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03章 遗简沉滓起

大晋衣冠 第103章 遗简沉滓起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透过一扇小窗,江彪远远看到两匹马缓缓而来

终于等来了猎物,江彪有些兴奋,更多的是紧张。

自伙同其父残害桓彝之后,父子俩落下病根,常常梦见桓彝半夜三更来索命,尤其是看到韩晃的人头,知道阴谋败露,桓温必来复仇,更是惊恐万分。

好在其父名分既定,升官之后居处出行规制升格,站班的护卫的力量大幅提升,才稍稍放下心。

但后患不除,终究寝食难安,心中的大石头无法落地。

江彪得知桓温功夫了得,凭自己这点拳脚,唬唬下人欺欺百姓还将就。如果单打独斗,估计过不了三招,自己就要去见阎王。

必须要下狠手,不能拖泥带水,成败在此一举

“弓箭手,你俩出去找个隐蔽之处,先别急着放箭,等他们靠近再放。听好喽,要一击而中,否则扒了你们的皮。”

两个弓箭手哭丧着脸,就是养由基再世也不敢打包票,何况他们是郡兵,在同行中略胜一筹而已。

唉,艺多压身

江彪还不放心,继续安排。

“其他人做好准备,弓弦一拉,不管目标如何,直接冲将过去,一通乱砍。如果畏葸不前,放跑了猎物,本公子的手段你们可是知道的,保证让你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布置妥当,江彪瞪大眼睛,看着他们越来越近。

数了数埋伏的人,十五个精壮的汉子,人多势众。可就是不知怎的,他额上冷汗淋漓,心口狂跳不止。

就在即将进入射程之时,猎物却停了下来。

只见马上人勒住缰绳,指指点点,左右观望。

“公子,他们停下了,是不是发现了我们”

江小郎疑惑道“距离我们百步开外,箭力达不到这么大的力度,除非是军中的硬弓弩。”

“废物,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再等等看。”江彪叱道。

又等了盏茶工夫,江彪发现两人好像在聊天,谈论在什么。然后又看到他们低下头,还朝着茅屋的方向张望。

他确信,猎物起了疑心,不会再靠前一步。

天色已晚,茫茫黑夜就是最好的掩护,再想抓他们无异于大海捞针。不管了,拼一次,乘他们还在犹豫之际,猛冲过去,刀箭齐下,总比空等要好。

江彪一声令下,十几人张着弓,提着刀,呼啦一下窜出茅屋,两面包抄过来。

桓温看似下马,手里根本就没离开马缰,见此情状,招呼沈劲纵身上马。

“放箭”江彪眼见无法追上,大声吩咐弓箭手。

箭矢带着呼啸声,尾随而至。实在是距离太远,势如鲁缟之末,到了跟前竟然摇摇晃晃,失去准心坠落在麦田中。

二人一打马鞭,向南疾驰而去,消失在已悄然来临的暮色中。

“大哥,这次我们彻底暴露行踪,连落脚之地也没了,往后可怎么办再想混进太守府比登天还难。”沈劲忧道。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不信他能一辈子呆在宣城”

“怎么,大哥有了主意”沈劲欣喜道。

“他在明处,我在暗处。”桓温笃定无疑。

“我记得,你放了赵三时,他还额外送了你一个消息,说江播近日要进京陛见,咱们就在半路伏击。”

“怎么伏击,他一定带很多护卫,再者光天化日,你怎么近得了身”

沈劲难以理解,而桓温却坚信不疑“哼哼,我敢打赌,他路上一定会歇宿一晚,而且必然会选择那个地方”

新亭,温峤舰船上,成帝召集临时朝会,反正陶侃和温峤等人还留在京师,朝议很方便,此次朝议,据说是和庾亮的一份奏折有关。

“陛下,不知此次召集臣等有何要事”

“庾亮上书,称朝廷荡平苏祖叛乱后,百废待兴,应着手改革内政,以图大晋中兴之举。然祖约尚未授首,余孽犹在,如不彻底剿除,恐有肘腋之患,因而奏请朝廷,及早除之,以防他投奔赵人,成为心腹之患”

成帝说完,朝臣交头接耳,有人颔首,有人摇头。

“众位爱卿,以为如何”成帝继续问道。

“就事论事,朕以为庾太守此次上奏确实针砭时弊,言之有物。”

王导大呼意外,本以为庾亮贬往地方,远离朝政,一蹶不振,想要翻身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

况且自迁都之论获胜后,王导心中已有对策

眼不见心不烦,他在慢慢筹算,设法尽快让陶侃温峤等各自回到驻地,省得时时处处对朝政指手画脚,这样也更能凸显他在今后的朝事中一柱擎天的作用。

想不到,陶温尚未解决,庾亮倒急不可耐,大有卷土再来之意。

最难以接受的是,成帝已表明态度,认可庾亮的观点。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自己该如何应对

正思索间,温峤奏道“臣以为庾太守言之有理,一语中的,所谓斩草除根,祖约之所以至今仍逍遥法外,实乃占尽地利之故。寿州与赵地仅仅一淮河之隔,我大晋鞭长莫及,因而纵容至今,然不可不除”

陶侃也言道“臣赞同温刺史之言,祖约依靠其兄长之余荫,在北方尚有应和之声。加之,在大晋为官几年,深知我朝虚实,臣愿率兵北上,以安陛下之心”

成帝满意的点点头,两人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两位爱卿之言甚合朕意,攘外必先安内,然而强邻在侧,如鲠在喉。万一赵人以此为由兴兵,我大晋疲敝之师,枵囊之粮何以应对”

郗鉴出班奏道“陛下莫忧,据报,赵王石勒乘苏祖叛乱,我无暇北顾之机,已调集重兵开赴长安,准备给匈奴最后的致命一击。此时,以石勒之智谋,断不敢与我大晋开战。”

王导见亲家发声,连忙附和。

“老臣明白郗鉴大人之意,此时若攻打祖约,赵人绝不会横加干涉。另外,还可派兵进入徐州,增加兵力,将来一旦双方不和,徐州可以更好的牵制赵人。”

成帝看看太后,颔首同意。

“既然众爱卿一致认可庾太守的奏表,那就商议一下,何人领兵如何用兵”

王导不愿让陶侃领兵,否则不知何时才能卷包回荆州,于是抢先进言了。

“老臣举荐郗刺史领兵,一则其与祖约在北方打过交道,不似臣等对祖约蒙昧不清;二则徐州距离寿州最近,拿下寿州可谓顺风顺水,占尽地利人和。”

“还是老丞相思虑周祥爱卿可愿领兵可否有破敌良策”

成帝直视着郗鉴,目露期待之色,希望得到肯定答复。

其实,年少的成帝尚且不知,王导如此用意还有第三条理由。

祖约已为惊弓之鸟,笼中之兽,此战之功必唾手可得,宁可让亲家拿去,绝不能让陶侃抢去,防止其居功做大。

而且,今后,自己设计让陶侃温峤回驻地,还要让郗鉴支持和配合,现在先送他一份大礼。

郗鉴见皇帝如此看重自己,内心非常感动,连忙跪下谢恩,称愿意领兵以解朝廷之忧。

成帝非常兴奋,当询问准备如何部署时,郗鉴提出了两个人名,掀起了狂涛巨澜

成帝惊问道“祖约的司马,苏峻的文书”

“正是臣听说此二人熟知叛军底细,寿州司马为图活命,交代了祖约勾结赵人的细节。而青州文书掌握不少机密,但因伤势严重,未及详加审问,能否请陶盟主将他们移交给臣,以参详战事”

青州文书

还掌握苏峻机密

王导闻言,不啻于一声惊雷,眼角的肌肉不由自主的抽搐一下

他想起苏峻曾对自己说过的几个字遗简之情

字字如针,针针戳在心上。

自己的那封遗信,随着苏峻等人之死已无人知晓,如果这个文书也知情,被陶侃审问泄露出来,自己就是有一万张嘴也无法圆谎。

到那时,自己或许会因此而身败名裂,下场只会比庾亮更惨。

绝不能留下这万分之一的隐患,以免功亏一篑

王导脑筋急转,苦思对策。

陶侃开口了“陛下,确有此事。当时因战事紧急,仓促将俘虏集中关押起来,没来得及甄别审问。臣回到大帐,马上吩咐下去,尽快查明此二人身份,移交徐州。”

王导方才紧张的神情,在抽搐的那一瞬间,迅速又恢复平静。

这不仅是多年驰骋官场的本能,更是因为从余光中,发现有人在盯着他。

纵使自己掩饰的功夫炉火纯青,还是被对方捕捉到了,而这个人就是陶侃,眼下最为棘手之人

怎么办,马上就要移交了,移交之前,陶侃兴许会严加审问的,那个文书一旦交代出殷羡的那封信,恐怕就糟了。

虽然此前,他已经想好了,最坏的结果就是那封信落到朝廷手中,自己已经找好了替罪羊,但是,还没到最坏的结果,自己怎么就慌乱了

哦,刻意写那封信的时候,之所以笃定,是因为自己已经人走茶凉,失去了权柄,什么都无所谓了。而现在,重登高位,患得患失,所以惊慌

又一想,青州文书未必知情,知情了也未必说出那封信,说出来了自己也有理由,实在不行有替罪羊。王导一路盘算,怎么着也扯不到自己头上。

但是毕竟做贼心虚,他记得,苏峻当时在北城门截住他和成帝时,曾在皇帝面前提及过遗简之情,当时很多人都听到了

皇帝有没有听进去他会怎么想

不行,为防万一,必须要除掉文书,找谁去下手呢王导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

“老爷,是让他到府上吗”

“糊涂千万不能到府上,以免被人发现。他虽然平叛有功,毕竟出身叛军,与我只能有公事上的往来,绝不能让别人发现私下里还在交通。”

王导告诫管家,想了想,说道“今晚二更天,秦淮大街桃叶渡茶楼,你去订个雅间,让他乔装打扮,在那里等我。”

下朝后,王导并未回府,而是吩咐管家去约请一个人。

只有这个人才可能知道那个文书的真实身份

也只有这个人此时期盼着被自己当刀使唤,当棋子摆布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