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跨界商明 > 第241章 一省百万?

跨界商明 第241章 一省百万?

作者:飞翔的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1:47:31 来源:就爱谈小说

穿越众对大明盐政之失败也是无语,这失败的结果是朝廷失益、百姓吃亏、盐工贫困。只好了相关官员与盐商们,历史上比满清的盐政还不如,因为满清时百姓吃亏与盐工贫困但朝廷盐税还是比大明多了几倍。

所以这大明朝廷白担了恶名,真是收了上千万两银子盐税管好了盐也会比这时便宜一些外,也不必征那个什么辽饷的。就是兹事关系极大,穿越众也让天启谨慎从事外,还准备从源头抓起。

这源头抓起就是降低生产成本,虽然这时的成本占盐价的比例不大,但几个方面原因还是要改良。一是煎盐浪费不小,虽然如长芦盐场烧的都是海滩芦苇为主可这也是燃料外还要用铁锅,同样占地晒盐产量更高。

还有煎盐杂质多盐质量就差,成本也比晒盐大几倍以上外,晒盐的质量更好。那是煎盐差不多将海水全煎成了盐,所以盐中氯化镁、钾不少,晒盐等自然结晶差不多时就将剩余物放走了,这一来氯化钠的纯度就高,而杂质不仅味苦对人也是有害的。

再说氯化镁与钾等也是有用的物质,如镁可以做豆腐,做耐火砖等等,这些用处都不是大但顺手生产还是有前途的,钾是钾肥,对人体也是极为重要的。

当然这些东西用于西北的盐湖生产才更合算,但晒盐的副产品还在手边,穿越众这时的体量小外,还对这些产品价格不敏感主要是先达到有而不必与他人比生产成本,因而也是可以办厂生产的。

那是从现代运送过来虽什么都有、什么都便宜,只是不可能永久保持这样的状态的。还有明代也没有什么产品可以交换,山洞也不可能运输太多物资的。

为此穿越众很早就设想在明代建设一个小而全的工业体系,冶炼、机械、纺织排在前面,化学工业也是不可能缺席,只不过肯定是煤化工放在前面,盐化工靠后一些,因为盐化工的主要产品烧碱、液碱与盐酸这时需求量不大,玻璃与肥皂生产可以用天然碱加工的。

晒盐副产品这时不过是也有些用而已,主要还是为了生产盐,提高盐的劳动生产率会节省不少劳动力,也降低了盐价,还提高了盐的质量。

但真正达到上述几条另加增加朝廷收入还要靠改革盐政,这时大明的盐政实际上已经走上了死胡同,应该给大明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却是被官员与盐商等截走了极大部分,这是不可不改的。

只不过这时的盐政也是利益牵涉到方方面面,特别是这时虽开始推动考成法还只有北直隶一地,更没有进行真正又深入的改革,要将盐政改革一下推行到全国肯定会出乱子。

还有原来的盐引也是要妥善处理的,为此穿越众的办法就是先生产晒盐。由于有后世晒盐场的分布资料,晒盐办法的资料,这时那些盐场都是海滩盐碱地,还有大量流民,穿越众办晒盐场一点也不费力。

盐场采用的是生产队多劳多得的管理分配制度,因为荒地几乎没有成本,其它成本也不高,匡算下来的晒盐纯成本按每个盐工一个月三石粮计算一般这时普通壮工只有一石粮左右盐的成本只有三分之一文左右。

那也就是说平均一个盐工一个月可以生产二十多石盐,传统生产成本在四十多两银子左右,需要十几个劳动力才能完成,而且是那传统盐场盐工每人也只有一两左右收入,但晒盐场为三两外还与粮食挂勾,这让晒盐场工人收入更稳定。

劳动生产率高了,降低盐价的第一步就达到了。第二步为运输成本,运输成本这时分成几块,一是真正运输所用,这部分过去盐商经营效率也不可能高,换成穿越众首先尽量用船运,大船转小船终究合算的。

还有每县一个批发部那些零碎的运输成本与管理成本就省下来了,每县建一个仓储批发部也只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分摊在盐价上也不大的。

还有的成本为各种公私关卡收费,各种公私保护费用。这种明暗费用正常情形下波动大、也不少,波动大乃是看商人背景,也不少乃是背景再大也是由各方面在分润至使这时商税不大陋费不少,普通商人日子一样不大好过。

加上路途不宁,遭人抢劫勒索之类常见。再有路上仓储雨淋走水失窃等损失,这盐的运输费用也是不小,几方面加一起估计在北直隶范围也是要好几文一斤的成本。

不过穿越众盐上面不准备赚多少钱,加上也有银子,办晒盐场、各县建造仓库加批发部、建造几个河边仓储码头,又置办运输护卫队等等,又屯集了几个月的产量,到这时计算一下到京城与北直隶各县的成本为每斤盐三文左右。

这个成本各种固定资产是按照折旧算的,所以他们打算每斤盐算五文仍然要几年才会收回成本,之后才有赚的,所以真是良心价外也是其他人玩不了的。

那个晒盐场是年初就办起来的,到这时已经是万事俱备。而且是为了不出大乱子这时仅有一个北直隶试行,在北直隶试行乃是这地方好管理,动荡不起。

还有那些个高官勋贵天启本来就不打算姑息,他们在明末贼来投贼、寇来投冠的行为让他十分恨他们,只要抓住机会肯定会往死里整的,这一来在北直隶试验一点问题也没有了。

还有卢象升推动考成法让北直隶官场一肃,不仅减少了不少冗官也贬斥了不少庸官贪官,官场虽然还达不到很清程度但办事效率高了不少,太明显的贪污不敢伸手了。

这时见盐政改革的办法也是赞成,因为就算是朝廷每斤盐收十文钱税最高的县也只有十六文的批发价,而这时大多数盐价在十文一斤,放开批发零售价就不可能会高于二十文的。

如此一来盐可以便宜一半左右,还有质量更好,基本上没有沙土。虽说不似穿越众少量供应的精盐,也是不再发苦,完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特别是第一个月的税金就超过了十万两银子,让天启、卢象升及不少官员欣喜。同时也让他们反思,为何之前朝廷背了骂名却连十分之一税款也拿不到,现在看一个盐税就可以抵半个国用。

当然也不是如此简单地算账的,有些地方运输不方便可能井盐更好,有些地方太贫困可能还要朝廷让点税的才好,还有的地方此时太混乱,运输费用太大,最大的问题一时间也无法推行到整个大明。

但在外销上实际上还是有利可图的,比如韩日盐的生产成本就比较高,一些部落式的地方还不大会生产盐,对此穿越众准备在台岛生产了盐在那些地方销售,因为这个东西各总督区都是需要又生产不困难的。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