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4 > 历史 > 大晋衣冠 > 第133章 雠仇化为朋

大晋衣冠 第133章 雠仇化为朋

作者:河淌里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9-15 08:12:19 来源:就爱谈小说

石勒奴隶出身,不识字,但非常好学,闲暇时,常叫别人读汉书给他听。

当听到郦食其劝汉高祖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王侯,汉高祖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时。

他从榻上一跃而起,惊呼道“万不可如此,这样会失去天下”

下人接着读到留侯张良劝阻汉高祖时,他又喜笑颜开,高兴道“幸亏有这个人呀”

时至今日,能有眼下的成就,心中有些飘飘然,灭匈奴只差最后一击,统一北方指日可待,换做任何人难免有点松懈,于是也想享受一下帝王生活。

哪成想,刚要营造新殿,便遭廷尉上书切谏,且言辞逆耳,百般阻拦。

石勒大怒“不斩此老臣,宫不得成也”气恼之下,便下令御史治罪不开眼的廷尉。

程遐苦口婆心,劝阻道“大王天资聪睿,当思忠臣之言。廷尉之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当容之,怎能因直言犯上而斩列卿”

世子石弘也好言相劝,冷静下来,石勒醒悟了

一统北方毕竟还在构思中,匈奴人虽龟缩长安,然而并未灭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旦他们联系旧地部落势力,说不定还会死灰复燃。

况且,南方还有晋人,于是幡然悔改,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长叹道“为人君也不可这样自专,本王岂能不知廷尉忠言刚刚不过是游戏尔。”

他不仅没杀廷尉,反而赐绢百匹,稻百斛。

“传旨,以廷尉之事为鉴,无论宫中、朝中或者军中,再有享乐奢靡,花天酒地的一律严惩。各部、各军要约束军士,心无旁骛,待秋高马肥时渡河灭贼”

石勒新建宫殿被臣子制止,而南方的建康城,却在大兴土木。

“老丞相,宫殿修缮几近完工,动作神速,深得朕心”

“是的,陛下,建康宫内式乾殿、崇德宫不日即可启用,陛下及太后多日来屈居华林园内,实乃老臣罪过,委屈了两宫。”

“老爱卿太过谦逊,刀兵残破,瓦砾成堆,这才过去几个月,新政就初见雏形。宫殿修缮,选贤用才,样样俱顺。老爱卿年迈之躯,不辞辛劳,运筹帷幄,真乃我大晋栋梁啊。来呀,赐祚肉”

胙肉是祭祀祖先使用的贡品,先秦时周天子经常赏赐胙肉给诸侯,叫赐胙。

汉武帝时期开始,因冬至寓意阴极阳升、万物生长,因而每至冬至,皇室都有祭天习俗。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以彰显敬天畏地尊重自然之情怀,祈求风调雨顺黎庶安康之愿望。

祭祀完祖先,要把肉分赏下去,后来历朝都有胙肉之赐。赏赐谁,赏赐多少,赏赐顺序都是别有用意,马虎不得。

并不是每个臣子都有资格得到胙肉,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王导看着内侍端着盘子先向自己走来,表明在成帝心目中,自己的位置最为重要。

不仅仅是因为官阶高低,更是恩宠大小,而接下来,他偷眼看到赏赐给陶侃的分量明显要小一些,心中暗自窃喜。

你陶侃虽然兵精将广,平叛首功,但是我王导选择了和皇帝同罹叛军羞辱之苦,心灵相通,昔日的共苦换来今日之同甘,任你刀戟再锋利,车马再迅疾,也跑不过我和皇帝石头城相依为命的距离

“陛下,折煞老臣了,此乃老臣分内之事,君忧主辱,陛下不降罪于老臣已是皇恩浩荡,岂敢享用祚肉,老臣万万不敢啊”

“老丞相客气了,快快请起”

“谢陛下赏赐”王导和陶侃一起下跪谢恩。

“温爱卿病体还未痊愈吗”成帝关切道。

太医令董伟启奏道“禀陛下,温刺史沉疴日久,虽经太医院共同把脉,下了数副珍稀药材,虽略有成效。不过,还宜在家静养。”

“嗯,尔等务必妥善诊治。来人,赐祚,送至温爱卿府上,以表朕之关切之情,嘱其保重身体。”

这时,内侍官匆匆来报“启禀陛下,郗鉴大人回朝,已到大司马门,说有要事启奏。”

“哦,郗爱卿果然有食指之福,知道朕今日要赐祚肉”

群臣哈哈大笑

郗鉴此次回朝是奏报大赵整顿兵马之事,也包括石勒停建宫殿和精修内政,这些对大晋并非好消息,朝廷应该放眼长远。

成帝恳切道“郗爱卿久事北方,对胡虏熟稔于胸,你认为当下朝廷该如何应对”

“老臣认为,朝廷要本末兼顾,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何为本爱卿说得不妨明白些”

郗鉴朗声道“本就是朝廷推行的新政,选贤才、治军事、劝农桑、清吏治,诸项事宜要紧锣密鼓,须臾不可放松。唯有如此,我大晋方能国力日强,任谁来侵伐均了然不惧,从容应对”

“何为末”成帝继续问道。

“末就是在淮河南北设置缓冲地带,淮河以北的徐州、淮北,淮河以南的寿州、滁州增拨军士,加固城池,形成要塞军镇。”

郗鉴一气呵成,口如悬河。

“如此,既可以成为插入赵人的楔子,又可以在大**下后,成为他们的障碍,层层设防,拱卫京师,为王师调防赢得时间和空间,如此方可确保无虞”

看郗鉴胸有成竹,成帝点头称赞“爱卿不仅晓畅军事,还谙于时政,此言确确,此意敦敦,如醍醐灌顶,令朕茅塞顿开”

王导见亲家抢了风头,赢得成帝由衷的喝彩,略有不爽,于是,借机反问,其实也带有发难之意。

“郗大人此言针砭时弊,以管窥豹,令老臣敬佩之至。然老臣还要请郗大人赐教,如果大赵很快就发兵南下,我大晋新政之基尚未稳固,要塞军镇也尚未筑成,该如何应对呀”

这种可能性也的确存在,成帝紧盯着郗鉴,期待他能有惊天之策。

郗鉴神情惆怅,略显哀伤,戚戚的说道“老臣不敢针砭时弊,可眼下朝廷确有一事堪忧,不得不提。”

“老爱卿但说无妨”

“放眼今日之朝廷,能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忠臣良将,屈指可数。王丞相、陶刺史、温刺史,老臣若忝列于此,不过四五人而已。然,荆州需要陶刺史镇守,徐州也要老臣备防。若大晋还有其他战事,何人可堪托付,何将可堪退敌”

郗鉴扫视一下大殿,冷清清的。

“再者,我们这几位非老即病,恐来日无多。一旦撒手人寰,朝廷没有后起之俊材,挑不起这副重担,我等死不瞑目”

言至此,他老泪纵横,斑白的双鬓无声的颤动。悲戚之状,令满座愕然,成帝也被深深打动了。

郗鉴平静一下,继续言道“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历览前朝,能如霍去病那样的天生奇才绝世仅有,朝廷现在紧缺的就是年轻将领。还要加以磨练,长期侵染,方可深谙戎事,独当一面。”

“老爱卿可有中意人选”

“有”

“谁”

“桓温”郗鉴寥寥几语,简洁而铿锵有力。

听到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成帝心头一震。

那个人,王导说他黑,郗鉴说他白。不管黑白,能在两位重臣之间针锋相对的语气说出,定有过人之处。

遗憾的是,自己身为帝王,和桓温相处时日不多,未能亲自品鉴,不知哪一方说得更有道理。

成帝转脸看王导,神色不言而喻,他知道王导一直对桓温心存戒心,始终不肯罢休,甚至以新政成败相要挟。

没有王导的松动,自己贵为天子,也难以起用桓温。

王导怎能不知其中之意,咬紧牙关,就是不松口。

“陛下,桓温身负三条人命,朝廷发下海捕文书,可至今仍未伏法”

这种语气,拒人于千里之外。成帝感觉很无奈,又目视郗鉴,带有一丝愧疚之意。

“新政诸事,臣不想再赘述。总之,臣为朝廷固守北境,有切肤之痛。若大赵一统北方,两国一战,如羽箭在弦,朝廷须早作准备。当今之际,须速速启用新人,一刻也耽搁不得,不要重演临渴而掘井之覆辙”

郗鉴不顾及王导的脸面,坚持己见,愤然说出自己的看法。

陶侃帮衬道“陛下,上次朝会,郗刺史就曾举荐桓温,臣也想再次举荐殷浩,他现在徐州效力,可堪大用。在芜湖勤王大营时屡献奇策,和桓温情同手足,还一道在青徐抗击过胡虏,颇为难得”

成帝欣慰不已“两位爱卿,朝廷将才青黄不接之忧看来是多余了。看,一下子就推荐了两位青年将才,真是朝廷之福啊”

“陛下,不可”

一声高呼,响彻殿内,众人一片哗然,循声望去,是位列末班的国舅庾亮。现在他的身份,只能坐于末位。

“陛下,臣此次来朝,是有重要案情启禀。前些日子,宣城又发生一桩命案”

成帝心里没好气,几乎是嘲笑着打断道“宣城宣城何时划归芜湖治下了”

庾亮赶紧解释道“陛下,是臣言语不周。是这样,江播遇刺后,其长子江彪在宣城府中又遇刺身亡,凶手用血迹在墙壁上留下名字,后畏罪而逃。”

大殿上响起啧啧之声,纷纷在猜测,凶手会是谁

成帝并不关心江彪的死活,他也在担心,但愿凶手不要是他

“宣城太守王允之怀疑和博望驿站命案有关联,特意知会了芜湖。为查察案情,臣派府内捕快拓下驿站字迹,连同那本簿册前往宣城勘察现场,比对字迹,结果”

谜底很快揭晓,朝堂鸦雀无声 ,无防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