任务乃是许飞、王雄、吕子明等人与卢文青讨论如何完成国家的各项任务,以及如何处理之前运到现代的那些物资与现金,还有就是后面的财产分配比例或任务之类。

这方面讨论比较繁杂,就是从明代寻找现代已经佚失的古籍名录就是非常庞大的,而且是许多书籍在现代也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完全找不到了的,甚至是有些书在明代有后世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本书的。

好在这时并未经历明末大混战,还有后面满清修四库全书时,将征集到的大批不符合他们的心意的图书销毁的浩劫,论销毁图书的种类、数量满清可是比秦始皇也要多不少倍的,只是这样的事越来越少提到。

还有如敦煌的藏书之类这时还完好保存,甲骨文的甲骨受损更少,这些这时可以慢慢考虑,特别是甲骨文可以开始进行保护,敦煌石窟那边可以缓一缓的。

而且是这些东西大部分将会以摄影方式运回现代,因为如敦煌石窟藏书在现代大部分在外国人手上,不可能将原件也送到现代,重复了不好说摄影件也可以用于研究就可以了。

还有其它一切如动植物资源与各种矿物也不必马上就有或达到多少产量,反正是成熟了就干,不成熟就创造条件。还有这可以与移民结合起来,如在澳洲就具备了初步条件,可以首先进行,如钽、铀、钻石、黄金等可以考虑开采了。

另外这个好消息吴世杰也告诉了天启,天启知道后也是十分开心。虽然他这时已经知道一些历史,也在十八人的帮助下初步逆转了形势,可是内忧外患的根还在,仅凭他与新军就算是暂时可以稳定形势创造一个复兴阶段也不可能持久。

因为改革没有十八人的帮助就不大好办,还有他自己的身体也是很难长寿,如果小皇帝靠现在的文臣辅助大明还会走上老路。即便是新来的人也可能会支持他,天启还是觉得不如十八人已经熟悉交流顺畅。

还有十八人比较坦诚,吴世杰之前介绍他们来历时也提到这个可能性,这让天启对他们也愈加信任。虽然之前吴世杰并不曾将他们这时被国安发现的情况告诉天启,这时告诉让天启也是大为高兴。

随即吴世杰与天启讨论起盐的问题,盐在后世也被列入专营实际上也是因为利大。但这利大普通质量又加碘的盐也不过比中档大米稍贵一些,而且还是精制过的与雪一样白,就是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吐槽。

可是在大明朝廷收到的盐税总体上与田赋一样逐年减少,到这时一年也就是一百万多一点。但实际上盐的市场有多大呢

大明这时人口肯定是超亿的,每人每年六斤盐就是六七亿斤,每斤一文钱计每年的市场就近百万两银子一两银子只能换取七八百好铜钱。但就算是京城市场的粗盐也要十文,有些地方达到百文左右。

私盐虽然便宜一些,可是大量的所谓私盐却是假私盐逃税而已,就算是如此平均一个人一年吃三百文钱盐,这铜钱也不是最好的按千文一两计,大明整个盐市场的营业额也要达到三千万以上。

但这盐的生产成本只有几文钱,运输到市场也只有几文钱,国家抽税十文,如在京城也只要二十文零一点外也不可能混杂许多泥沙的。

还有这生产成本现在为煎盐也只有二三文的成本,实际上还可以用盐田日晒降低到一文以下,运输费也是可以逐步降低的,如果海运到京城总成本现在也就是五六文,今后可以降低到三文以下,各县以十五文批发出去到居民手上也不过二十文,其他边远地区也不可能超过三十文。

主要是这时盐贵的恶名朝廷背了,实际上也是朝廷没有管好但朝廷也没有收到多少钱才冤枉。如果盐质量提高价钱降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财政收入增加七八倍到十几倍那才是理想的局面。

而且是这个局面并非是空中楼阁,就是这时改变一下政策就可以盐价降低不少,而朝廷财政收入就可以增加几倍的。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