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01章 茅屋秋风破

大晋衣冠 第101章 茅屋秋风破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老爷,您现在升任丞相高位,可见圣上赏识和倚赖。这次,新晋官员进京陛见,少不了要来拜见老爷,奉送礼仪孝敬,咱们府上着实要忙碌一阵子。”

乌衣巷,管家正在为王导穿朝服。

“老爷我岂是贪图那些黄白俗物之市侩”

“奴才口误,老爷是干大事的人。奴才是说咱们家大业大,人丁众多,哪样不要银子,这也是没办法不是再说,反贼叛乱,咱府上损失不菲,要都像那个,那个叫什么来着,哦,姓江的县令有孝心就好喽。”

王导嘿嘿一声,显得很无奈

“老爷我又不是他爹,他哪来的孝心拿人钱财就要替人消灾,要不是因为有一件事要着落在他身上,我也不会收他的礼物。”

管家没听出什么含意,自顾自问道“老爷,今日也不是朝会的日子,怎么突然宣进宫呢”

“你没听刚才宫里内侍说吗今日是临时朝会,按惯例,临时朝会必定是紧急突发之事,才会临时召集,具体什么事内侍也没说。不过据说陶侃、温峤、郗鉴几位大人都在,估计是大事。”

确实是件大事,王导到了之后,当场和提议者吵作一团

“丞相来得正好”还没等王导参拜,成帝已经等在通往建康宫的大司马门,身旁重臣环列。

“爱卿,你来看看建康宫如何呀”

王导周遭巡视一番,建康宫被苏峻一把大火烧得面目全非。这几日虽然修葺粉刷,但时间有限,且府库空虚。仔细辨认,还是能看到千疮百孔的痕迹,一点威仪也没有。

就连门外的式乾殿,也烟熏火燎的,哪像皇帝召见群臣商议国事的场所

“陛下,上古时期,尧舜所在地卑宫陋,和贤臣商量大事,照样不妨碍万世贤名。不过话又说回来,朝政清明是靠君德臣贤,宫殿的威仪也是必须的。否则,总觉得奏事都没了气力。因而,陛下是要重修宫殿,老臣愿不辞劳苦,尽微薄之力。”

王导主动请缨,成帝没有接话,而是望着陶侃。

“陶爱卿,你急着召集朝会,是何要事,说说吧。”

“修不如建,建不如迁。战乱之后,建康外城、皇城、宫城损毁严重,如果大修大建,颇费时日,空耗财力。所以,臣斗胆奏请迁都”

一石激起千层浪,阶下顿时乱成一团

成帝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提议搞得晕头转向,问道“迁都乃国之大计,陶爱卿,为何要迁都若迁都该迁往何处”

“臣以为,逆贼两次叛乱,两度破城,足见建康城轻易可下,无险可守。再者,建康城小,无纵深之地,臣建议迁往荆州或者武昌。”

成帝似乎不太乐意,问道“理由呢”

“荆楚位置重要,既可经略中原,图北伐大业,还能遏制西蜀,伺机拿下蜀地。众所周知,蜀地天府之国,粮丰草茂,兼有险山峻岭,可谋万世基业。”

陶侃有备而来,条分缕析,说得在情在理。

然而同僚则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的说要迁都江州,而三吴之地的臣僚则奏请定都会稽。

几种意见争来争去,都有道理,不知哪样为好。

“丞相之意呢”

成帝感觉都不满意,期盼王导能力排众议,而王导却捻须颔首,作闭目养神之神态。

“丞相,丞相,王丞相”成帝连喊三遍。

王导看似如老僧入定,面如止水,实则内心翻江倒海,卷起巨澜。迁都之议看似维护朝廷稳定和皇室安全,讲的激昂慷慨,实则或许别有用心。

在封建皇权时代,百姓安土重迁,长年在规模较小的地域里生产生活,形成了固定的利益阶层和群体,这些阶层和群体转而对该地域产生辐射和影响,长期以往逐渐形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

而都城是一国政治中心,权力中枢。围绕着都城,同样与之共生出很多阶层和势力。

而都城的迁徙,必将打破原有的共生关系,形成新的阶层和势力,为此成为历朝历代竞相争夺的根本。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如曹迫汉献帝迁都许都,曹丕把魏国都城从邺城迁至洛阳。

陶侃就是这么想的,吴地旧族也是这么想的,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王导急切思索着对策,精神极度紧张,忘记了周围的存在,根本没听到皇帝在叫他。

这要是换个皇帝或换个大臣,治一个大不敬之罪,罚俸丢官不在话下,但是他们君臣二人却另当别论。

直到第三次,闻听成帝唤他的姓氏和官阶,王导才醒过神来。

他没有像其他大臣坐着,而是振衣而起,起身走到殿中央,清清嗓子,侃侃而谈

“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曾对孙权说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孙吴建国后遂以为都。建康东傍钟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临后湖,处天然屏障之内,怎可说无险可守”

稍稍停歇,继而他又痛心疾首道

“古代帝王不必因简陋豪华而移都,若不勤勉而耽于安乐,即使找到一块乐土,也会变成废墟。况且北方胡虏像游魂一样,窥伺江南。倘若胆怯懦弱,纵使迁移到南越之地,也免不了国破成囚。”

主张迁都的陶侃脸色都变了,王导不以为意,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臣建议,越是如此,越应该处之以静,从容应对。如此,政事自安,民情亦可自安,因而,绝不可迁都”

“丞相所言甚合朕意,自元帝南渡,定都建康,明帝承续,至今十数年,颇为稳固,牵一发而动全身。朕意还是大修重建为主,请丞相责成尚书台尽快着手大修事宜。”

王导的应对正合成帝心意,顺势将营建事宜交待给他,而王导也注意到了,陶侃脸上微微闪过一丝愤恨。

让王导翻江倒海的还有一个原因。

这么浓的硝烟,自己竟然不能提前得信,以便预做筹谋。

如果不是今天反应敏捷,加之皇帝也不愿迁都,可能就要一败涂地。

这次胜了,下一次呢,过几年自己老迈昏聩时呢

关键问题是在宫内没有稳定而可靠的内线,仅靠个别宫人内侍远远不够。

自己的眼睛高高在上,只顾盯着世家大族的大人物。关键时刻,小人物也有妙处。

力排众议回到府中,王导盯着鱼缸发呆,管家还以为他着了魔怔。

“你看这几条大鱼威风凛凛,独霸鱼缸,但对假山之中的鱼饵却无可奈何。这条小鱼虽小,但它能在假山石缝中自由穿梭,夹缝中的食物也难逃它的嘴巴。这就是大有大的刚猛,小有小的灵活,各有千秋,各有用处。”

王导指着鱼缸,对着管家突兀的说道。

管家冷不丁听到这通不着边际的话,不解其中用意,还以为王导指鱼说鱼,饭后闲扯,附和道“不管大鱼小鱼,最后下场都一样,还不是被人吃喽”

“你这蠢材,就知道吃吃喝喝,我真是对牛弹琴。去取些银钱来,多取一些,按份包好。”

“老爷派什么用”

“吩咐下去,今后宫中再有人来传旨,要好生相待,谦卑有礼,不但不能耍丞相府架子,还要给些茶水钱,明白吗”

“是是是”管家莫名其妙被骂了一顿,灰溜溜去往帐房准备。

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就这样结束,王导战胜了挑起战争的对手。他没有兴奋,一点快意也没有。

他没想到斗争来得这么快,而且对手从庾亮换作了陶温等人。

看来,战争才刚刚开始,只打败庾亮没用。

要结束战争,必须消灭所有的敌人,哪怕是最近常常萦绕在心头的那个潜在的对手

王导细细一算,江播该有收获了。

南漪湖畔的茅屋里,木兰纵然满心不悦,还是被桓温说服了。

次日一大早,两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家当,可毕竟在宣城呆了几年,添置了不少东西,想着去滁州白手起家,这个不想丢那个也不想扔。

“哥,你又不跟我们一起走。”桓冲神秘兮兮的看着桓温。

“我再等等,看看郡衙到底怎么安排。”

桓温搪塞之语,却被桓冲看破了。

“别骗我,你和沈劲肯定有事要做,还是大事,看你们鬼鬼祟祟的样子就能猜得出。还有,你注意过吗每次你在紧张思考问题或者一筹莫展时,就喜欢用食指头揉搓太阳穴”

桓温愣住了,停下手。

他暗自惊讶,这是下意识的习惯,这么多年来自己都从未在意,没想到被这小子察觉。

不是弟弟的观察力细致入微,而是因为和自己相处太久,一言一行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幸好是亲兄弟

如果要是自己的敌人,就凭这个细节,就能猜到自己在想些什么,或许就能判断出下一步要做什么,桓温吃了一惊。

“就你鬼机灵,你快成大人了,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瞎折腾,回到琅琊山,要好好照顾他们。”

桓冲连口答应,又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大哥,我想跟你一起去闯荡闯荡,长长见识,不想一直呆在家里。照顾家里有二哥就足够了,农事稼穑,端汤喂药,识文断字他都行,我呆在家里也没什么大用。”

“那怎么行桓秘今夏不是还要备考么,不能误了他的大事。”

桓温断然拒绝,然后又笑着说道“你放心,下次再有机会,大哥一定带着你,纵马平川,弯弓射雕,任你挑。”

“说话算话”桓冲蹦蹦跳跳,信以为真。

一直等到晌午,大伙失望的是,沈劲只搞来一辆马车。

还好,马车不算小,管家桓平驾车,车厢里勉强能挤下五个人,除了几样稍微值钱的物什,至于锅碗瓢盆枕头褥子之类的只得原样放回。

“哎呀,家里的门忘锁了,我去一下。”车子已经启动了,木兰心细,为这点小事也要跳下车。

桓冲笑道“木兰姐,我们再不会回来了,锁它干什么还有,屋子里什么也没有,就怕有窃贼进去都会抱怨这家人太抠门,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什么也没给他剩下。”

大伙听得咯咯笑,两家人其乐融融,忘记了远走他乡的不安。

只要亲人在一起,到哪都是家

桓温吩咐道“沈劲,你把门插一下就行,他们走了,我们还是要回来的。没有窃贼,野狼野狗进来弄脏了,还怎么睡”

谁料,沈劲一个小小的插门动作,却让二人身陷危地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