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振奋新明 > 第268章 长安城整修计划!

振奋新明 第268章 长安城整修计划!

作者:小波不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04:37 来源:就爱谈小说

徐老根家到了甘州府以后,就没闲着。他们很快被安排了,开垦荒地和修建房屋等工作。

这些工作不白干,男丁一天可以挣四十文工钱,女劳力也可以挣三十文工钱,工钱可以领现钱也可以领粮食等物资。算下来,一天挣的钱除了一家老小吃饭还有结余。

稍微大一点的小孩子,也有工作安排。帮着甘州府打包胶草,发往长安城。

甘州知府对这些移民非常重视,他也有着自己现实的考量。人口一多,种的胶草就多,政府的收入也就越多。胶草产业现在走向了正规,随着轮胎等产品的大面积推广普及。需求量与日俱增,趁着这股东风,甘州府摆脱了物产贫瘠的困扰,正在大踏步的走向繁荣之路。

“他娘、今天官府公布了咱们分的田亩数。咱们家可以分到六十亩地,三十亩前三年免税,剩下的三十亩五年免税,河西也没有想象中的苦啊”

“这里的地能种出粮食吗和咱们老家的地能比不”

“官府说了,分的地都要修水渠,只要是水浇地就没问题。”

“那就好、有了六十亩水浇地,咱们一家就不会有饥荒了。”

“唉、咱家现在劳力单薄,明年开春,分到手的三十亩地,最多能种十亩的粮食。剩下的只好种胶草和棉花,这两样占的劳力少一些。”

“种胶草,靠谱吗好好的地种成草,俺心里总觉得有点不把稳。”

“这俺打听了,官府免费发种子,不过种出来的胶也要卖给他们。一亩地能卖三两多的银元哪”

“这么多比种粮食都划算啊明年咱们家种上十亩胶草,不是要赚三十两银子乖乖不得了啊,咱家这就要发财了”

“可不是,唉、国公爷就是对咱们百姓好,这次逃难可算是逃对了等明年咱们的地种熟了,咱们就在这里好好的盖一院房子。比原先村里的丁老财家,盖的还大。”

徐老根一家总算是,彻底安下了心,一家人信心满满的想要在河西奋斗出一片新天地出来。

进入十月份,往外地移民的事只好停下来,天气转冷,再让他们过去就不好安置了。

“别山、军政府这段时间发往外地的移民有多少”

“救灾以来,咱们移往四川的有二十五万、移往汉中的有八万多。移往河西、兰州、宁夏以及绥远的有十六万。总计有近五十万。”

“眼下聚集在西安府的灾民,有多少”

“有差不多十万左右”

“最近过来的灾民数量有无减少”

“并无缓解的迹象,河南那边逃难的灾民,还是一个劲的往过来赶。”

灾民还在涌入,这河南到底是有多少人遭了难怎么人口就像是无底洞一样,十几万十几万的往过来赶。按着这个情况,赶到年底之前还得接收三四十万的难民。

“别山、咱们这样安排自现在开始每月向四川移民两万、汉中移民五千。同时陕北、关中等地的工坊也可以开始招工了,对了咱们再扩编十个团的的兵马。这样应该能安置不少灾民吧”四川和汉中是南方,只要将人移过去就能开始开荒。其它地方不行,这段时间移民过去,反倒会增加粮食运输的困难。毕竟关中和陕北,靠近粮食输入地区,人们呆在这里,买来的粮食就可以就地消耗。

“国公、吾算了一下这么做最多能安置二十多万的人口,咱们还有近三十万人得想个妥善的办法。”

三十万人,是大数目,让这些人聚集在长安成周围闲待好几个月,似乎很不妥,迟早是个安全隐患。

总不能真让几十万人吃好几个月白饭吧人力再不知值钱,也不是这么随便浪费的。

“别山、你把在长安城的常务军政委员都召集一下。咱们开个会,想办法给这些灾民们找点事做。”

凡是遇到没主意的时候,李振新就开会。这玩意有时候还真能开拓一下思路,找到合适的办法。

“诸位,在年底之前咱们还需要想办法解决二三十万人的临时工作问题,大家有没有好的主意,都议一议。”

“俺觉得,要不趁劳力富裕的时候把西安府的水渠修一修这样,以后也能多打一些粮食出来。”吴老三作为西安知府,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继续兴修水利,对他自然是好事。

“不行、修水利这事,都是本地民众参与,让灾民们去修会造成主客矛盾。再说给西安府这两年的水利投资本来就多,现在继续修,别的府也会有意见。”宋应星的发言直指要害,一方面本地人就靠着修水利和道路贴补家用,用灾民确实会加剧主客冲突。另一方面,西安府是军政府的首府区域,照顾政策已经够多了,再继续用军政府的财政帮他们修水利,其它府县的官员没意见才怪。

靠修水利解决临时就业不行,靠修路同样也就不行了,还能有啥办法哪

“要不就把长安城,城墙整修一下吧长安城毕竟是咱们的首府,整修这里,别的府州难道还有意见”退而求其次,吴老三总是想着把这笔救灾投资款留在西安府。只要有投资项目,他就能跟着沾到油水。

修城墙,即使劳力不用西安府的。但建材这一块的供应,难道会跑出西安府

“不行、长安城有雄兵把守,没必要再建设城防设施。咱们现在不是大兴土木的时候,要把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宁可修路,也不能修城墙。”张同敞当即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现在很有经济头脑,知道什么能够创造价值,什么是无用投资。

等等吴老三的话启发了李振新,让他想到了一个好点子。修城墙不行,但是搞城市建设可以啊。长安城现下正在往大明经济中心的地位发展,之前的城市规模已经不够看了这回正好有廉价劳动力,为什么不借着这个机会,将城市的基础设施,好好整休一下,为下一步城市大规模扩张打一个好基础

这两年多来,长安城每年的城市人口都增加十万左右,目前已经有近五十万人口了。照着这个趋势,未来十年内,长安成为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是很有可能的。

在李振新的设想中,长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要发展成以机械制造、橡胶加工、棉纺织产业为主的大型国家级中心城市。即使以后光复了全国,这里依然是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的城市。

大力发展长安城,并不是李振新的私心考量,而是有现实条件和实际需求的。从全国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说,西北必须要有一个有竞争力的大城市存在,这样才不会重蹈大明南北以及东西发展不平衡的覆辙。从客观条件来说,今后一段时间工业生产的资源长安城也优势明显。

煤炭、石油、橡胶,钢铁这三样重要资源长安城都比现有的一些大城市都具有优势,再加上近十年的技术积累。李振新觉得让长安城,重新成为一座大型中心城市的条件已然具备。

城市规划建设宜早不宜迟,基础设施这些方面越早下手,成本越低。等真发展成了百万级人口的城市,再搞基础假设,光拆迁这事就能把人麻烦死。

“诸位、吾决定了将启动长安城扩建工程,就让这些灾民先修整长安城再说。”

“国公、眼下大局未定,为何要大兴土木再说修城墙也没啥实际意义啊”

“不是大兴土木去修城墙,这么做没啥意义长安城建设工程,主要是整修城内和城外的道路,还有城市的下水设施,让咱们长安城变成更宜居的城市。同时顺便修一些办公场所,还有军营、学校等设施,商品楼也可以搞一些。对了在长安城还得建一个大型钢铁厂,主要用于精炼钢材。”

李振新的计划并没有得到一致赞同,不过支持的人过了半数,勉强通过了这个方案。

长安城大扩建规划,由宋应星牵头,作为主要负责人。李振新有空了也帮忙出点主意,查漏补缺。

城内的建设项目主要是修路和挖下水道,以及搞一个水利排污设施。计划中,内城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修两条东西向的道路和两条南北向的道路。

外城将在城墙外修一条环城路,同时再修一条二环路。下水、主干道等配套的附属设施也要修好。

“宋先生,城市道路两侧要预留好绿植空间,以后要种上树。咱们的中央主干道要双向八车道,其它的主干道也要修成双向六车道。同时各车道两侧还得预留出足够的人行道,以及扩宽空间。”

“国公、如此一来,是否摊子铺的有点太大,浪费很多土地”

“不会、规划这东西就要提前多预留。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停留在只有四五十万人口的规模,说不准十年以后长安城会有一二百万人口,二十年以后长安城有三四百万人口怎么办规划起码得想到四五十年以后的问题”

“三四百万人口两京人口最多的时候也没这么多,咱们长安城会有那么多人口吗”

“怎么没有长安城以后绝对会比现在的两京还繁盛。”

开什么玩笑,三四百万人口放到后世,也就是二三线城市的规模。还算不上一线中心城市哪。只要方向没问题,不出大的变动。长安城以后绝对会成为中心城市,李振新对此很有信心。

“国公、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吾觉得长安城要能依着国公的预想发展,有一个掣肘因素,不得不考虑。”

“什么掣肘因素”

“粮食拿两京来说,南京本身就处在江南丰腴之地,再加上有长江水运的便利,自然能养起百万以上的人口。而北京,则几乎是集中了全国的漕粮才养的了百万人口。咱们长安,这两个条件都没有。要养起百万人,不是易事啊。”

宋应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一个痛点。关中、甚至整个陕甘要想养起百万以上的非农业人口,依照目前的情况来说确有困难。

按照当下的社会生产力来算,百万的非农业人口,起码得有千万级的农业人口腹地才能供养。陕甘的自然条件不好,所需的农业人口会更多。

本地没法供应,依靠外地也不怎么靠谱。湖广和四川这两个农业大区,通往陕西的交通条件都不是太好,粮食运输成本非常大。就是最近的河南,往这边运粮食,也不容易。

“先生、这个问题并不是没办法,铁路就是一个解决之道。尽管眼下向湖广和四川修铁路是条件不容许,有山川阻隔。但再过几年,说不准条件就具备了哪。再说过一两年,咱们就会出陕入豫,只要把铁路修到河南,再加上搞出蒸汽火车,这个问题就能缓解。”

听到李振新说道铁路,宋应星眼睛立马放亮。按照目前的蒸汽机发展的趋势,做出能带动车厢的机车似乎是可能的。“看来、蒸汽机的事,咱们还得加把劲,此物对平定天下有大用。”

“咱们还得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靠外部供应,另一方面得从关中本身想办法,要增加本地的粮食产量。”

“可是这地力是天数,咱们恐怕无能为力吧”

“这也未必、吾觉得粮食产量还是有提高的余地,可以在育种和增肥上下功夫。据吾所知,好的粮种可以通过专门的选育来获得。还有肥料也不能只限在用农家肥上,有些矿物也能当肥料用。对了、陕北搞的玻璃大棚也是一个增加粮食产量的方式。吾看未来十年内,关中需要搞三四十万亩的大棚出来,这相当于增加了四十万亩好田啊。”

怎么把玻璃大棚的事给忘了这事现在就得抓紧搞出来,赶在过年之前建设三要目大棚。一方面能安置一部分灾民,同时也能多产些粮食出来。不要小看这三万亩玻璃大棚,弄好了能提前产出五万石左右的主粮。五万石粮食要是能在四五月份下来,可是能救命的,直接解决近三十万人一个多月的口粮问题。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